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5)
2023(6059)
2022(4969)
2021(4676)
2020(3955)
2019(8636)
2018(8596)
2017(15598)
2016(8128)
2015(8833)
2014(8269)
2013(7845)
2012(7318)
2011(6393)
2010(6689)
2009(6281)
2008(6558)
2007(5994)
2006(5169)
2005(4566)
作者
(21460)
(18022)
(17719)
(16816)
(11632)
(8539)
(7886)
(6830)
(6757)
(6426)
(6069)
(6015)
(5754)
(5598)
(5558)
(5528)
(5221)
(5133)
(5056)
(4952)
(4406)
(4276)
(4146)
(4145)
(4061)
(4025)
(3937)
(3936)
(3518)
(3491)
学科
管理(34069)
(33310)
(32057)
企业(32057)
(30385)
经济(30358)
技术(14301)
方法(11942)
技术管理(11405)
(11291)
数学(8765)
中国(8758)
业经(8732)
数学方法(8594)
理论(8343)
(8296)
财务(8290)
财务管理(8279)
企业财务(7917)
(7497)
(6994)
(6769)
银行(6763)
(6412)
(6301)
(6038)
(5941)
金融(5941)
(5810)
(5037)
机构
大学(112301)
学院(111915)
(46402)
管理(46344)
经济(45424)
理学(39940)
理学院(39551)
管理学(38996)
管理学院(38766)
研究(34658)
中国(27868)
(23631)
(23317)
科学(19288)
财经(18230)
(17072)
(16544)
中心(16150)
(15980)
北京(14708)
经济学(14314)
研究所(14205)
(13824)
(13806)
财经大学(13705)
师范(13688)
业大(13581)
商学(13557)
商学院(13417)
(12765)
基金
项目(73106)
科学(59855)
研究(55731)
基金(53642)
(46031)
国家(45606)
科学基金(40892)
社会(37013)
社会科(35064)
社会科学(35057)
(29769)
基金项目(28334)
教育(26266)
自然(25689)
自然科(25193)
自然科学(25187)
自然科学基金(24778)
(24266)
(22249)
编号(21468)
资助(20445)
创新(19602)
成果(17832)
重点(16672)
(16173)
课题(15531)
国家社会(15311)
(15283)
(15161)
(14942)
期刊
(52752)
经济(52752)
研究(35673)
中国(25270)
管理(21516)
(20887)
教育(15859)
科学(14500)
学报(14048)
大学(11620)
(11234)
金融(11234)
(11003)
技术(10909)
学学(10828)
财经(9525)
经济研究(8985)
(8319)
科技(8156)
业经(7833)
农业(7337)
技术经济(6752)
会计(6264)
财会(6061)
问题(5937)
(5505)
(5327)
论坛(5327)
现代(5258)
商业(4995)
共检索到171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调节国民经济,在西方又称为政府干预。对于政府干预是否有效,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学派,如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干预有效;有的学派,如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等认为政府干预无效。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亚平  费荣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充分肯定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和创新,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决议》精神,系统梳理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将其归纳为调控理念、调控模式、调控主线、调控定位、调控导向、调控视角和调控工具等七个方面的创新;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创新的理论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30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宏观调控本身来看,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一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学  
鉴于现代宏观经济学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认为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宏观经济学的中观化和微观化;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需要从均衡模式上升到轨道模式;宏观调控(政府干预)的方向应该从总量调控转为局部调控。宏观经济学从产生、发展到成熟,须经历3个阶段:宏观层面阶段、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相结合的阶段、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的阶段。当前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之中,为推进这一进程,本文做了一些尝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魏颖  
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的呼声不绝于耳。事实上,新常态下,我国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每一次宏观调控都需要接受来自世界的评判和考验。大数据时代,无疑给宏观调控带来一次极好的革新机会。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创新宏观调控的指标体系,推进完善宏观调控分析研判机制、政策储备机制与落实机制、评估调整机制的滚动闭环,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国家治理精准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旭友  张龙  郭蓓  
文章对股市宏观调控研究作了简要回顾,运用VAR模型对货币政策调控股市的有效性进行了最新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股市调控的效果不显著;同时,现有的财政政策调控属于漏损型调控,不利于股市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创新股市宏观调控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志刚  
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理念已成为各界共识,其旨在从制度上根本解决一些中长期深层次结构问题,这需要时间来进行。在当前中国转型改革的关键阶段,政府宏观调控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宏观调控虽为短期行为,但是它承上启下,可以保证制度与政策的执行并及时修正偏差,从而可以实现政策的动态最优。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宏观调控的误解或认识不清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为此,本文从宏观调控的内涵、难点、创新三个方面全面阐释政府宏观调控,基于此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树青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晓晶  王宇  
本文首先考察了金融周期的理论渊源及形成背景,进而概括了金融周期不同于一般经济周期的主要特质。随后分析了金融周期对传统宏观政策形成的挑战,指出金融周期理论为创新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维度:(1)运用金融周期方法估算潜在增长率;(2)宏观政策不能"短视",而应着眼于中长期;(3)全球金融周期制约了开放条件下的政策选择;(4)金融周期理论凸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控创新”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宏观调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直面市场主体发力,促进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突出就业政策优先地位,用新动能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注重发挥结构性调控工具作用,在多重困难中确保国民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宏观调控经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雪雄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 ,提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在他们的领导下 ,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成功地抑制了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上半期出现的通货膨胀 ,使过热的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扩大内需 ,辅之以其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又成功地治理了自 2 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的通货紧缩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宗良  范若滢  
宏观调控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论结晶,不仅对中国适用,还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本文从"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的视角,构建能够较好刻画现实经济的理性综合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宏观调控理论模型并进行阐释,探索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整和政策框架体系,同时分析中国的实践。研究发现,宏观调控是政府作用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兼具供给侧和需求侧调控的动态体系,既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平衡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从长期影响经济的潜在增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逻辑,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时期面临的突出风险和问题,理性综合选择"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组合,给出具体措施,并在实践中检验、调整。从本质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型是宏观调控模型在限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沈炳熙  
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金融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要提高金融调控的效果,必须建设好金融市场,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本文从金融市场与金融调控关系的研究入手,试图找出我国金融市场尚不适应金融调控之处,提出改革的措施,使我国金融市场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为金融调控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峰  
回顾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逐步完善的特征清晰可见,并最终定型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然而,从和谐社会这一视角加以审视,这一目标体系仍然存在缺陷。和谐社会的特征及其目标和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密切相关。为客观反映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把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创新为:"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分配合理,人与自然和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