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0)
- 2023(15017)
- 2022(13155)
- 2021(12503)
- 2020(10597)
- 2019(23982)
- 2018(23900)
- 2017(45516)
- 2016(24944)
- 2015(27903)
- 2014(27579)
- 2013(27074)
- 2012(24319)
- 2011(21674)
- 2010(21832)
- 2009(20480)
- 2008(19989)
- 2007(17610)
- 2006(15296)
- 2005(13660)
- 学科
- 济(89992)
- 经济(89888)
- 管理(79014)
- 业(72515)
- 企(61200)
- 企业(61200)
- 方法(43785)
- 数学(37077)
- 数学方法(36620)
- 财(28076)
- 中国(25298)
- 农(22985)
- 学(21527)
- 业经(20614)
- 制(19856)
- 务(19034)
- 财务(18949)
- 财务管理(18907)
- 企业财务(17947)
- 理论(17889)
- 银(17436)
- 银行(17395)
- 地方(16762)
- 行(16362)
- 贸(15908)
- 贸易(15898)
- 和(15464)
- 易(15424)
- 农业(15342)
- 融(15009)
- 机构
- 大学(342424)
- 学院(340402)
- 管理(137719)
- 济(127914)
- 经济(124707)
- 理学(117515)
- 理学院(116182)
- 管理学(113984)
- 管理学院(113335)
- 研究(109926)
- 中国(86896)
- 京(73774)
- 科学(70220)
- 财(64164)
- 所(54984)
- 农(53169)
- 中心(51676)
- 业大(50861)
- 财经(50434)
- 江(50335)
- 研究所(50074)
- 北京(46638)
- 经(45850)
- 范(44445)
- 师范(43982)
- 农业(41794)
- 州(41473)
- 院(40480)
- 财经大学(37873)
- 经济学(37607)
- 基金
- 项目(233594)
- 科学(182958)
- 研究(169450)
- 基金(169285)
- 家(147662)
- 国家(146437)
- 科学基金(126026)
- 社会(105002)
- 社会科(99342)
- 社会科学(99317)
- 省(90957)
- 基金项目(89732)
- 自然(83702)
- 自然科(81737)
- 自然科学(81718)
- 自然科学基金(80234)
- 教育(78179)
- 划(77039)
- 资助(70584)
- 编号(69336)
- 成果(56106)
- 重点(52024)
- 部(50823)
- 创(48213)
- 发(48042)
- 课题(47576)
- 科研(45141)
- 创新(44946)
- 教育部(43608)
- 大学(43553)
- 期刊
- 济(139970)
- 经济(139970)
- 研究(100866)
- 中国(66101)
- 学报(55086)
- 管理(52212)
- 财(51063)
- 科学(50106)
- 农(46790)
- 大学(41447)
- 学学(38843)
- 教育(38467)
- 融(33930)
- 金融(33930)
- 农业(32409)
- 技术(29854)
- 财经(24094)
- 业经(22731)
- 经济研究(22299)
- 经(20484)
- 图书(19121)
- 业(18274)
- 问题(17139)
- 理论(17072)
- 技术经济(16208)
- 科技(16207)
- 版(16201)
- 实践(15773)
- 践(15773)
- 财会(15370)
共检索到50191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华
本文试图引入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从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入手,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来测度与评估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实证结果显示,系统参与者整体流动性风险概率水平波动较为频繁,但处于较低状态。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人民银行应重点关注系统性风险,把系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降到最低层次。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支付系统 流动性风险 评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蓓
采用2003年9月~2014年1月的市场数据,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对中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性、截面维度的横向共振性、时间维度的纵向共振性特征进行动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中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配置机制已逐渐形成,大型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表现具有代表性,中国上市银行体系的关联性在逐渐增强,中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外生性和顺周期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立华 张顺顺
从时间维度上对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风险评价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未定权益法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对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价进行实证分析,测度了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影响,并透析监管部门对银行风险评价的政策研究,诠释出我国预防和应对未来"重要而不能倒"银行风险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防范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田海山 胡锡亮 吴恒煜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以及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使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而系统性风险及其测度则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诠释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按概率分布研究方法、未定权益分析法、流动性不足、金融网络、宏观金融与压力测试六种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因子及演变模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管理的关键是,运用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及时有效地发现、测度与管理系统性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唐宏飞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呈现出双向流动趋势,并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及其对经济金融的效应,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外汇管理 跨境资本流动 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静
宏观审慎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根本目标,其中,量化系统性风险是有效监管的关键之一。本文尝试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专门用于监测系统性风险的指标和工具,并根据我国实际构建了"宏观+微观"双层次的系统性风险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金融压力的概念,通过构造系统性风险压力指数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量化评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江波 郭琪 楚晓光
随着市场化定价、金融创新和金融交易的发展,市场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冲击产生重要影响,日益成为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本文系统回顾了宏观审慎框架下市场风险监管体系及度量方法的演进过程,着重梳理了市场风险的形成及价格传导渠道,总结了市场风险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的实体经济途径、资产价格途径和资本监管途径,并指出未来市场风险研究的可能方向和重点内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春涛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宏观审慎的监管原则着眼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目的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的调控工具仍处于调研和摸索阶段。到目前为止,资本缓冲,尤其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已经定位为宏观审慎的新工具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监管的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关崇明 蒙泽群 唐宏飞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深刻反思,要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本文从比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实践,论述了如何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设置相关职能,并提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关晶奇 何碧清 陈湘鹏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做了顶层设计,如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监管和风险防控、利用宏观审慎工具防范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的传播等。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旨在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方意 张瀚文 荆中博
本文构建纳入六类宏观审慎政策的DSGE模型,并考虑总贷款、房价、资本金三类金融稳定目标。研究发现,信贷需求类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优于信贷供给类,原因在于信贷需求类政策对信贷投放等调控更直接。进一步地,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为,政策想要实现的目标与其盯住的目标要保持一致。此外,宏观审慎政策在实现三类金融稳定目标时,需要相互权衡。政策前沿曲线结果显示,“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性明显优于盯住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武煜 董博文 张明港 安珂铮 马煜皓
从宏观视角、市场视角、个体银行视角和资产流动性多个视角,层层深入剖析宏观审慎评估政策对各类型银行流动性影响的传导途径及影响机理,并得出宏观审慎评估并非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主因,宏观审慎评估的开展对中小型银行流动性影响较大,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源于杠杆效应三个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强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约束、优化市场流动性供给、优化评估指标等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评估 银行流动性 机理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甘茂智 黄柏翔 周书仪
由于股市高波动对流动性匮乏存在Granger-causality溢出效应,使得上证或沪深300指数在危机发生前都会产生流动性紧缩,此时若投资扩张,会增加变现难度,且未来可能面临暴跌风险。债市能用来防范应对股市系统性风险,股市、债市之间的波动风险不具备传染效果,但存在流动性单向Granger-causality溢出的跷跷板效应。股市流动性紧缩将造成资金转移至债券的迁徙行为,尤其越接近危机前越更为明显。因此,债市是股市危机时资金转移的良好"避风港"。但股市流动性对系统性风险的预警能力符合宏观审慎框架的三项特征——有效性、可比性与一致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弛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监管理念的同步改进,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其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导致的整个经济体系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导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随着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目前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防风险不足、满足企业需求程度不够等问题也日渐显现。本文拟以外债管理为核心,探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外债改革路径,以期实现宏观风险可控、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外债管理 改革 监管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