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86)
2023(16738)
2022(14012)
2021(13449)
2020(11584)
2019(26684)
2018(26141)
2017(50062)
2016(26824)
2015(30489)
2014(30346)
2013(29964)
2012(27772)
2011(24808)
2010(24660)
2009(23096)
2008(23082)
2007(20580)
2006(17686)
2005(16266)
作者
(76949)
(64425)
(63931)
(61353)
(41140)
(30844)
(29503)
(25024)
(24574)
(23052)
(21945)
(21915)
(20443)
(20430)
(20194)
(20175)
(19023)
(18925)
(18723)
(18439)
(15842)
(15820)
(15591)
(14703)
(14618)
(14537)
(14399)
(13937)
(12997)
(12633)
学科
(109487)
经济(109363)
管理(74692)
(73770)
(59449)
企业(59449)
方法(53802)
数学(47978)
数学方法(47419)
中国(32850)
(29705)
(27612)
(27426)
(27151)
银行(27005)
(25553)
(22625)
贸易(22606)
(22234)
(22103)
金融(22100)
(22084)
业经(21756)
(19055)
财务(19001)
财务管理(18955)
企业财务(18032)
农业(17702)
地方(17176)
理论(16385)
机构
大学(383583)
学院(377922)
(162883)
经济(159701)
管理(146907)
研究(130424)
理学(125487)
理学院(124153)
管理学(121937)
管理学院(121239)
中国(110396)
(81857)
(77571)
科学(77301)
(65497)
(63124)
中心(62237)
财经(61804)
研究所(59402)
(56457)
(56023)
业大(54540)
北京(52121)
经济学(51837)
农业(49856)
经济学院(46817)
(46617)
(46558)
财经大学(46485)
师范(46036)
基金
项目(251682)
科学(199095)
基金(187724)
研究(179966)
(165075)
国家(163534)
科学基金(140197)
社会(116442)
社会科(110494)
社会科学(110464)
基金项目(98041)
(93756)
自然(91739)
自然科(89693)
自然科学(89664)
自然科学基金(88133)
教育(82768)
(80871)
资助(78878)
编号(70688)
成果(57775)
(57334)
重点(56611)
(52283)
(51876)
国家社会(49741)
教育部(49486)
科研(49312)
创新(48648)
大学(47849)
期刊
(170967)
经济(170967)
研究(115088)
中国(76562)
(61432)
学报(60467)
科学(55785)
(55424)
管理(54162)
(51930)
金融(51930)
大学(46263)
学学(43596)
农业(36084)
教育(33439)
技术(32351)
财经(31516)
经济研究(28773)
(27026)
业经(24801)
问题(22563)
(20908)
(20812)
统计(19886)
理论(19637)
国际(18928)
技术经济(18860)
世界(18154)
(18009)
(17599)
共检索到577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星焱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以此为背景,本文总结并构建了2007~2013年间涵盖中国92家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动态面板SYS-GMM方法,计量检验了宏观经济波动、金融市场冲击和货币政策调节三大外部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人均GDP增长率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破产风险均为负向相关,即与银行业整体系统性风险负向相关;政府负债率与信用风险、以平均资产回报率度量的破产风险正向相关,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之间呈现出较大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勃  雷红  
文章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效应,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使用我国35个一、二线城市1999—2014年的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年度数据建立不变系数模型,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得出如下结论,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且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存在单向引导;二线城市的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存在单向引导,后者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受到银行信贷冲击影响程度比前者所受影响更大。因此,为了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稳定、有序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我国不同城市需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安  
笔者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与风险的关系,分别选取郝氏指数、勒纳指数来表征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商业银行市场势力。通过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7—2015年间国内16家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越高、资产规模越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小;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势力正在逐步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会提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破产风险。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正在逐步加深,风险控制能力应该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去行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安  
笔者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与风险的关系,分别选取郝氏指数、勒纳指数来表征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商业银行市场势力。通过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7—2015年间国内16家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越高、资产规模越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小;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势力正在逐步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会提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破产风险。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正在逐步加深,风险控制能力应该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去行政化应该加速推进,继续深入市场化运作,最终形成制度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市场。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吴成颂  王琪  
本文选取2008~2017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以股价和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和1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SVAR模型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资产价格波动和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三者之间的冲击关系。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且对资产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冲击作用,与此同时,以股价和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负向波动可能导致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力  刘阳  
