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7)
2023(4306)
2022(3478)
2021(3242)
2020(2755)
2019(6292)
2018(5956)
2017(11307)
2016(6307)
2015(7164)
2014(6931)
2013(6999)
2012(6253)
2011(5450)
2010(5472)
2009(5182)
2008(5421)
2007(5083)
2006(4606)
2005(4304)
作者
(17223)
(14366)
(14131)
(13743)
(9371)
(6611)
(6441)
(5567)
(5444)
(5189)
(4883)
(4814)
(4804)
(4555)
(4489)
(4347)
(4214)
(4192)
(4169)
(4146)
(3566)
(3510)
(3431)
(3280)
(3271)
(3215)
(3145)
(3104)
(2971)
(2753)
学科
管理(30778)
(24734)
经济(24713)
(23010)
(21509)
企业(21509)
方法(12561)
(11625)
数学(10500)
数学方法(10435)
(7872)
财务(7853)
财务管理(7835)
企业财务(7471)
(6664)
中国(6202)
(6025)
银行(6023)
(5909)
(5572)
业经(5508)
(5227)
人事(4808)
人事管理(4807)
(4703)
理论(4498)
(4470)
金融(4470)
(4366)
经营(4288)
机构
大学(85662)
学院(84451)
管理(36798)
(36605)
经济(35724)
理学(29963)
理学院(29649)
管理学(29340)
管理学院(29126)
研究(25038)
中国(23487)
(20798)
(18035)
财经(15407)
(14135)
科学(14026)
(13995)
中心(13354)
(12023)
经济学(11917)
财经大学(11704)
北京(11277)
(10993)
经济学院(10860)
(10838)
业大(10675)
研究所(10631)
商学(10316)
商学院(10195)
(9411)
基金
项目(53997)
科学(43223)
基金(40935)
研究(39161)
(35322)
国家(35054)
科学基金(30980)
社会(26413)
社会科(25152)
社会科学(25144)
基金项目(21756)
(20096)
自然(19883)
自然科(19487)
自然科学(19483)
自然科学基金(19168)
教育(18304)
资助(16818)
(16756)
编号(14650)
(12548)
重点(11856)
国家社会(11544)
成果(11480)
教育部(11270)
(11248)
人文(10931)
创新(10541)
大学(10463)
科研(10455)
期刊
(42132)
经济(42132)
研究(26649)
(19507)
中国(18801)
管理(17625)
学报(12133)
(11981)
金融(11981)
科学(11687)
大学(9992)
学学(9378)
(8571)
财经(8546)
技术(7661)
(7466)
教育(7461)
经济研究(6921)
会计(5630)
业经(5610)
财会(5519)
农业(5346)
问题(5162)
(4991)
技术经济(4671)
现代(4455)
经济管理(4239)
理论(4107)
图书(3927)
(3906)
共检索到137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曾清华  
"一行三会"分设后,中央银行履职的重点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基层机构普遍在金融协调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投入较多的精力,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弱化。本文就中央银行基层机构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这个问题,结合基层央行"两管理、两综合和一保护"的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探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学武  
全面高效履行宏观审慎职责,是新时代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完善中央银行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政策自上而下传导和实施的主体,亟须就宏观审慎管理工作的功能定位、目标手段、保障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思考,这对促进现代基层中央银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层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政策执行定位宏观审慎政策执行既涉及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外汇管理等基层中央银行内设部门,又涉及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地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韵竹  王晓军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是"双支柱"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措施与调控工具的演进与发展,基层央行肩负的宏观审慎管理履职效能与任务愈发重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评估和风险识别,建立健全区域金融统计监测机制,加大宏观审慎监管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央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的履职能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屈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普遍认识到,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应对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国家开始审视自身维护金融稳定的组织机构模式,以使其适应宏观审慎管理的运行。这一动向直接推动了更为明确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尹继志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艳玲  
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政策目标并不完全兼容,在外汇政策制定上应弹性把握两者差异性,在监管机制上相互配合,在风险控制手段上相互渗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组织、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等部门都相继开展了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确立。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夏斌  
什么是宏观审慎管理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的"宏观审慎性"问题,在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又被国际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鹏辉  
宏观审慎政策必须坚持公开透明,抓住核心约束,强化动态调整和监测预警,才能在地方上真正落地生根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使之更全面、更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人民银行于2016年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鹏辉  
宏观审慎政策必须坚持公开透明,抓住核心约束,强化动态调整和监测预警,才能在地方上真正落地生根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使之更全面、更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人民银行于2016年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尹振涛  
资管新规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近年来,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凭借其各自独有的资金或交易优势,争相推出各种资产管理产品,拓展其资产管理业务版图。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超过100万亿元,且这些具体的金融产品存在相互嵌套等复杂关联的结构化设计,对我国现有以"一行三会"为主导的分业监管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成为诱发系统性风险的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玉玲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当前人民银行分支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工作是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完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金融调控框架和弥补区域金融监管空白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人民银行分支行按总行统一部署,在宏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纪敏  陈得文  
跨境资本宏观审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监测系统设计、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国内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着手长期以来,资本流动管理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根据IMF对资本账户交易的分类,目前我国只有少数资本账户项目完全不可兑换,实际资本项目可兑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跨境资本流动愈加频繁。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加码量化宽松政策,甚至推行负利率,全球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涂永红  吴雨微  
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后,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协调使用各种资本流动管理工具,建立覆盖长期、中期、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体系1996年,中国接受IMF第八条规定,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由于金融市场不成熟、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中国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实行较为严格的限制。二十多年以来,中国根据实体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有计划、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戴季宁  陈得文  
当前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应坚持稳健性的主基调,充分发挥相机抉择的灵活性,实时适度预调、微调,着力消除金融体系潜在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对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基本形成了共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较早开展了宏观审慎管理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工作,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当前中国央行有效管理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丹  
一、金融监管新视角——宏观审慎监管(一)从微观向宏观审慎监管的转变具体包括:(1)宏观审慎监管的历史发展。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宏观金融管理当局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为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监管模式。国际清算银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类似观点,可以说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以后,宏观审慎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