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04)
2023(6907)
2022(5578)
2021(5142)
2020(4232)
2019(9685)
2018(9391)
2017(17603)
2016(9134)
2015(10645)
2014(10405)
2013(10555)
2012(10336)
2011(9677)
2010(9594)
2009(9164)
2008(8866)
2007(7698)
2006(7212)
2005(6908)
作者
(26942)
(22653)
(22617)
(21820)
(14748)
(10687)
(10196)
(8845)
(8798)
(8239)
(7840)
(7451)
(7404)
(7355)
(7318)
(7089)
(6762)
(6544)
(6463)
(5886)
(5858)
(5504)
(5384)
(5201)
(5182)
(5109)
(4774)
(4507)
(4446)
(4445)
学科
(67927)
经济(67880)
管理(23097)
方法(21844)
数学(20090)
数学方法(20026)
(19015)
中国(17314)
地方(15541)
(14049)
企业(14049)
地方经济(12006)
(11552)
(11547)
贸易(11544)
(11261)
(10858)
业经(10275)
(8982)
金融(8982)
环境(8912)
(8861)
(8663)
(8377)
银行(8374)
(8250)
(7841)
关系(7770)
(7279)
经济学(7276)
机构
大学(147016)
学院(143582)
(82057)
经济(80961)
研究(60318)
管理(50045)
中国(47453)
理学(42375)
理学院(41858)
管理学(41438)
管理学院(41153)
(33491)
科学(31533)
(31382)
(30182)
经济学(28879)
研究所(27346)
财经(26984)
经济学院(25808)
中心(25196)
(24801)
(21193)
北京(20803)
财经大学(20106)
(19599)
(19563)
科学院(18959)
(17990)
师范(17851)
社会(17354)
基金
项目(89694)
科学(72087)
基金(69479)
研究(65852)
(60697)
国家(60312)
科学基金(50970)
社会(47615)
社会科(45371)
社会科学(45363)
基金项目(35117)
(29898)
自然(29469)
资助(29437)
自然科(28818)
自然科学(28804)
教育(28548)
自然科学基金(28337)
(26145)
编号(22962)
国家社会(22077)
中国(21961)
(21955)
(21152)
重点(20548)
教育部(19354)
成果(19145)
(18878)
经济(18733)
发展(18168)
期刊
(94925)
经济(94925)
研究(52235)
中国(28046)
(23966)
管理(20775)
科学(20213)
学报(19714)
(17863)
经济研究(17735)
(15859)
金融(15859)
大学(15666)
财经(15428)
学学(14974)
(13623)
问题(12790)
(12706)
农业(12393)
世界(12198)
国际(11856)
技术(11455)
业经(10477)
技术经济(9283)
教育(8844)
统计(8397)
经济问题(7802)
(7355)
(6852)
经济管理(6789)
共检索到231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在2010年11月、12月相继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2011年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定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稳定性,将宽松的货币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奇渊  张斌  
2012年,受前期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和外需不景气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温和放缓。在GDP增速下滑1.8个百分点的背景下,企业利润增速从27.3%下滑到-2.7%。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面临的困难甚至不亚于2008年末。对于这种宏观温和、微观骤冷的解释是:危机后的信贷扩张,使企业积累了更高的资产负债率,高财务杠杆使企业在负面冲击下更为敏感和脆弱。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的增长率,但如果企业经营效益恶化及其滞后影响逐步显现和扩大,宏观经济企稳的微观基础仍将脆弱。应避免再次使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同时采取减税、稳定资产价格、强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等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安同良  杨晨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事实,本文使用融入房地产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房价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推演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实证方面,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运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互联网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快速上涨的房价大幅提高了拥挤成本,成为分散企业的力量。中国的"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了"接入鸿沟",在充分发挥网络外部性的同时,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流入低房价地区。互联网放大了以房价为表征的拥挤成本的分散力,正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本文提出以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   蒋殿春  
本文从GDP计算体系和经济增加值(EVA)分析方法着眼,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微观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的背离,所谓“悖论”之说缘于比照对象不当,但它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增长方式的一些问题:我国经济在总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的收益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反映了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典型特征;在微观层面上,虽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但这些年企业的EVA回报率基本趋势明显地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长期增长的微观基础有所加强。尤其是上市公司显示了较为优良的价值创造能力,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纪玉山  吴勇民  白英姿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在此逻辑下,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协整方程,估算了科技创新乘数。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作用非常之小。正是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较小的科技创新乘数。因此,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便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戴园晨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几年以前,中国还在为传统体制所具有的短缺经济特征而苦恼,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而埋怨。却想不到,通过一系列“软着陆”措施和经济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转轨,出现了“告别短缺”的良好势头。可是在“告别短缺”之后,新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昌延,何光裕,楼德昌,张梓伦  
一、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先要理顺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的关系进入90年代,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任务更为紧迫,但现在距离新核算体系的全面实施,还有相当的距离,工作还有一定难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建立在可靠的微观核算的基础上,使微观核算的信息能够转换为宏观核算的信息。但基层企业的核算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标准分类。虽然各种核算自成体系,但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因而各种核算资料的互换性、组合性、共享性较差,难以发挥整体优势。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价值量和资金运动的核算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尽快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如何将微观信息转换成为国民经济的宏观信息,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在现有会计制度作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红霞  韩嫄  
本文认为 ,从市场有效到市场失灵的整个过程 ,可以得到这样启示 :企业微观运营受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终将导致大量外部不经济成本的存在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现代成本管理要求充分考虑宏观成本管理的作用 ,使企业的经营策略符合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规划 ,有效结合微观与宏观成本管理 ,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宁昌会  毛传阳  
国际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正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建立在Obstfeld和Rogoff(1995)的杰出贡献的基础上的。Obstfeld和Rogoff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志伟  
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各派经济学家大都已经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甚至还有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有三种观点,西方国家流行的主要是以微观分析代替宏观分析的观点,而且其价值论的观点和方法存在着矛盾和倒退。但这些做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经济人理性的假定、将微观个量直接加总为宏观总量、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等都存在明显问题。总之,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的思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文进  
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是由微观机制决定的。本次经济衰退是我国经济自身调整的需要,但因强劲的外部需求和畸形的投资扩张延缓了约两年时间,由此加深了潜伏已久的衰退力量,而持续的紧缩政策更是火上浇油。从整个企业成本收益的关系看,近两年内,成本的下降要慢于收入的减少,因而经济会在利润下降中继续衰退,但力度会逐渐减轻;两年后,成本的下降会快于收入的减少,甚至出现成本下降与收入增加的情况,故经济又会在利润回升中增长。此外,研究发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可能要滞后于欧美国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圣明  
当金融危机席卷东亚并搅得“周天寒彻”之际,我们中国却不仅巍然不动,而且为国际社会作出令世人钦佩的贡献,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不仅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也改写了我国国民经济几十年来大上...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谷书堂  
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与微观经济改革的关系南开大学谷书堂从96年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以来,通货膨胀已被控制在一位数之内,这个矛盾趋于缓和,人们议论物价的情况已经少了。但与此同时,失业与下岗待业问题却突出起来了,现在到处都在议论“下岗”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已...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志凌  
保持宏观金融稳定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也是一个世纪性话题。而金融风险如同病毒不可能消灭,且会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不断发生变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使得金融市场容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是改变了某些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模式,从而使得中央银行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着眼于现实的许多两难抑或多难选择,决策者应该从微观金融基础上去观察思考,应该由阻断不良资产对于金融机构的威胁转向阻断高风险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体系的威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