本文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选取了不良贷款率和贷款增长缺口作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代理变量,实证研究了银行集中度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两个变量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是利用不良贷款率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GMM估计方法发现,我国存在着"集中脆弱性"的现象。最后设计交叉变量分析各省不同经济状况对集中度和银行系统性风险关系的影响,发现银行集中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在各个省份是不一样的。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民营银行进入市场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稳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鹏  鄢莉莉  
本文运用新凯恩斯的DSGE模型研究金融效率、经济结构变化对技术冲击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印证了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即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刺激产出、消费和投资,还可以降低社会总体价格水平,而金融中介效率、资本收入份额和折旧率的高低都不会影响技术冲击的传导路径。同时,本文的研究还显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体系效率越高,技术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越小。该结论意味着,在当前阶段我国应着力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效率,以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海  吴文洋  赵安然  
汇率的剧烈波动会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剧烈冲击,甚至会诱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保持汇率稳定对于构筑稳健的双支柱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抵御外部冲击,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至关重要。为此,央行于2017年5月正式引入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格进行调节,以确保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其调节效果和影响效应一直备受金融当局和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文章将逆周期因子引入银行风险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逆周期因子的开放条件下四部门银行风险模型,分析了逆周期因子通过稳定汇率波动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在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VP-VAR模型和两次逆周期调节期间相关变量周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逆周期因子在短期内可以显著降低汇率波动幅度,保持汇率稳定,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延伸,这种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因而中长期效果不如短期明显。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蒋海  陈静  
运用2000~2013年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对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宏观经济与银行风险承担正相关,即银行风险承担具有顺周期性,且在经济扩张期和衰退期非对称。而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的周期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市场竞争越弱,银行风险承担的顺周期性越强。另外研究还发现,市场竞争对不同所有权性质银行的风险承担的影响不同,竞争越激烈,会降低国有银行风险承担,股份制银行的风险承担则会提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武力超  许启钦  
本文从银行投入产出结构和银行所有制两个角度,通过随机边际生产力模型,使用中国30家银行2001~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组实证检验,来研究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对中国银行业绩效是否产生显著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所有制结构的银行中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银行业的绩效,尤其是对非国有银行的绩效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之后,中国地区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将会更大程度参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活动,也将会面临来自外资银行更大的挑战。国有银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减少不良贷款来提高银行的绩效,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速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周伟  王衡  
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等金融中介产生流动性创造,这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构建银行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局部均衡模型,通过对中国银行业79家银行2005-2012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分析,研究了六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商业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调控直接影响着总体流动性创造。一般地,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激发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效应具有时滞性;基于异质性视角,资产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水平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显著;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更具有数量和价格方面的敏感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莹  仲伟周  
通过构造货币政策冲击下的贷款市场总体均衡模型,研究在受到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约束的条件下,银行最优信贷决策行为。分析发现,在垄断竞争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背景下,银行间在价格竞争方面表现出"战略互补"特征和由此带来的"模仿效应"。因而,当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要求时,银行业传导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是有效的,而当贷款市场中的银行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或存贷比要求时,信贷渠道则表现出无效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以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意  
本文在传统网络模型中加入去杠杆—降价抛售机制,研究以下两类宏观经济冲击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从房地产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房地产贷款违约引起的传染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传染损失比重和去杠杆次数结果则表明,2007年我国银行面临的传染风险最高,之后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网络模型中去杠杆、降价抛售以及破产对传染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大型商业银行受平台贷款违约的影响小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此外,平台贷款违约概率存在阈值,在阈值之上银行损失和倒闭急剧攀升。基于银行倒闭压力测试,量化出本文的网络模型相对于传统网络模型的优越性。本文还发现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重要性与系统脆弱性指标的"错配"对于维持金融体系稳定非常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