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6)
2023(9140)
2022(7602)
2021(7095)
2020(5651)
2019(12834)
2018(12116)
2017(24045)
2016(13158)
2015(14296)
2014(14090)
2013(13728)
2012(12718)
2011(11591)
2010(11582)
2009(10825)
2008(10747)
2007(9576)
2006(8552)
2005(7819)
作者
(39009)
(32494)
(32280)
(30759)
(20987)
(15573)
(14630)
(12572)
(12500)
(11649)
(11026)
(10699)
(10528)
(10327)
(10145)
(10069)
(9768)
(9622)
(9456)
(9415)
(8131)
(7887)
(7856)
(7549)
(7397)
(7230)
(7133)
(7016)
(6509)
(6378)
学科
(53963)
经济(53906)
管理(39697)
(37843)
(29798)
企业(29798)
方法(24026)
数学(22000)
数学方法(21802)
(16167)
(15128)
中国(14113)
(13766)
贸易(13759)
(13444)
(11824)
业经(11264)
(10568)
银行(10537)
(10156)
金融(10156)
(10102)
农业(10090)
(9778)
(9764)
(9091)
财务(9078)
财务管理(9066)
企业财务(8653)
地方(8622)
机构
学院(189454)
大学(188847)
(85642)
经济(84076)
管理(73729)
研究(66324)
理学(63527)
理学院(62891)
管理学(61962)
管理学院(61625)
中国(53106)
(40415)
(38543)
科学(38291)
(36026)
(33625)
财经(31878)
中心(30606)
研究所(30296)
业大(29648)
(29121)
农业(28600)
(28061)
经济学(26923)
经济学院(24461)
北京(24237)
财经大学(23827)
(23460)
(21981)
(21966)
基金
项目(125522)
科学(99535)
基金(93997)
研究(87716)
(83442)
国家(82755)
科学基金(70743)
社会(58221)
社会科(55436)
社会科学(55422)
基金项目(49058)
(47366)
自然(46966)
自然科(45965)
自然科学(45950)
自然科学基金(45203)
(40917)
教育(39952)
资助(39197)
编号(33463)
(28469)
重点(28070)
(26600)
成果(26447)
(26310)
创新(24631)
国家社会(24507)
教育部(24502)
科研(24282)
人文(23657)
期刊
(92210)
经济(92210)
研究(58736)
中国(34217)
(31598)
学报(31258)
(30057)
科学(28243)
(27099)
金融(27099)
管理(26969)
大学(23447)
学学(22654)
农业(20693)
经济研究(16670)
财经(16597)
业经(15002)
教育(14363)
(14178)
技术(13605)
问题(12228)
(11953)
国际(11129)
(10752)
理论(9729)
商业(9622)
技术经济(9254)
世界(8899)
(8796)
实践(8563)
共检索到285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课题组  郭伟  肖小和  王永琪  汪办兴  王亮  修晓磊  
新世纪以来,中国票据市场利率呈现阶段性波动态势,宏观货币政策调整是影响票据利率走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票据利率变动影响大,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票据利率影响周期长,票据利率与自身前期走势高度关联;同时货币市场资金状况和经营主体的经营策略差异对票据市场利率变动也存在较大影响。为此,商业银行要主动把握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周期变动规律,对票据业务进行合理定价,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应对票据利率定价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持续提升票据业务定价水平和议价能力。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晓玲  陈登科  
本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石油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产出水平带来正面影响,而跨国面板数据回归显示,这可能与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一般物价水平影响更大有关,这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相对改善相关;此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呈现典型的"逆周期"操作特征,且利率"逆周期"特征更加明显;非线性石油价格情形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石油冲击反应方向不变,但反应幅度减少,该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不作为"优于微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许明硕  
党的十三大文件指出: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改革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改变宏观经济调控,包括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国家不再直接干预和具体组织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市场间接地引导企业按照国家计划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生活中,要切实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俊  胡家连  张玉娟  
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存在性检验和强度测算两个方面予以分析,运用虚拟变量刻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引入Gumbel Copula上尾相依系数来检测其波动效应的存在。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也证明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负波动效应,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间的协同效应。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夏炜  王婕  
论文从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和通胀水平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了QE2、扭转操作推出时和当前的美国宏观经济环境。当前美国整体经济形势提升显著,虽然面临诸多下行风险,但温和复苏态势明朗。由于主要经济指标并没有出现实质性恶化,且QE2对促进私人投资效果有限,下半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基调将是"稳定"。为了支持美国经济继续沿着复苏通道前进,并降低下行风险的影响,美联储将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环境,但不大可能再推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除非市场发生极端负面的事件。将扭转操作延长至"2012年年底",也较为明确地透露了美联储将观察期延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晓超  
