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4)
2023(7788)
2022(6210)
2021(5945)
2020(4895)
2019(11114)
2018(10876)
2017(21272)
2016(11972)
2015(13083)
2014(13246)
2013(13067)
2012(12086)
2011(10817)
2010(11059)
2009(10193)
2008(10590)
2007(9628)
2006(8809)
2005(8190)
作者
(33272)
(27587)
(27257)
(26475)
(17989)
(12952)
(12572)
(10629)
(10355)
(10327)
(9417)
(9163)
(9034)
(8958)
(8926)
(8412)
(8241)
(8195)
(8103)
(7887)
(6896)
(6853)
(6673)
(6431)
(6421)
(6301)
(6232)
(6077)
(5676)
(5462)
学科
管理(46546)
(42742)
经济(42694)
(39634)
(34796)
企业(34796)
(17495)
方法(17032)
数学(14242)
数学方法(14015)
(12270)
(12049)
中国(11851)
(11722)
(11712)
财务(11689)
财务管理(11664)
企业财务(11144)
业经(10561)
(9984)
银行(9978)
(9409)
(8506)
(8318)
地方(8008)
(7955)
贸易(7952)
(7876)
金融(7876)
(7784)
机构
学院(162448)
大学(160541)
(67392)
经济(65727)
管理(65301)
研究(55430)
理学(53593)
理学院(52966)
管理学(52247)
管理学院(51850)
中国(45943)
(37180)
(34193)
科学(31839)
(28119)
财经(27110)
(27025)
中心(26285)
(25070)
研究所(24970)
(24605)
北京(21739)
(21557)
业大(21069)
(20230)
(20101)
财经大学(20098)
师范(20049)
经济学(19964)
农业(19430)
基金
项目(99792)
科学(79008)
研究(74677)
基金(72428)
(62653)
国家(62091)
科学基金(53501)
社会(46852)
社会科(44489)
社会科学(44476)
(38352)
基金项目(36978)
教育(34805)
自然(34548)
自然科(33758)
自然科学(33750)
自然科学基金(33194)
(32630)
资助(30892)
编号(30080)
成果(25940)
(22699)
重点(22269)
课题(21838)
(21525)
(21018)
(20584)
教育部(19613)
创新(19231)
国家社会(19122)
期刊
(81228)
经济(81228)
研究(52663)
中国(36391)
(31780)
管理(29124)
(22537)
(22414)
金融(22414)
学报(22330)
科学(21742)
教育(18693)
大学(17368)
学学(16258)
农业(14706)
技术(14274)
财经(14037)
经济研究(13039)
业经(12344)
(12081)
问题(9550)
(9526)
(8380)
现代(8365)
财会(8286)
会计(8103)
技术经济(7951)
理论(7667)
国际(7659)
经济管理(7431)
共检索到264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涛  冯根福  李成  魏福成  
本文通过构建契合我国现实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剖析了宏观政策转型与通胀预期管理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1998年我国宏观政策由以行政性干预为主转型为以市场化调控为主的模式。在此之前经济处于预期陷阱之中,而在此之后宏观政策能在短期内遏制通胀预期。但是,受反通胀与稳增长之间抉择的影响,加上行政性干预对经济的主要作用渠道由对市场化调控的"溢出效应"转向基于微观预算软约束的"逆向选择效应","货币政策状态"与"信贷供给状态"可能出现不一致,从而对通胀预期管理构成挑战。据此,建议宏观调控应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前提,并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破除对行政性干预的过度依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供给面,以配合总需求并锁定政策目标。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塑造和稳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预期,扩大政策调控空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立  
宏观形势总体判断的依据(一)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冲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牛秀起  
面对全球性金融市场危机输入的通缩压力,央行在不到两月内连续三次降息并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宏观政策导向明显向"保增长"倾斜。但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却并未完全消除。面对通胀和通缩压力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在2011年两会对全年经济增长、物价涨幅和经济政策定基调的基础上,2011年2月的经济数据公布基本勾画了2011年的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态势,即保增长约束让位于民生目标,而改善民生要求在控通胀以确保实际收入和稳增长以确保名义收入间实施平衡。但是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志超   张慧玲  
在当代推行混合经济制度的国家,其政府一般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之以特定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即逆商业周期而动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目标。这种财政政策虽然能够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因此否定了被传统财政理论视为健全财政政策的基本标准——保持政府财政年度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结果导致政府财政经常性地处于年度收支不平衡状态,而更多的情况则是财政赤字状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迎联  
我国经济的深层隐患不仅是通胀问题,更是通胀、停滞与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相关分析表明,滞胀的风险来自于"投资拉动、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货币超经济发行、流动性过剩、收入分配失衡、外部输入性以及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内生型增长是今后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王宏淼  
从早期的"货币迷失"到近期的"迷失货币回归",中国宏观经济也经历了从资产价格的低位波动、低通胀(甚至通缩)向2007年以来资产与通货"双膨胀格局"的转化。中国汇率升值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触发了资产重估,在国内制度性支撑、结构变化和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投机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资产价格迅速膨胀,并正在很快地传导到实体部门,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双膨胀"不仅使得实体和资产部门发展的裂口不断加剧,而且加大了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的裂口,导致经济和社会失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下一步宏观调控应当通过提高资产部门的资金和交易成本、减税激励实体部门创新、加大转移支付进行分配调节等配套措施,来达到抑制资产泡沫,激励...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中发   白景明   柯小星   祝小芳  
社会总需求的强劲增势、社会有效供给的缓慢增长,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内在冲动、经济效益的持续下滑等一系列迹象表明,我国目前存在着通贷膨胀压力加速强化的态势。我们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为使我国经济从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从总体上应推行和实施积极稳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配套改革措施。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优化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上。要管住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把好工资收入分配关,理顺分配关系;稳住并压缩财政赤字规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在建总规模;卡住社会集团消费,放开农村消费需求,引导城乡购买力分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份量和力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宋海林  
最近,我国中央银行提出推行利率"两轨变一轨"工作。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大势不可逆,非常有必要尽快完成在货币调控方式与金融市场利率体系建设上与国际接轨,并以此培育、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利率"并轨"改革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在国内宏观政策转型驱动下,以适用于不同金融细分市场的公允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为纽带,在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形成一套公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动不同类型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葛兆强  
本文认为,在国际经济依然低速的背景下,未来几个季度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很可能经历锯齿型的发展。因此,宏观政策的重点是:着力加大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力度,货币政策应灵活宽松,需求政策应做到内需扩大与外需增长并举,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要从根本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建平  
1992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年终CNP增长12.7%,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8.9%的水平,对此国际国内经济界人士一致指出,经济高增长的原动力是投资高增长。相对于高速增长的投资,消费需求呈相对平稳的态势,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增长率仅及投资增长率的一半不到,与上年实际消费增长率基本持平,与近十年来的增长率相比只增加1.3个百分点。面对这种形势,国内一部分人士认为,当前投资需求与总需求的关联度已不高,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自然利率,并尝试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框架。为此,本文首先在一个简单理论架构下对影响自然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分别利用半结构化模型、宏观计量模型和DSGE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探讨分析基于自然利率的宏观政策选择,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中国自然利率水平近年呈现出逐步下降特征,实际利率仍高于自然利率平均水平。(2)长期内,自然利率变化主要受潜在产出增速下降、TFP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受政策和经济预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此外,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增速降低、资本形成效率下降、政府支出不足、去杠杆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自然利率产生影响。(3)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追求名义扩张,促进以提升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为目标的实际扩张。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更加重视稳定经济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