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2)
- 2023(14881)
- 2022(13095)
- 2021(12536)
- 2020(10501)
- 2019(24211)
- 2018(24164)
- 2017(47797)
- 2016(25783)
- 2015(29071)
- 2014(29086)
- 2013(28621)
- 2012(26309)
- 2011(23865)
- 2010(23993)
- 2009(22621)
- 2008(22229)
- 2007(19765)
- 2006(17658)
- 2005(16039)
- 学科
- 济(97027)
- 经济(96918)
- 管理(73814)
- 业(71165)
- 企(57427)
- 企业(57427)
- 方法(44863)
- 数学(39125)
- 数学方法(38667)
- 中国(29730)
- 农(27421)
- 财(27113)
- 银(25785)
- 制(25706)
- 银行(25638)
- 行(24165)
- 业经(21268)
- 贸(20894)
- 贸易(20878)
- 易(20365)
- 融(20033)
- 金融(20031)
- 学(19515)
- 地方(18441)
- 农业(17652)
- 理论(17242)
- 务(16886)
- 财务(16816)
- 财务管理(16777)
- 策(15863)
- 机构
- 大学(361521)
- 学院(361362)
- 济(145772)
- 管理(143529)
- 经济(142370)
- 理学(122194)
- 理学院(120923)
- 管理学(118961)
- 研究(118702)
- 管理学院(118309)
- 中国(99042)
- 京(77057)
- 财(73130)
- 科学(70195)
- 所(59120)
- 财经(57378)
- 中心(55133)
- 江(53651)
- 农(53562)
- 研究所(53051)
- 经(51989)
- 北京(49586)
- 业大(49419)
- 范(46959)
- 师范(46605)
- 州(44447)
- 经济学(43388)
- 院(42845)
- 财经大学(42660)
- 农业(41859)
- 基金
- 项目(234450)
- 科学(183894)
- 研究(176256)
- 基金(169191)
- 家(144731)
- 国家(143475)
- 科学基金(123554)
- 社会(109478)
- 社会科(103566)
- 社会科学(103542)
- 省(90433)
- 基金项目(89189)
- 教育(81442)
- 自然(79479)
- 自然科(77549)
- 自然科学(77531)
- 划(76259)
- 自然科学基金(76109)
- 编号(74377)
- 资助(71158)
- 成果(61633)
- 部(52363)
- 重点(51723)
- 课题(50729)
- 发(49275)
- 创(48125)
- 项目编号(46173)
- 教育部(45368)
- 创新(44789)
- 人文(44564)
- 期刊
- 济(163656)
- 经济(163656)
- 研究(117385)
- 中国(67895)
- 财(54081)
- 管理(52400)
- 融(51604)
- 金融(51604)
- 学报(50669)
- 农(48858)
- 科学(47627)
- 教育(41121)
- 大学(38876)
- 学学(36494)
- 农业(32586)
- 技术(30142)
- 财经(27806)
- 业经(27231)
- 经济研究(26626)
- 经(23562)
- 问题(21078)
- 理论(20090)
- 实践(18451)
- 践(18451)
- 贸(18249)
- 图书(18248)
- 技术经济(16991)
- 现代(16853)
- 国际(16829)
- 商业(16649)
共检索到550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田勇 贺雅兰
基于动态非平衡面板系统GMM模型,对我国已上市的26家商业银行2004—201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者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个体特征,如资产收益水平、流动性比率、投入产出效率等,尤其是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资本充足率不同的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应健全资本充足评估及风险预警机制,适时调整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建立更加严格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以有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增进货币政策效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金鹏辉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有关研究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影响其信贷和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了金融稳定,这一崭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即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本文以银行风险承担为主线,通过梳理归纳和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货币政策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密切相关。因此,采取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措施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弥补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
银行风险承担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有限责任制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双支柱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放松刺激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导致银行部门总体风险水平的上升;相反,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监管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抑制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并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能够部分抵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放松恶化了宏观审慎监管所面临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我国69家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并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的关于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效应。其次,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值有所上升;而较为严格的宏观审慎监管则降低了门槛值。并且,宏观审慎监管不仅直接降低了银行风险,而且有效抑制了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度风险承担。最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存在差异,相比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辉 葛扬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整体能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银行流动性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效应因经济周期存在非对称性,经济下行期的协同效应要强于经济上行期;政策协同效应存在银行异质性,对于全国性银行“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不显著,而对于地方性银行则显著影响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沛龙 王晓婷
针对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研究了逆周期政策工具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信贷扩张期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会使银行的当期风险承担水平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使风险承担降低。而滞后六个月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可以显著降低当期的风险承担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一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意 赵胜民 谢晓闻
本文通过利用我国72家商业银行2003~2010年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的货币政策影响了银行的风险承担,且资本充足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资本充足率高时,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降低,风险转移效应逐渐增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的负向关系逐渐减弱,甚至会转为正向关系。(2)资本充足率主要影响风险转移效应,且影响呈非线性关系,其对负相关效应几乎无影响。(3)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不仅依赖于经济运行状况,也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文的实证结果对于不同的银行风险承担变量、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分位数、静态面板与动态面...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福 李成
