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69)
2023(3670)
2022(2848)
2021(2826)
2020(2179)
2019(5071)
2018(5066)
2017(9224)
2016(5170)
2015(5816)
2014(5581)
2013(5028)
2012(4954)
2011(4152)
2010(4395)
2009(3778)
2008(3882)
2007(3305)
2006(2921)
2005(2846)
作者
(12731)
(10764)
(10369)
(10267)
(7011)
(4996)
(4874)
(4117)
(4077)
(3953)
(3769)
(3587)
(3492)
(3441)
(3419)
(3379)
(3145)
(3128)
(3043)
(2991)
(2643)
(2593)
(2546)
(2483)
(2447)
(2424)
(2367)
(2344)
(2129)
(2109)
学科
(16524)
经济(16490)
管理(13860)
(11479)
(9683)
企业(9683)
(6503)
(6480)
(6384)
金融(6383)
(6310)
银行(6309)
(6134)
方法(5615)
中国(5159)
数学(4834)
数学方法(4789)
(4532)
(4101)
财务(4100)
财务管理(4082)
(4062)
体制(4017)
企业财务(3970)
理论(3844)
业经(3697)
(3435)
教育(3356)
教学(3301)
(2923)
机构
大学(61865)
学院(61056)
(24363)
经济(23723)
研究(23305)
中国(20407)
管理(19887)
理学(16199)
理学院(16008)
管理学(15743)
管理学院(15634)
(14493)
(13362)
科学(12263)
(11464)
中心(11422)
财经(10825)
(10254)
研究所(10108)
(10088)
(9017)
(8860)
北京(8808)
师范(8761)
(8477)
财经大学(8411)
(8214)
经济学(7960)
(7283)
师范大学(7238)
基金
项目(39558)
研究(31625)
科学(30652)
基金(27980)
(24392)
国家(24164)
科学基金(20320)
社会(19272)
社会科(18155)
社会科学(18151)
教育(15986)
(14414)
基金项目(14295)
编号(12972)
(12608)
自然(12120)
自然科(11837)
自然科学(11834)
自然科学基金(11647)
成果(11622)
资助(11566)
课题(9816)
(9640)
重点(9472)
(8963)
教育部(8583)
(8358)
大学(8308)
国家社会(8259)
(8233)
期刊
(27884)
经济(27884)
研究(22335)
中国(16012)
教育(12454)
(12016)
(11350)
金融(11350)
学报(8736)
管理(8530)
(8160)
科学(7318)
大学(7300)
学学(6608)
技术(6082)
农业(5796)
财经(5699)
(4862)
经济研究(4855)
世界(4617)
职业(4349)
(4120)
国际(3975)
(3657)
论坛(3657)
会计(3333)
(3322)
图书(3280)
问题(3246)
技术教育(3117)
共检索到104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志洋  
亚洲国家的宏观审慎监管实施经验比西方国家丰富。本文从亚洲金融体系的共性出发,分析亚洲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特点,并着重分析西亚(以海湾国家为代表)和东(南)亚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情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虽然亚洲国家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经验工具丰富,但这种丰富性是被动的,它受制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首要前提是立足自身,保证实施的主动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洋  宋玉颖  
拉丁美洲国家多次经历金融危机,其经济金融政策具有很强的宏观审慎导向性质,这些经验同样对逐渐开放金融体系的中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总结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的政策应对,并从防止外汇市场风险传染、拨备制度运行完善和重视制度层面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应对金融危机的特征,认为中国政府应加强制度层面建设,增强逆周期宏观审慎调控政策的公信力,才能有效保证金融体系稳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彭刚  苗永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本文认为,建立高水平的金融稳定办公室,建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基础。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书朦  
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跨境资本双向流动趋势愈发明显,对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确有必要。本文在对同样是新兴经济体的智利、韩国、巴西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历史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得出我国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启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丁灿  许立成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反思,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前金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特点和原则,并从资本、风险、杠杆和机制四个方面总结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工具,指出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原则,并提出了中国下一步应采取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志洋  
从2009年4月20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以来,历次G20峰会都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公告文件。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201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宏观审慎监管列为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建设的子课题.。而在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安排中,机构安排无疑是重要的一方面。本文从中央银行的历史角色入手,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于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安排的实施现状,详细研究了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建议中国应在中央银行内部成立中央银行主导的、各个部门联合的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书朦  
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跨境资本双向流动趋势愈发明显,对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非常必要。本文在对同样是世界新兴经济体的智利、韩国、巴西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历史实践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得出我国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启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达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高度重视大数据方法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手段能够帮助金融监管当局从体量巨大、类型庞杂且彼此关联的微观金融数据中提取系统性风险信息。大数据方法有着不同于传统研究方法的逻辑与特点,其强调数据的整体性和混杂性以及逻辑上的相关关系。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大数据方法的开发和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在金融机构识别、金融产品识别以及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大数据方法的应用仍有局限性,但其前景值得期待。为此,应重点关注全球微观金融数据标准的统一以及基于语义建模技术的FIBO方案及其进展情况。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书朦  
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跨境资本双向流动趋势愈发明显,对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非常必要。本文在对同样是世界新兴经济体的智利、韩国、巴西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历史实践进行深度分析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得出我国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构建的重要启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叶文庆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机构。如果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拥有充分的监管权力。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国际实践来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潜在监管权力包括信息收集权、宏观审慎监管决策权、宏观审慎监管执行权、政策建议权、监管协调权和危机处置权等六个方面的权力。本文拟对这些权力进行探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谦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和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因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引导和教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的认知能力,化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聂召  
本文从应对信贷繁荣的视角,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工具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丽霞  
打车软件的兴起、流行引发了其在城市交通中角色的热议。Uber作为打车软件的鼻祖,其在对司机的要求、交易方式、结算方式、车辆保险、乘客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出租运营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也引发了对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特殊监管要求。Uber从2009年在美国兴起至今,美国的执法、司法以及消费者保护部门一直密切关注和探索如何更好的规范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包括协调其与传统商业模式之间的冲突,在监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内的打车软件市场近几年发展迅猛,同样面临监管和规范的需求,可以借鉴Uber发源国的一些经验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有益探索。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