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7)
2023(7103)
2022(5888)
2021(5574)
2020(4606)
2019(10464)
2018(10045)
2017(19673)
2016(10948)
2015(11836)
2014(11782)
2013(11463)
2012(11126)
2011(9907)
2010(10324)
2009(9580)
2008(9643)
2007(8811)
2006(8137)
2005(7487)
作者
(32571)
(26983)
(26877)
(25926)
(17460)
(12954)
(12226)
(10449)
(10449)
(10008)
(9289)
(9059)
(8956)
(8935)
(8773)
(8494)
(8268)
(8064)
(8029)
(7825)
(6861)
(6842)
(6781)
(6374)
(6229)
(6105)
(6060)
(5986)
(5540)
(5466)
学科
(41942)
经济(41902)
管理(34326)
(32300)
(27406)
企业(27406)
方法(16095)
(15889)
数学(13986)
数学方法(13742)
(12634)
中国(12468)
(11192)
(10401)
(10352)
财务(10337)
财务管理(10313)
企业财务(9868)
(9646)
业经(9217)
(8374)
银行(8346)
(8345)
贸易(8339)
地方(8222)
(8144)
(7942)
农业(7913)
(7560)
(7488)
机构
大学(154292)
学院(154239)
(64412)
经济(62949)
研究(58312)
管理(55702)
理学(47054)
理学院(46506)
管理学(45614)
管理学院(45339)
中国(45137)
科学(35490)
(33666)
(33250)
(30555)
(29293)
研究所(27509)
中心(26046)
(25235)
财经(24872)
业大(23363)
农业(23224)
(22626)
(21518)
北京(21513)
(19926)
经济学(19818)
师范(19609)
(19393)
(18657)
基金
项目(99159)
科学(78004)
基金(72201)
研究(70983)
(64437)
国家(63873)
科学基金(53673)
社会(44400)
社会科(42041)
社会科学(42030)
(38129)
基金项目(36396)
自然(35677)
自然科(34829)
自然科学(34816)
自然科学基金(34229)
(33164)
教育(32876)
资助(31189)
编号(27888)
成果(24241)
重点(23291)
(22450)
(21791)
课题(20728)
(20076)
科研(19066)
教育部(18860)
创新(18842)
(18801)
期刊
(75403)
经济(75403)
研究(50351)
中国(32612)
学报(26946)
(26678)
(26566)
科学(24257)
管理(22717)
大学(20405)
学学(19386)
(18473)
金融(18473)
农业(17874)
教育(17280)
经济研究(13155)
财经(12802)
技术(12522)
业经(11538)
(11114)
问题(9657)
(9146)
(8401)
(7939)
国际(7626)
世界(7253)
技术经济(7101)
现代(7093)
业大(6969)
理论(6707)
共检索到245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范建军  
现代主流经济学已就货币经济条件下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关系达成基本共识:从短期看,名义总需求决定实际总供给;从长期看,实际总供给决定名义总需求。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互动关系,可将宏观调控分为短期调控和长期调控。由于短期内物价总水平和经济的最大潜在产出均保持不变,因此短期调控的重点是经济需求侧的名义总需求(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是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实际产出尽可能地达到最大潜在产出。从长期看,市场将实现完全出清。政府可将宏观调控的重点由经济的需求侧转向经济的供给侧,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特定的结构调控政策来改善经济的最大潜在产出。短期调控又称总量调控,长期调控又称结构调控。从总量调控和结...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小亮  刘玲君  陈彦斌  
近十余年来,为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中央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实施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等多项重要宏观调控创新举措。这些创新举措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不过,由于缺少整体逻辑,各项宏观调控创新举措往往各行其是,在调控目标、政策力度、调控期限等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矛盾,最终有可能削弱宏观调控的整体效率。提高宏观调控效率,需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各项创新举措统筹起来,进而提炼并明确各项创新举措的整体逻辑。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框架通过重构政策目标体系、准确设计政策力度和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能够有效化解各类创新举措之间的潜在矛盾,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吴恒宇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文青  
一、我国投资运行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改革以来,我国投资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1)过去集中的权力和利益结构向相对分散的方向转化。企业、地方政府及各类投资主体的权力和利益有所增强;(2)单一的由计划配置资源向二元方向转化,市场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万阿俊  
探讨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本文认为,宏观调控的一个核心仍集中于政策有效性,尤其是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在过去十年,中国一直习惯于使用财政和货币的政策搭配,但对于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未作出明确的指示和研判,无益于宏观调控准确性及政策转型创新。本文在一个较为系统的中国式财政货币政策框架下,运用TVP-VAR方法探究中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历史演变,以及演变的背景和制度因素。发现:财政货币两类需求管理政策效率总体趋于下降;财政政策工具尤其是税收政策,其冲击效应及政策有效性在大部分时间强于货币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新常态、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彬  
1.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和社会保障费用分担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逐渐降低间接税比重,增加直接税比重,特别是全面推进"营改增"。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对社会保障费用标准和分担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此外,政府可根据情况采取加大退税力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隋建利  李玥蓉  李悦欣  
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攻坚期,如何通过“政府之手”推进结构改革、引导经济转型是未来发展的重心。本文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构建经济结构变迁指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因果模型探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相对价格变化、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非线性驱动机制,甄别变量间的时变因果关系以及时间区制分布,以期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研究发现:价格型货币政策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均能显著影响相对价格变化和产业结构变迁,且第三产业部门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度较强。此外,政府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均能有效作用于相对价格变化和产业结构变迁,且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对财政政策的冲击更为敏感。最后,中国政府通常采取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控相对物价水平,采用货币供给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结构变迁的作用具有时变性特征。相比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变迁的作用时间更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克莎  
中国的总供求政策和宏观调控郭克莎一、改革以来的总供求关系和总供求政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取向的,尽管对市场经济目标的确认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市场取向改革的两个基本表现是农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和放松价格控制。随着计划指令的减少和市场机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范剑平  
2009年,我国及时出台、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局面,呈现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宏观调控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反差,并由此引发了多次大规模争鸣。在系统总结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宏观调控长期坚持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以结构性调控为主的调控范式,并先后呈现出"总量+结构"与"需求+供给"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宏观调控之所以形成了结构性调控特色,是因为在宏观调控决策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及其方法论、中国经济思想特别是当代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理论三种资源,真正做到了"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具有必然的形成逻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秀波  
世界经济"滞胀"风险在增加,我国面临宏观经济下行而通胀压力依旧的复杂局面,"一保一控"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以前适用于"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面临修订,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必须对经济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在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基础上,对存贷利率、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同时,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构,达到有保有压的经济效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学军  
鉴于目前我国连锁商业市场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推进我国连锁商业市场结构合理化,实现有效竞争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包括:(1)连锁企业兼并政策;(2)连锁企业联合政策;(3)经济规模与直接管制政策;(4)反垄断政策;(5)中小连锁企业政策。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能产生互补效应的综合性政策体系,以推护我国连锁商业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凌翔  陈学会  
作为一种手段,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事实上早已进行,而作为观点或理论的提出,是在2004年。但这一措施是否可行,当前的土地政策是否有效,目前尚无定论。丁伯根法则与蒙代尔法则、地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为土地政策成为宏观调控工具的三大理论基础。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土地收益分配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土地规划难以落实、土地政策缺乏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配合等问题,使得现行土地政策还未能足够承担这一重任。从协调土地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完善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丛明  
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经济运行仍受内外环境趋紧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因此,201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行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前提下,还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抬头。同时,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居民消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关系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