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9)
2023(6408)
2022(5276)
2021(5196)
2020(4080)
2019(9295)
2018(9011)
2017(16893)
2016(9693)
2015(10797)
2014(10849)
2013(10410)
2012(9917)
2011(8437)
2010(8972)
2009(8006)
2008(8617)
2007(7563)
2006(6770)
2005(6163)
作者
(24691)
(20423)
(20152)
(19742)
(13378)
(9589)
(9402)
(7897)
(7790)
(7715)
(6880)
(6769)
(6753)
(6578)
(6541)
(6240)
(6195)
(6080)
(5917)
(5837)
(5123)
(5011)
(4900)
(4771)
(4746)
(4702)
(4687)
(4579)
(4125)
(4070)
学科
管理(36273)
(31173)
(30186)
经济(30150)
(27341)
(27119)
企业(27119)
(13843)
财务(13829)
财务管理(13786)
企业财务(13151)
财政(12769)
中国(11206)
(11159)
(10759)
方法(10560)
(10358)
(9105)
数学(9027)
数学方法(8838)
(7541)
银行(7540)
地方(7472)
(7229)
业经(7098)
(7097)
制度(7094)
(6994)
理论(6962)
及其(6565)
机构
学院(123743)
大学(120379)
(49804)
经济(48500)
管理(45475)
研究(41187)
理学(37648)
理学院(37287)
管理学(36716)
管理学院(36477)
(35882)
中国(34877)
(25399)
财经(23232)
科学(22347)
(21657)
(20904)
(20224)
中心(19782)
研究所(17276)
财经大学(16715)
(16693)
(16550)
北京(16512)
(16026)
师范(15893)
(15185)
(14777)
经济学(14739)
业大(14187)
基金
项目(72855)
研究(59127)
科学(56825)
基金(50650)
(42267)
国家(41818)
科学基金(36228)
社会(35416)
社会科(33437)
社会科学(33430)
教育(29023)
(29001)
编号(25859)
基金项目(25373)
(23749)
成果(23284)
自然(21989)
资助(21731)
自然科(21448)
自然科学(21445)
自然科学基金(21041)
课题(18869)
(17024)
(16732)
重点(16608)
(16023)
项目编号(15952)
(15139)
(15124)
(15033)
期刊
(61837)
经济(61837)
研究(44669)
(34403)
中国(31199)
教育(19876)
管理(18799)
(16799)
金融(16799)
(15232)
学报(14289)
科学(13253)
技术(12250)
财经(12048)
大学(12028)
学学(11112)
经济研究(10492)
(10248)
农业(10199)
会计(9664)
业经(9226)
财会(8899)
(7977)
财政(7977)
问题(7415)
(7187)
(7014)
职业(6987)
通讯(6090)
会通(6067)
共检索到210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游宏炳  
宏观调控实践与财政政策转变游宏炳一、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动,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促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尽最大可能得到利用,又不导致通货膨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广玲  
本文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财政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财政调控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对象,既能进行总量调控,也能矫正经济结构,并能根据经济运行状态变化及时调整调控范围与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华  
一、从省际间人均财政收支变动系数看我国财政的一般性再分配功能众所周知,1980年代实施的财政包干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地方的经济活力,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源,使地方财政所占比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中央政府对地区间的调节和再分配功能迅速下降。由于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分化,再加上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昌文  
财政手段是政府实行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还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都可以看出财政手段在调控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与金融手段等不同之处在于,财政手段调控经济运行有其本身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即财政政策是由政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在防风险和汇率贬值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所倚重的工具正在由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要"更加积极有效"。从预算增速和赤字率等指标来看,一般公共预算内财政政策在"量"上基本符合预期;亮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预算外准财政的加码;二是财税政策更加追求质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程志宏  程志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在防风险和汇率贬值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所倚重的工具正在由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要"更加积极有效"。从预算增速和赤字率等指标来看,一般公共预算内财政政策在"量"上基本符合预期;亮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预算外准财政的加码;二是财税政策更加追求质量。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闫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其中一个重点目标就是解决财政政策顺周期性问题,使财政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减小财政政策顺周期效应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财政政策顺周期性的特点及主要表现所谓顺周期性即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或实际运行效果)表现出与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银娥  李芳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苏明  杨良初  程瑜  周东海  
"十二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财政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物价涨幅依然偏高,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依然不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够强劲;政府公共投资规模较大,投资结构不甚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慢,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翁礼华  
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经济的两种经济观点及其财政政策取向的争论,在古代中国汉朝昭帝时就曾经激烈地发生过。武帝后期由于人口锐减,民力疲弊,昭帝(公元前86年—前74年)、宣帝(公元前73年—前49年)统治时期,专力内治,继续执行汉初以来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创练  林玉婷  
本文构建财政政策时变反应函数模型,通过推导得到时变政策效果函数。经验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财政政策表现出更强灵活性,存在明显盯住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取向。在财政赤字处于高位或增加时,政府被动负债削弱了盯住债务杠杆目标的政策取向;而财政赤字处于低位或下降时,政府倾向于采取反周期的策略主动降低债务杠杆。后次贷危机期间,财政政策表现出较强盯住房价目标的政策取向。从反事实政策效果看,究竟是采取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更为有效,还是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更为合适,取决于宏观调控的不同政策目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方春树  聂建平  袁晋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协调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江西分行方春树,聂建平,袁晋华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选择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各有各的功能和特点,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IS-LM宏观平衡原理和"相机抉择"理论,应将财政政策与货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兴益  
强化宏观调控应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部汪兴益要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十分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分力变合力,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1)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应实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货币政策的最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新平  
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8%,比去年同期涨幅高出5.3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今年初确定的4.8%的目标,则意味着以后每个季度,价格指数平均需要下降1.3个百分点才能达到。显然,目前在利用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实现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