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29)
- 2023(21101)
- 2022(17863)
- 2021(16786)
- 2020(14158)
- 2019(32734)
- 2018(31960)
- 2017(61223)
- 2016(33074)
- 2015(37365)
- 2014(37035)
- 2013(36337)
- 2012(33468)
- 2011(30117)
- 2010(30222)
- 2009(28392)
- 2008(27478)
- 2007(24296)
- 2006(21294)
- 2005(19403)
- 学科
- 济(129233)
- 经济(129060)
- 管理(96349)
- 业(91286)
- 企(75355)
- 企业(75355)
- 方法(60126)
- 数学(52720)
- 数学方法(52075)
- 中国(41294)
- 财(37653)
- 银(36336)
- 银行(36189)
- 制(34875)
- 行(34470)
- 农(33746)
- 融(33626)
- 金融(33618)
- 业经(29025)
- 学(26757)
- 贸(24827)
- 贸易(24807)
- 地方(24495)
- 易(24088)
- 务(24067)
- 财务(23978)
- 财务管理(23922)
- 企业财务(22758)
- 农业(22274)
- 理论(22095)
- 机构
- 大学(464216)
- 学院(459508)
- 济(189002)
- 经济(184934)
- 管理(178983)
- 研究(155932)
- 理学(153599)
- 理学院(151930)
- 管理学(149075)
- 管理学院(148253)
- 中国(130766)
- 京(99197)
- 科学(93052)
- 财(92571)
- 所(77372)
- 农(74049)
- 中心(73763)
- 财经(73368)
- 研究所(70206)
- 江(68022)
- 经(66792)
- 业大(66293)
- 北京(63110)
- 经济学(58952)
- 范(58263)
- 农业(58082)
- 师范(57656)
- 院(56835)
- 州(55081)
- 财经大学(54900)
- 基金
- 项目(310369)
- 科学(244361)
- 基金(227211)
- 研究(226575)
- 家(197991)
- 国家(196385)
- 科学基金(168832)
- 社会(144423)
- 社会科(136976)
- 社会科学(136945)
- 基金项目(118806)
- 省(118387)
- 自然(108989)
- 自然科(106489)
- 自然科学(106457)
- 自然科学基金(104535)
- 教育(104449)
- 划(100354)
- 资助(95361)
- 编号(91422)
- 成果(75165)
- 部(69389)
- 重点(69259)
- 发(64554)
- 创(63963)
- 课题(63129)
- 国家社会(60501)
- 教育部(59931)
- 创新(59870)
- 科研(59619)
- 期刊
- 济(200883)
- 经济(200883)
- 研究(142383)
- 中国(93605)
- 学报(72871)
- 财(71757)
- 农(66338)
- 科学(66112)
- 管理(65984)
- 融(64000)
- 金融(64000)
- 大学(56262)
- 学学(52837)
- 教育(49019)
- 农业(43878)
- 技术(39046)
- 财经(36598)
- 经济研究(33183)
- 经(31263)
- 业经(30875)
- 问题(25588)
- 理论(23174)
- 业(22954)
- 统计(22756)
- 图书(22228)
- 贸(21856)
- 版(21528)
- 技术经济(21115)
- 实践(20860)
- 践(20860)
共检索到697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春丽
本文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抑制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出发,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采用159家商业银行的动态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抑制金融风险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对银行信贷增速和风险资产比率均有滞后一期或二期的负向作用,其中主要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发挥作用的显著性水平并不完全明显,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没有充分发挥抑制金融风险的作用。因此,未来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设方面,一要引入多种量化指标,强化对关键因素的风险评估;二要改进和完善MPA指标的设置细则,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金融环境。
关键词: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风险承担 有效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江 刘丽平
宏观压力测试,作为压力测试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具体运用,可以提供极端事件对金融体系影响的前瞻性信息。随着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系统性风险的日趋重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逐渐成为检验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维护金融稳定的首选工具。本文主要研究宏观压力测试在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在已有的模型成果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并以此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贷款违约率作为评估银行系统信用风险的指标,选取对银行信贷违约风险构成冲击的宏观经济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其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GDP)和通货膨胀率指标(CPI)对银行体系的贷款表现冲击力较强...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宏观压力测试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邱兆祥 刘远亮
利用中国银行业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宏观经济下滑、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趋紧时,银行收缩信贷供给,人们收入减少,还款意愿降低或无力还贷;企业融资困难,财务状况趋于恶化,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信贷风险显著增加。
关键词:
信贷风险 面板数据 方差膨胀因子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范云朋 胡滨 郑联盛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作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监管对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有效性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及相关的广义信贷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1年中国银行业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否决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风险显著下降,相比于微观资本监管,其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作用更明显;作为“隐形”否决项,广义信贷监管同样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城商行与农商行的风险约束更加显著。补充性检验一方面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证明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广义信贷水平,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XGBoost决策树模型进行反事实分析,估计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在资本充足率上的差距,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发挥了正向风险约束功能。本文深入剖析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机制,为其政策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并推动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蒲丹琳 鄢翥 肖小丹
以中国68家非上市银行和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注册会计师审计在抑制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探究高质量的审计对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更能有效抑制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股权集中度较高和处于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地区的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更大,高质量的审计对其风险的抑制效果更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桂霞 于丽洁
