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23)
2023(11652)
2022(10278)
2021(9488)
2020(8080)
2019(18451)
2018(18519)
2017(35935)
2016(19469)
2015(22011)
2014(22093)
2013(21961)
2012(20419)
2011(18452)
2010(18584)
2009(17075)
2008(16657)
2007(14486)
2006(12884)
2005(11391)
作者
(56996)
(47327)
(46892)
(44773)
(30365)
(22629)
(21342)
(18645)
(17975)
(16890)
(16097)
(16061)
(15061)
(14983)
(14516)
(14470)
(14000)
(13856)
(13374)
(13350)
(11735)
(11695)
(11286)
(10762)
(10595)
(10511)
(10445)
(10257)
(9506)
(9140)
学科
(97971)
经济(97879)
管理(58223)
(52545)
(44871)
企业(44871)
方法(39028)
数学(33722)
数学方法(33377)
地方(22152)
(21102)
中国(20761)
(20399)
(19470)
业经(19010)
(14520)
地方经济(14128)
(13961)
(13851)
财务(13790)
理论(13787)
财务管理(13766)
环境(13425)
(13326)
贸易(13317)
农业(13293)
企业财务(13093)
(12808)
(12202)
金融(12201)
机构
大学(285234)
学院(282222)
(119675)
经济(117162)
管理(113063)
理学(98061)
理学院(96979)
研究(96304)
管理学(95415)
管理学院(94916)
中国(70364)
(60746)
科学(58625)
(52961)
(48386)
研究所(44026)
财经(42778)
中心(42591)
(41393)
业大(40758)
(39963)
(38766)
北京(38686)
(36708)
经济学(36433)
师范(36380)
(34665)
(32713)
经济学院(32496)
农业(32339)
基金
项目(191341)
科学(150201)
研究(140346)
基金(139033)
(120344)
国家(119361)
科学基金(102682)
社会(88794)
社会科(84084)
社会科学(84060)
基金项目(74230)
(73981)
自然(66621)
自然科(65023)
自然科学(65013)
自然科学基金(63821)
教育(63433)
(61855)
资助(57874)
编号(56852)
成果(46230)
重点(42390)
(42276)
(40928)
(39096)
课题(38680)
创新(36454)
教育部(36436)
科研(36252)
国家社会(36062)
期刊
(135784)
经济(135784)
研究(87043)
中国(48604)
学报(42953)
管理(42381)
(40200)
科学(39920)
(36892)
大学(32580)
学学(30783)
教育(27999)
农业(26002)
技术(24384)
(22984)
金融(22984)
经济研究(22310)
财经(21383)
业经(19768)
(18254)
问题(17242)
技术经济(15196)
理论(14581)
图书(14305)
实践(13169)
(13169)
现代(13074)
科技(12995)
(12813)
商业(12189)
共检索到413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乌家培  凌晓东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机制将介于纯粹的计划机制与完全的市场机制之间,具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于是,新机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将具有传统体制下所不具有的新的内容。本文将对传统机制下与新机制下两种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并提出对新机制下宏观调控方式进行评价与选择的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广  
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一稳一积极"的总基调,建议把"破障碍、扩消费、促升级"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展望2013年,不少人认为,经济已经"见底",不久将会进入新的上升通道。我们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所谓的回升不过是2012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稳增长刺激政策的人为"上拉效应",缺乏中长期回升的基础,因为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仍然不足,同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淳  
《宏观经济调控》评介肖淳在我国当前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正在创建,而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搞好宏观经济调控,显得越来越重要。《宏观经济调控》一书,适时地赶上了时代的需要,也适应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特为该书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树成  
在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使用了经济周期这一概念来分析经济走势,作者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深入解析了这次客观经济调控的原因、方法、成效,指出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采取的对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耀华  
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简论朱耀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要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尤为重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建立和...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董有德  
一、宏观调控的体制不同:美国实行的是短期经济调控体制,调控方略近视化,忽视了中长期调节与计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因为美国私人经济成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国有制企业占的比重较小,崇尚经济自由思想,大垄断资产阶级不接受政府的调控方略。美国的社会经济矛盾较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尖锐。矛盾频繁出现,老问题未解决,新矛盾又致,很难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学  
本文阐述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总量调控与建立在中观和微观基础上的局部调控的基本框架、主要特点和理论依据,论述了两者在货币理论、消费理论、财政理论、对市场经济的态度、研究方法等10个方面的差异,指出从20世纪初至今,政府干预已经先后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干预阶段、总量调控阶段,现正进入局部调控阶段。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何廷栋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强调.“要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建立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这不仅给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么,如何开展宏观经济审计,使审计监督为宏观调控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呢?这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此谈点粗浅意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涛  
本文着重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级调控和分级分区调控的空间组织类型与区域单元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指明了这一研究的实际进展 ,阐释了有关宏观经济运行分级调控问题争论的原因以及因操作性强和体制约束而采用的现行分级分区调控模式———“中央—省区”调控模式所造成的弊端。作者指出 ,该模式实施具有特定的历史规定性。按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宏观经济运行分级分区调控逐步过渡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按“中央—中心城市”或“中央—经济区”为主的分级分区调控模式是必然趋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海霞  
从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看,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取决于其假设前提,本文认为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也应该是进行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由于中西方理论基本假设的不同,本文认为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研究应该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这一基本假设条件出发,主要采用结构分析方法进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新权  张守一  赵树桓  
党的十四大决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综合运用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这个时期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宏观调控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旭  
本文分析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存在问题,通过探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及其政策搭配,提出了世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首要目标不应是经济高增长而是国际收支平衡,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应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内外均衡等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志凌  李今早  焦玉良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点与研究基点的选择 90年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如何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也是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现实任务,因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选择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付一婷  刘金全  刘子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宏观治理的新理念与新方式。本文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转变与升华的必然性进行论证,并探究这种转变的时机把握、能力跃升和体系创新,为我国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对策建议。新体系优化了政策目标:长期目标由速度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调控范围由点目标放大至区间目标、调控方式从总量调控精细化到结构调控、调控力度由"大水漫灌"式优化至精准调控;明确了各项政策的任务分工:强调了六项子类政策间的交互作用与下一阶段产业政策的核心地位;提升了政策间的协同作用:确保政策间的协调配合与时间一致性,并进一步保证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的协调平衡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