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75)
2023(15114)
2022(13101)
2021(12348)
2020(10511)
2019(23986)
2018(23830)
2017(46165)
2016(25079)
2015(27977)
2014(28026)
2013(27547)
2012(25345)
2011(22723)
2010(22773)
2009(21124)
2008(21093)
2007(18700)
2006(16431)
2005(14965)
作者
(72694)
(60127)
(59733)
(57165)
(38560)
(28957)
(27336)
(23452)
(22920)
(21709)
(20617)
(20531)
(19194)
(19089)
(18876)
(18697)
(17945)
(17841)
(17247)
(17159)
(14776)
(14747)
(14652)
(13690)
(13530)
(13472)
(13427)
(13392)
(12205)
(11780)
学科
(92825)
经济(92685)
管理(77565)
(72444)
(61156)
企业(61156)
方法(42989)
数学(36933)
数学方法(36524)
(29848)
(29264)
(26270)
中国(26152)
银行(26123)
(24603)
(23285)
业经(21419)
(21387)
(20451)
金融(20448)
(18972)
财务(18901)
财务管理(18854)
企业财务(17997)
(17568)
地方(16778)
理论(16697)
(15956)
贸易(15942)
(15687)
机构
大学(353694)
学院(349130)
管理(138368)
(137148)
经济(133922)
理学(118679)
理学院(117337)
研究(116336)
管理学(115298)
管理学院(114654)
中国(95413)
(75609)
科学(71409)
(70963)
(58348)
(56851)
财经(55501)
中心(54133)
研究所(52830)
(52116)
业大(51707)
(50514)
北京(47828)
农业(44677)
(43955)
师范(43507)
(42454)
(42192)
经济学(41777)
财经大学(41748)
基金
项目(237029)
科学(186583)
基金(173908)
研究(171689)
(151460)
国家(150231)
科学基金(129455)
社会(108482)
社会科(102683)
社会科学(102658)
基金项目(92313)
(91277)
自然(85430)
自然科(83436)
自然科学(83416)
自然科学基金(81934)
教育(78640)
(77320)
资助(72037)
编号(68861)
成果(56652)
(52786)
重点(52706)
(49147)
(48490)
课题(47351)
(45949)
创新(45926)
科研(45667)
教育部(45447)
期刊
(149425)
经济(149425)
研究(109853)
中国(69826)
学报(57163)
(55749)
科学(51693)
管理(51505)
(51306)
(47528)
金融(47528)
大学(43506)
学学(41179)
教育(36438)
农业(33806)
财经(28067)
技术(27934)
(23696)
经济研究(23422)
业经(22621)
问题(18974)
理论(18967)
实践(17390)
(17390)
(17129)
科技(16645)
(16544)
图书(15967)
技术经济(15878)
现代(15666)
共检索到526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静婷  孟繁旺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传染性银行风险对金融稳定危害增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宏观审慎工具对于不同风险传染渠道的控制作用,以Rochet模型为基础建立宏观审慎模型,从理论和模型的角度论证了宏观审慎监管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作用机制,同时选取中国商业银行合并数据,对不同政策工具组合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监管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效果最显著,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组合对传染性银行风险进行控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路妍  闫振坤  
选取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与信贷/GDP的月度数据,采用反映时变特性的TVPVAR模型,探究宏观审慎监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时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相互影响关系,而且长期的效果更明显;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调控,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随时间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金鹏辉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有关研究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影响其信贷和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了金融稳定,这一崭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即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本文以银行风险承担为主线,通过梳理归纳和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货币政策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密切相关。因此,采取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措施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弥补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不足。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晓雯  
文章选取我国16个传统银行和12个影子银行,共计28家上市公司股票日收盘价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GARCH模型计算28家机构的VaR值及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溢出效应(CoVaR)值,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通常高于传统商业银行,有的达到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的3倍;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高度关联,风险具有易传染的特征,会对其他金融主体发生风险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宏观审慎的视角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晓雯  
文章选取我国16个传统银行和12个影子银行,共计28家上市公司股票日收盘价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GARCH模型计算28家机构的VaR值及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溢出效应(CoVaR)值,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通常高于传统商业银行,有的达到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的3倍;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高度关联,风险具有易传染的特征,会对其他金融主体发生风险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宏观审慎的视角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天顶  张宇  
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系统在分散风险和促进资金自由流动的同时也加大了风险的传染性和破坏性。文章采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日度收盘价数据,结合GARCH-混合CopulA-CoVAR模型对其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定量估计。与仅采用单一的CopulA方法相比,混合CopulA更能够捕捉到市场在不同状态下单个机构与金融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横截面维度上,"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处于系统重要性地位,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在测量结果中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也需要引起金融监管者的高度重视;在时间维度上,到2015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出现的剧烈震荡,银行业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璐  
国际金融危机在近些年频发,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冲击与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抵御存在一定的能力不足。在深化整治银行业的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下,不难发现我国银行业存在较多系统性风险,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文章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针对我国目前银行业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审慎监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背景提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对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勇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以2009年初美联储进行压力测试的美国18家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波动率和系统性风险予以度量。实证研究表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起,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低谷走向高峰,至今虽有所缓释,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金融监管目标框架应该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尔科姆·艾迪  司马亚玺  
追求金融稳定是比中央银行的传统货币政策职能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一项工作。它必然不仅包括定量的框架,而且遵循历史经验视角对风险的详细监测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政策方面的作用,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概念。我将谈谈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在监管体系的设计中体现这种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沛龙  王晓婷  
针对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研究了逆周期政策工具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信贷扩张期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会使银行的当期风险承担水平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使风险承担降低。而滞后六个月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可以显著降低当期的风险承担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一致。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高倩倩  范宏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银行系统实行审慎监管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共识。但目前银行系统的监管研究多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缺乏,尤其是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动态建模并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定量研究未见。本文首先利用中国2008至2015年16家上市银行的实际数据构建动态的中国银行网络系统模型,然后使用Component VaR、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ΔCoVaR四种风险分配机制研究中国银行网络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方法。研究表明: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提升其稳定性,并且四种机制相比之下,ΔCoVaR的监管效果最为显著,而Incremental VaR则相对较差。此外,通过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Component VaR机制下的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的总资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时宏观审慎资本可以根据银行的总资产来设置;而ΔCoVaR机制下则不相关,因此宏观审慎资本可以依据各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大小来设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道平  刘杨婧卓  徐宇轩  刘琳琳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变革,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受到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深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微观银行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倾向、加深银行间关联程度,进而导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放大,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时边际风险更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能有效削弱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分析表明,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研究对我国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苗永旺  王亮亮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陈晓莉  成硕  
本文以VAR-NETWORK模型为基础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中国银行间风险传染呈周期性波动,同业业务是银行间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风险传染较低且对贷款价值比(LTV)政策更敏感;在周期上行阶段,央行需实施更紧缩的LTV政策才能有效控制银行间风险传染。这些结论为如何选择合适的政策时机、实施差别化宏观审慎政策及如何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现实依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