本文以2013~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发行或有资本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行或有资本能够显著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从整体上来看,或有资本的发行规模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将银行杠杆率的影响纳入考虑后发现,高杠杆银行增加或有资本发行规模时具有显著的风险抑制效应,而低杠杆银行则相反。因此,应对不同杠杆率的银行发行或有资本的规模进行分类指导。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或有资本 风险承担 杠杆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刚 林盈吟 李文筑
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稳定有序的金融体系有利于持续发展。然而,金融创新的本质会导致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高度波动,降低金融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探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性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文章采用119家中国商业银行2010—2020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性对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金融稳定性在金融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没有调节作用。然而,金融创新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对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金融创新水平低的商业银行对经营绩效无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业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加非利息收入经营业务,达到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目标;同时,金融监管机构要为银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稳定性 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伶俐
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研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系统重要性评分越高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监管下,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能够更好地降低风险承担,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继续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设,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审慎监管;进一步扩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监管范围,把更多金融机构纳入评估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降低银行间风险外溢效果;加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与货币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有效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吴雨 林富美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0年12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发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增大商业银行风险。本文研究了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构成因素的影响,发现市场化提高了银行资产收益率水平,降低了资产收益率的波动,但也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在对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研究中,本文发现资本充足率降低的原因是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风险资产增加。本文还发现金融业市场化会降低资本充足率,同样是由于风险资产的增加,但对银行风险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存贷比和手续费收入占比的提高都会使银行风险加大,作用途径是降低资本充足率和增大业绩波动。而市场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
市场化 商业银行 风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静文 吴滨阳
数字金融是信息技术、数据协作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业态。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科技赋能下加速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基于2012-2018年中国8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金融的代理变量,研究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收敛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金融的反应更加敏感,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国有行则更加审慎,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收敛作用最大。数字金融缓解了长尾客户缺乏抵押和征信不足的痛点问题,提高了中小银行风险识别能力,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使其信贷决策更加科学。最后提出关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启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郭晔 马玥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纳入普惠金融指标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看,普惠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间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会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2018年纳入普惠金融指标,可以通过成本渠道降低城商行因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商行亦可以通过主动布局金融科技降低其因发展普惠金融而提高的风险承担水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宪 李杜若
采用2011-2014年国内77家商业银行数据,从盈利性假说和流动性假说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为改善盈利性。在观测期间,经营效益较差的银行和流动性较好的银行都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更高的银行也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规模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信贷资产证券化 银行盈利性 金融管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宪 李杜若
采用2011-2014年国内77家商业银行数据,从盈利性假说和流动性假说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为改善盈利性。在观测期间,经营效益较差的银行和流动性较好的银行都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更高的银行也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规模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信贷资产证券化 银行盈利性 金融管理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剑 张昉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是央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引导金融去杠杆、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金融调控政策的重要举措。经过一年试运行,MPA于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评估结果将与差别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等直接挂钩。央行为什么推出MPA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物价稳定并不能保证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的稳定。传统上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主要盯住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商业 银行 金融机构 评估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