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0)
2023(6761)
2022(5711)
2021(5312)
2020(4523)
2019(10255)
2018(10078)
2017(18492)
2016(10614)
2015(11814)
2014(12168)
2013(11765)
2012(11185)
2011(9956)
2010(10197)
2009(9167)
2008(9439)
2007(8738)
2006(7570)
2005(7118)
作者
(33092)
(27229)
(26994)
(25958)
(17629)
(13351)
(12421)
(10591)
(10482)
(10301)
(9464)
(9345)
(9222)
(8950)
(8741)
(8524)
(8387)
(8147)
(8028)
(7756)
(7031)
(6771)
(6734)
(6461)
(6441)
(6227)
(6098)
(6019)
(5687)
(5580)
学科
(36200)
经济(36145)
管理(32033)
(29422)
(25434)
企业(25434)
方法(15339)
(14417)
数学(12594)
数学方法(12372)
(11711)
中国(10846)
(10485)
财务(10469)
财务管理(10432)
企业财务(9973)
(9807)
(9246)
理论(8289)
业经(7897)
(7860)
银行(7830)
(7370)
(6973)
金融(6972)
教育(6612)
(6403)
农业(6148)
(6068)
地方(5978)
机构
大学(147581)
学院(147170)
研究(54368)
(52384)
经济(50918)
管理(48290)
中国(42102)
理学(40303)
理学院(39728)
管理学(38718)
管理学院(38470)
科学(36798)
(33243)
(30793)
(29854)
(28783)
研究所(26850)
中心(24921)
(24854)
农业(24602)
业大(24411)
财经(21733)
北京(21114)
(20000)
(19808)
(19744)
(19725)
(19625)
师范(19440)
技术(18655)
基金
项目(94322)
科学(72052)
基金(66585)
研究(65067)
(61064)
国家(60535)
科学基金(49700)
社会(38263)
(37315)
社会科(35992)
社会科学(35979)
自然(34636)
基金项目(34406)
自然科(33847)
自然科学(33832)
自然科学基金(33237)
(32407)
教育(31325)
资助(28786)
编号(25947)
成果(22605)
重点(22476)
(20447)
(19574)
课题(19518)
(19258)
计划(19114)
(19039)
科研(18781)
创新(18024)
期刊
(62182)
经济(62182)
研究(45849)
中国(36165)
学报(31248)
(27542)
(26078)
科学(25852)
大学(22677)
教育(21653)
学学(21244)
管理(20098)
农业(18370)
(15695)
金融(15695)
技术(12559)
财经(11284)
经济研究(10489)
(10275)
(9743)
业经(9309)
(9103)
业大(8335)
财会(8174)
图书(8139)
问题(7685)
会计(7588)
科技(7014)
农业大学(6809)
理论(6453)
共检索到235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址道  
在危机冲击下,宏观调控近年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格外重视。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要求"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2010年要求"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近日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提出"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对宏观调控科学性的认识应从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如此方可澄清理论界的一些误解。宏观调控不是常性调控或间歇性调控的非此即彼,而是经常性调控和间歇性调控的和谐;不是专指逆周期调控,而是逆周期调控与顺周期调控的统一;不是特指重调,而是包括引导、微调和重调三种方式。引导,是贯穿于经济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包亚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决定了国家调控经济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导向是,以较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努力增大综合经济效益、积极推动适度经济增长、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尽力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等四个目标为结合点和统一点;从而决定了必须通过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适度规模、高效有力"的优质服务型政府来实现。追求调控成效、社会效益显著和全体民众真正受益,应是优质服务型政府实行科学调控经济的重要价值取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凌翔  陈学会  
作为一种手段,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事实上早已进行,而作为观点或理论的提出,是在2004年。但这一措施是否可行,当前的土地政策是否有效,目前尚无定论。丁伯根法则与蒙代尔法则、地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为土地政策成为宏观调控工具的三大理论基础。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土地收益分配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土地规划难以落实、土地政策缺乏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配合等问题,使得现行土地政策还未能足够承担这一重任。从协调土地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完善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鹤  严于龙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历了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秀云  
投资宏观调控对投资效率进而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国的投资宏观调控在理论上相对滞后且在实践上效力不足。本文立足于我国投资发展和调控的现实状况,对投资宏观调控的目标进行了再认识,指出了实现有效的投资宏观调控的现实条件,最后在针对性基础上对投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进行了创新,以求促进和完善我国当前的投资宏观调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颖  
市场机制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因此,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成为客观的必要。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有宏观调控,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也不例外。但在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时,有些人往往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把国家制定微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或全面干预经济的依据,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相互替代,经纬不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严梁  
对改善和加强省级宏观调控的探讨严梁一、改善与加强省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有中央一级调控是不够的,必需还有省(含市、自治区,下同)一级的宏观调控。从理论上讲,实行省级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慎修  熊津成  陈宏志  
对金融宏观调控几个问题的探讨张慎修熊津成陈宏志一、关于货币供应量自1993年以来,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逐年降低,M0、M1、M2增幅分别从1992、1993年的30%左右下降到1996年的11.6%、18.9%和25.3%,同期物价涨幅也从199...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毕井泉  
2007年12月9日第四届"薛暮桥价格研究奖"颁奖会在北京举行,有7部著作、47篇论文获得了本届薛暮桥价格研究奖。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副主任朱之鑫、毕井泉。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张卓元,薛幕桥的女儿薛小和等同志出席了颁奖会,并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本刊摘要发表了毕井泉副主任在颁奖会上的讲话,以供读者参阅。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淑琪  
日本外贸体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运行机制探讨山东社会科学院外国经济研究所刘淑琪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宏观调控体系和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运行机制是日本外贸体制的基本内容。它使日本外贸发展始终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云生  
近年来,针对日益显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基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本文认为区域差异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是导致这一状况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实施差别性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改善宏观调控效果的有效路径。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古鹏  
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宏观调控探讨周古鹏随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林业发展、宏观经济管理逐步由直接的行政干预向偏重于间接的经济调控转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针对过去管理权限较为集中、上级林业部门对下级干预太多、经济运行缺乏活力等问题,扩大地方林业主管...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余沿福  劳兰珺  
央行加息政策对防止经济过热、降低通货膨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银行及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加息政策在减少总需求、抑制总产出过快增长方面受到制约。同时,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要素价格上涨推动,加息对抑制物价上涨作用有限。进一步加息应考虑大量国际热钱流入、民营经济受到过大冲击、以及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承受力等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