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23)
- 2023(2922)
- 2022(2409)
- 2021(2238)
- 2020(1888)
- 2019(3956)
- 2018(3849)
- 2017(7085)
- 2016(3778)
- 2015(3967)
- 2014(3818)
- 2013(3569)
- 2012(3325)
- 2011(2802)
- 2010(2912)
- 2009(2642)
- 2008(2761)
- 2007(2429)
- 2006(2065)
- 2005(1919)
- 学科
- 管理(13373)
- 济(13321)
- 经济(13305)
- 业(11820)
- 企(10414)
- 企业(10414)
- 财(6466)
- 务(5405)
- 财务(5401)
- 财务管理(5388)
- 企业财务(5148)
- 方法(4428)
- 农(4152)
- 制(3730)
- 中国(3721)
- 数学(3655)
- 数学方法(3584)
- 业经(3278)
- 银(2926)
- 银行(2925)
- 学(2797)
- 农业(2765)
- 行(2714)
- 理论(2499)
- 融(2473)
- 金融(2473)
- 体(2461)
- 划(2354)
- 策(2293)
- 贸(2267)
- 机构
- 学院(48901)
- 大学(47725)
- 济(18486)
- 经济(18059)
- 管理(17566)
- 研究(16385)
- 理学(14929)
- 理学院(14765)
- 管理学(14472)
- 管理学院(14388)
- 中国(13497)
- 财(10377)
- 京(10289)
- 科学(9426)
- 所(7969)
- 中心(7888)
- 财经(7858)
- 农(7672)
- 江(7468)
- 经(7137)
- 业大(7128)
- 研究所(7046)
- 范(6533)
- 北京(6506)
- 师范(6458)
- 院(6076)
- 州(6035)
- 农业(6008)
- 财经大学(5884)
- 经济学(5319)
共检索到76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在通胀压力加大、房价持续出现偏离值的当下,已经刚性操作和执行逾一年的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着对手段和方法如何进一步拿捏得当和其走向的评估。即,宏观调控的导向应促使市场心态由观望向逐步趋于平稳转变,并经由平稳演绎为政策与市场之间的积极共鸣。从现阶段态势观瞻,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乌家培
中国宏观调控的历史与现实乌家培一、改革开放前的宏观调控调控是管理的一个要素或环节。在经济发展中,有宏观管理就有宏观调控。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宏观调控显得越来越重要。当然,这不等于说,改革开放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萨奇
迄今为止,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坚持认为,任何干预市场的作法都会导致效率下降。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较大作用的因素(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他们主张使其固定不变,以便提高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未来预期的准确性,增强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另外一些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则承认,在某些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应接受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勉坚
景气评分显“黄灯”宏观调控须稳定本刊专稿吴勉坚湖北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吴勉坚称:今年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在上年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受投资、工业、物价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在较高的景气区(黄灯-红灯区)窄幅波动,二月份已进入过热的"红灯"区。从总体...
[期刊] 改革
[作者]
贾康 孟艳
对欧美国家和我国曾经发生的"货币流通速度陡升型通胀"和"货币流通速度陡降型通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似处于一个非渐变、非常规的特殊时期,相关不确定性因素一旦演变为确定性的组合,很可能产生经济运行中的某种临界转换点,并可能对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政策调控带来挑战。应加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监测和对货币需求变化的研究预测,进而优化市场预期管理和宏观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货币流通速度突变型通胀、通缩的能力,以更好地追求与维护物价稳定和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关键词:
货币流通 价格稳定 通胀 通缩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加宁 张承惠 张永生
自1993年年中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使中国经济避免了1992年大起之后随即发生大落的危险,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说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比以往的历次调整都要成功得多,成熟得多。但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予以进一步完善。主要是:第一,宏观调控力度时紧时松。自去年年中加强宏观调控以来,虽然从总体上采取的是偏紧的货币政策,但总量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长才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隐性失业的基础上得出:总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与隐性失业率之和)与经济增长率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奥肯关系,即由于宏观调控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我国的总失业率实际上在以较高的速度下降。由于总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这种稳定的关系,因此总失业率可以做为一个内生变量进入笔者根据泰勒模型改造的宏观调控模型。本文暗示的政策建议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会使隐性失业率迅速下降到一个临界值,之后才会使登记失业率下降。
关键词:
宏现调控 总失业率 经济增长率 就业深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伟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发展达到的新水平,分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发展条件发生的新变化,特别强调了实现新目标遇到的新挑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失衡,剖析了失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强调了新阶段新失衡的新特点。本文探讨了针对新目标、新挑战、新失衡、新动因,宏观调控方式应发生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制度创新有怎样的要求?尤其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对经济改革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姜作培 章新华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这是在当前加速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应该清醒地看到,这几年来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不是在加强,而是在流失。目前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决策很难从上到下,畅通无阻地运行。出于种种原因,许多经济主体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决策,采取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的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课题组 刘雪燕 肖潇
今年一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实物量指标大幅减速,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从短期看,产能过剩、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矛盾以及通货紧缩、地方债务等潜在风险,成为制约经济回升的因素。与此同时,经济中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与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成为增长中的亮点。因此,须进一步加强定向调控力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努力实现新常态时期的动力转换,以改革开放释放更多的增长红利。预计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企稳,上半年GDP将增长7%左右。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兰军
一、2005年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的关键一年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好成绩,宏观调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表现是: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彦斌 王佳宁
宏观调控应定位于对经济短期波动的逆周期调节,是总需求管理而不是微观干预。宏观调控重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重稳定目标。至于"调结构"、"转方式"等其他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讲需要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与国企改革为核心的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在确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大幅弱化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未来宏观调控还应加强各种工具之间的协调,从而进一步提高调控效率。
关键词:
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政策 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秀云
投资宏观调控对投资效率进而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国的投资宏观调控在理论上相对滞后且在实践上效力不足。本文立足于我国投资发展和调控的现实状况,对投资宏观调控的目标进行了再认识,指出了实现有效的投资宏观调控的现实条件,最后在针对性基础上对投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进行了创新,以求促进和完善我国当前的投资宏观调控。
关键词:
现实基础 目标 条件 手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秀云
只有依据正确的目标,才能运用正确的手段,提高投资宏观调控的效率。当前对投资宏观调控目标的认识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依据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认为,应转变对投资效益的调控,将合理的投资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
政府投资 市场 投资结构 投资理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立群 杜德瑞
中国经济增速"破8"引起了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对长期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源于对中国改革方向和政府调控能力的不同研判,对短期经济走势的争论集中于政策调整空间的不同判断。这种情势表明,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模式已日显紧迫。利用经济增速下调提供的时间和空间,认真梳理和总结中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取向,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并在体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经济走势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