基于动态非平衡面板系统GMM模型分析中国62家商业银行2000—2012年间的财务数据发现,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种负向关系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反映更加敏感。进一步的,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正向截距效应和负向斜率效应;自有资本比率较高和规模较大的银行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反映较为审慎;热衷于表外业务的银行在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会更加激进。因此,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需要将金融稳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实现货币当局与监管当局的统一协调。同时,对异质性银行实施动态化和差别化的审慎监管,有利...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朝洋
本文实证检验货币政策立场与宏观审慎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且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资本比例越低、流动性越差,承担的风险越高,对货币政策立场的变化越敏感。研究还发现,宏观审慎管理的加强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削弱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且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资本比例越低,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降低得越明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婕
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渠道有"低利率影响资产定价、收入和现金流"、"追求收益"等,我国政府对大银行提供隐性担保,由于大银行的经营行为有较大外部性,更可能在危机时得到政府救助,因此在货币政策变动时,相对于小银行,其更倾向于追求高收益,具有更大的风险承担倾向。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宽松时,银行风险承担提高,与其它银行相比,大银行的风险资产比例和不良贷款率提高较多。本文得出结论认为,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大而不倒"现象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中央银行应该弱化其"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对银行的风险监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康立 何秀
基于2006-2014年期间我国47家商业银行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估计法,检验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下,我国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和作用路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整体上存在,且主要通过估值效应、逐利动机效应和竞争效应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保险效应路径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货币当局应激励银行业适度竞争并积极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需调节风险管理、严格信贷标准及创新业务,以降低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强 乔煜峰 张宝
本文通过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是否存在。研究结果发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显著引起我国银行风险承担的上升,而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也显著引起银行信贷投放的增加。考虑到银行风险承担的度量对实证结果影响较大,本文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因变量对估计方程再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稳健性较好。由此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这意味着从金融稳定的角度而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并不是风险中性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以宏观审慎管理者的身份,更加关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问题。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金融稳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菁 黄隽
基于我国72家商业银行2006-2013年面板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在资产和负债选择上的风险承担代理变量,运用GMM方法,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完整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整体上看是存在的,且受宏观经济和微观银行特征影响:一方面,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表现在资产选择行为上,而非负债选择行为;另一方面,银行资产风险承担上升会引起信贷投放增加,而负债风险承担增加会鼓励信贷投放减少。这意味着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货币政策非中性。因此,我国在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下的货币政策设计时,应当兼顾金融稳定目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金融稳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项后军 郜栋玺 陈昕朋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之一,与其他传导渠道紧密相连,若没有事先对这一渠道进行识别,将会对该渠道的研究带来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解决了这一渠道识别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力图较为全面地对我国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多个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考虑渠道识别后,实际上应该用来衡量银行贷款渠道的实际利率IR系数符号为正,这与国内部分文献同样使用实际利率IR但却作为利率追逐机制代理变量(且未经渠道识别)的结果符号相反。(2)实际利率越低于政策利率,银行利率追逐的激励就越大,银行风险承担越高。但是,引入渠道识别后经对比分析,发现利率追逐机制代理变量(TGAP)系数的绝对值有明显的提高,这表明若未经渠道识别,我们对于利率追逐机制(尤其是考虑数量型货币政策后)的作用效果会有所低估。(3)总的来看利率追逐机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但其重要性的绝对程度小于国外;此外类金融加速器作用机制越明显,银行风险承担越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冰晓 刘阳 童中文
本文采用2003~2013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建立GMM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该风险承担渠道受银行审慎监管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拨备覆盖率与风险资产占比衡量的银行风险承担成负相关关系,流动性比例与其比成正相关关系。(3)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越高(监管力度越大)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风险承担影响的敏感性越弱,其中前三者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增加,而流动性监管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降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项后军 高鹏飞 曾琪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银行要提高对不良贷款考核的容忍度,表明疏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已成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的重要方面。对此,本文考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阶段传导环节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梗阻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偏好水平,且风险偏好的提升会使银行有更强的信贷反应。第二,银行流动性囤积显著抑制了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的促进作用,显著弱化了高风险偏好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三,“梗阻效应”在区域性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刻画出银行普遍进行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形成的“梗阻效应”,为了破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困局,应更加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