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59)
- 2023(14550)
- 2022(12664)
- 2021(11890)
- 2020(9963)
- 2019(23078)
- 2018(23214)
- 2017(46072)
- 2016(24842)
- 2015(28305)
- 2014(28459)
- 2013(28365)
- 2012(26515)
- 2011(24393)
- 2010(24783)
- 2009(23194)
- 2008(22789)
- 2007(20458)
- 2006(18602)
- 2005(16993)
- 学科
- 济(119222)
- 经济(119107)
- 管理(72844)
- 业(68477)
- 企(56434)
- 企业(56434)
- 方法(47727)
- 数学(41546)
- 数学方法(41116)
- 中国(30669)
- 农(28418)
- 财(25845)
- 地方(25796)
- 业经(23984)
- 学(22693)
- 制(21692)
- 贸(20408)
- 贸易(20396)
- 易(19800)
- 农业(18621)
- 银(18434)
- 银行(18399)
- 行(17690)
- 策(17217)
- 融(17132)
- 金融(17131)
- 理论(17033)
- 和(16857)
- 环境(16123)
- 地方经济(15571)
- 机构
- 大学(369608)
- 学院(368068)
- 济(160355)
- 经济(156952)
- 管理(145180)
- 研究(126491)
- 理学(124354)
- 理学院(123023)
- 管理学(121158)
- 管理学院(120473)
- 中国(96630)
- 京(78708)
- 财(74475)
- 科学(73443)
- 所(63507)
- 财经(59045)
- 研究所(57079)
- 中心(55782)
- 江(54401)
- 经(53422)
- 农(52257)
- 北京(50779)
- 业大(49316)
- 经济学(49005)
- 范(48042)
- 师范(47718)
- 院(45267)
- 州(43915)
- 经济学院(43834)
- 财经大学(43647)
- 基金
- 项目(234867)
- 科学(184602)
- 研究(176208)
- 基金(170053)
- 家(145762)
- 国家(144524)
- 科学基金(124017)
- 社会(111595)
- 社会科(105741)
- 社会科学(105712)
- 省(89747)
- 基金项目(89333)
- 教育(80605)
- 自然(78386)
- 自然科(76460)
- 自然科学(76445)
- 划(75359)
- 自然科学基金(75076)
- 编号(72786)
- 资助(71713)
- 成果(60892)
- 部(52907)
- 重点(51818)
- 发(50684)
- 课题(50174)
- 创(47762)
- 教育部(45915)
- 国家社会(45187)
- 人文(44976)
- 项目编号(44832)
- 期刊
- 济(185886)
- 经济(185886)
- 研究(119485)
- 中国(67962)
- 管理(56064)
- 财(54298)
- 学报(50756)
- 科学(48762)
- 农(47597)
- 大学(39291)
- 融(39179)
- 金融(39179)
- 教育(38850)
- 学学(36918)
- 农业(32572)
- 技术(32151)
- 经济研究(30494)
- 财经(29879)
- 业经(28514)
- 经(25606)
- 问题(24269)
- 贸(19849)
- 技术经济(19832)
- 理论(19253)
- 图书(18007)
- 现代(17771)
- 国际(17372)
- 实践(17177)
- 践(17177)
- 商业(17120)
共检索到560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石建勋 王盼盼
宏观经济时常发生大幅波动,央行通常是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状态下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本文区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和波动,着重考察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对宏观经济波动性变化的反应模式。通过拓展传统IS-Phillips经济结构模型,获取宏观经济波动性水平的度量指标,再将其纳入基于泰勒规则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然后从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和货币政策操作节奏的稳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宏观经济波动性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会对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变化做出规律性反应,宏观经济波动性的提高,一方面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金全 刘兆波
我们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中介目标中的结构性扰动进行分离和识别。我们分别描述和检验了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信贷规模中介目标和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货币供给中介目标。通过具体检验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的关联性,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机制和货币政策效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是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结构冲击 VAR模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资本的跨国流动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了各国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因为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等变化趋势共同改变了货币政策实施所依赖的整个金融环境,在宏观层面上却给政府当局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困惑,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独立性受到冲击。当今资本流动性已成为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把资本流动性作为主要变量来考虑,以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
资本流动性 宏观经济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万晓莉
我国宏观经济过去20年间的一大特征就是高增长、高波动,但1996年后波动性有所减小。本文目的就在于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通过构建反映我国利率双轨制以及相应汇率制度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从管制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两个维度,用GMM模型实证估计了1987—2007年间以及1996年前后的反应函数,结果发现其可作为衡量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基准;同时管制利率在1996年以前有放大经济波动的效果,而1996年以后对产出表现出显著的逆周期调控特征,但央行利率调控效果因没有从管制利率有效传导到市场化利率而减弱。此外,我国管制和市场利率都对通胀反应不足,这使得通胀在我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宁 丁一兵
2022年以来,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这一政策变动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为全面阐释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用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全面评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显示:第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通常是在重大事件窗口期产生传递效应,而在常态化时期基本不会产生影响;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的反馈较弱,但通货膨胀和跨境资本流动对加息冲击的反馈较为灵敏,因此,应警惕由美联储加息而引发的通货紧缩效应和资本外逃风险;第三,在政策应对层面,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明显的转段特征,早期倾向于采取被动的“顺风而动”型调整以避免较大的经济波动,而随着经济体量逐渐上升,政策调整逐渐转向“以我为主”的主动型调节;第四,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后疫情时期的回升阶段,加息冲击对宏观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较弱,这为“以我为主”型的宏观调控争取了宝贵空间,同时也为经济平稳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政府应理性看待并正确认识现阶段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我为主”,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并不断扩大自身经济体量,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造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强化经济发展韧性,最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项后军 于洋
通过使用MSMV(3)-AR(2)模型将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划分为三个区制,本文研究了不同区制封闭和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的适用性、稳定性和具体形式,并据此分析了宏观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结果发现:1.区制2(1998M1-2004M6)和区制3(2004M7-2008M9)应分别选择封闭和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2.不同区制均执行不稳定的货币政策;3.与区制2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相比,区制3同时兼顾了汇率目标,但汇率因素的引入减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4.从货币政策(货币影响因素)的角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梅