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需要调整李晓超总体经济近期一直保持基本正常的发展态势,这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判断,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或潜伏的通货膨胀、差距、失业、农业和企业等问题,也是大家一致共同的看法。这其中有些问题会通过宏观经济调控的操作得以逐步解决,...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雪琴  陈勇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国债市场的三因子动态模型,并运用SVAR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为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余力  李沂  肖继五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和扩散,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已远低于潜在增长率;而由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正逐步显现。在外需短期无法恢复、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滞胀的风险在逐步加大。VEC模型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共同决定我国通货膨胀率。当经济景气程度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现阶段应在有效监控经济景气程度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以便提高政策搭配效果,有效化解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伯英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面板数据分析法,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冲击下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反应,以及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差异性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货币政策操作对低等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影响程度高于对高等级企业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对短期(1年及以内)、长期(10年以上)企业债信用利差的影响程度高于对中长期(5~10年)企业债的影响;二是我国企业债信用利差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不显著,而货币政策变动所导致的融资环境改变对信用利差有显著影响,融资环境是信用利差变动的主导因素;三是货币政策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存在非对称效应,货币政策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在经济下行阶段更为显著,非对称效应在低等级债券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基于货币政策工具对债券市场信用利差的差异性影响,优化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完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的金融环境;第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优化融资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债券市场信用利差保持在合理水平,为企业"去杠杆"打下有利的货币信用基础;第三,根据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信用利差之间的关系特点,完善逆周期货币政策操作,充分发挥债券市场信用利差对市场主体融资的调节功能,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应对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不利冲击,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有利的货币信用条件。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罗世乐  黄小雄  
2001年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后再贴现急剧萎缩,对票据业务的运作方式、市场规模乃至发展格局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娄底市票据市场的个案调重,分析调高再贴现率的政策效应,并提出规范发展票据市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布罗德本特  赵天奕  
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是稳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则略胜一筹英国的公共服务因具有"目标文化"的特点总是受到周期性批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家们更关注公共服务中效果显著或可考核的目标,对不太容易考核的目标,即使它们同样重要,也会投入较少的精力。现实中许多工作都会涉及多个目标,并且其中一些目标比其他目标更容易考核。这就需要在目标分配时进行选择,即在可考核目标和不可考核目标同样重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岑磊  谷慎  
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企业家、零售商、商业银行和政府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是福利增进的,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在供给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潜在冲突,在需求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辅相成;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来稳定房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同时使用时,其最优配合策略是货币政策当局负责维护物价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当局负责维护金融稳定。基于此,本文提出明确宏观审慎政策当局及其权限,确保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不同部门作出,以及成立政策协调配合委员会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基恩斯·魏德曼  郑钧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金融稳定,但维护金融稳定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选择宏观审慎政策作为应对金融风险的"武器"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关系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之类的问题是德央行研究的重点。德央行与瑞典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纽约联储开展合作,并在Markus Brunnermeier和EricLeeper两位教授的协助下,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研究网络(译者注:该项目主要研究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之间关系问题),分析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问题。有大量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