货币政策调整可以影响个人的消费、投资行为,个人行为的累积会形成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通过信贷和融资将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从而达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SidrauSki模型,提出货币政策的影响路径假说,并构建ardL-ECM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认为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效果比对宏观经济更有效,短期调整比长期影响更有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勇 周浩 彭连清
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最新进展,以"金融压力"刻画金融失衡状态,从金融压力内涵、金融压力指数构建与金融压力状态的识别,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效应,及其如何纳入到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等三个方面展开评述,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的突破点。
关键词:
金融压力 宏观经济波动 货币政策规则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博 李力 郝大鹏
本文首先测度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并从宏观总量层面检验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于违约风险和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构建包含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风险冲击的非线性DSGE模型,使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货币政策规则刻画中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违约风险和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带来违约风险的上升和产出的下降。(2)当违约风险较高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产出的负向冲击明显更强。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效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佰成 尹韦琪
以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为切入点,运用SV-TVP-FA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宏观经济的脉冲响应特征及阶段异质属性,进一步基于包含预期的DSGE模型模拟预期与未预期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检验预期管理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弱化效应的“逆向”调控功效。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观测变量有关;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抑制效应存在阶段差异,长短期评价指标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弱化效应由强到弱为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期、下降期和平稳期,货币政策“跨周期”与“逆周期”调控不存在冲突;预期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优于未预期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具有弱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负向冲击效果,发挥“逆向”调控功效,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功效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沂 肖继五
1997年至今,我国已经历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这表明外源性冲击已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冲击而出现紧缩时,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依然显著,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降低利率能长期稳定提高消费增长;货币供应量扩张仅在五个季度内能显著刺激投资增长,长期基本无效。因此,现阶段在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拉动内需时,应将带动国内消费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长期任务,而将提高国内投资作为短期目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经济波动 金融危机 宏观调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熊海芳 刘天铭
稳增长、防风险目标下货币政策应关注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综合考虑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以及多种不确定性,从多目标、多工具和多频率视角讨论货币政策决策是否考虑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波动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非线性影响,并区分了渐进影响与突变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政策不确定性和信用利差比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具有更好的信息作用,货币政策在调整时较好地维护经济增长目标,但前瞻性不强。利率规则更关注稳增长目标,货币政策在不确定性较大时期比正常时期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稳定,较少考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加强前瞻性并综合考虑信用利差等不确定性的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立超
本文对包含股票价格在内的新凯恩斯模型的结构方程进行估计,分析了股票价格和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认为股票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密切相连,货币政策调整可以平滑经济波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的宏观调控效果,得到的结论是,将股票价格波动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范围会改善货币政策效果,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
关键词:
股票价格 货币政策 经济波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洁 许泽想 董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政策溢出效应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大都基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角度,较少有探索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检验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是否为美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并构建了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确实对美国宏观经济产生了非线性影响,第一,中国央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影响幅度较大,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影响幅度较小;第二,中国货币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幅度最大,在经济萧条时期的影响幅度次之,在经济平稳时期的影响幅度最小;第三,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适中;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程度适中。
关键词:
中国货币政策 美国经济 非线性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创 付蓉 徐曼
本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和GARCH族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波动性及其原因,并通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波动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货币政策波动性较大时,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弱,甚至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不仅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更是新常态下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