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84)
2023(6244)
2022(5182)
2021(4929)
2020(4028)
2019(9149)
2018(8819)
2017(17108)
2016(9290)
2015(10377)
2014(10263)
2013(9852)
2012(9309)
2011(7927)
2010(8415)
2009(7798)
2008(8191)
2007(7211)
2006(6496)
2005(5940)
作者
(23707)
(19643)
(19342)
(18992)
(12842)
(9153)
(8964)
(7524)
(7406)
(7368)
(6513)
(6493)
(6406)
(6295)
(6249)
(6054)
(5883)
(5715)
(5599)
(5588)
(4870)
(4814)
(4715)
(4534)
(4528)
(4493)
(4426)
(4306)
(3903)
(3883)
学科
管理(35387)
(32415)
经济(32380)
(29957)
(25415)
企业(25415)
(25198)
财政(12948)
(12419)
(11537)
财务(11523)
中国(11480)
财务管理(11477)
方法(11311)
企业财务(10980)
(10505)
(10500)
数学(9969)
数学方法(9811)
(9662)
银行(9662)
(9182)
地方(9145)
(8751)
(8240)
(7991)
金融(7991)
制度(7390)
(7390)
体制(7298)
机构
学院(121629)
大学(118869)
(52523)
经济(51312)
管理(47598)
研究(40441)
理学(39802)
理学院(39443)
管理学(38963)
管理学院(38716)
(36265)
中国(35179)
(24412)
财经(23902)
(21608)
科学(21535)
(20251)
(19727)
中心(19406)
财经大学(17327)
研究所(16872)
经济学(15816)
北京(15745)
(15398)
(15104)
(15031)
(14840)
师范(14763)
经济学院(14145)
(13910)
基金
项目(73942)
科学(58910)
研究(58651)
基金(53540)
(44666)
国家(44262)
科学基金(38912)
社会(37472)
社会科(35528)
社会科学(35522)
(28687)
基金项目(27207)
教育(27058)
编号(24472)
(23730)
自然(23623)
自然科(23084)
自然科学(23081)
自然科学基金(22670)
资助(22526)
成果(21381)
课题(17599)
(17056)
重点(16448)
(16404)
(15866)
项目编号(15481)
(15392)
(15367)
国家社会(15081)
期刊
(62585)
经济(62585)
研究(43752)
(32955)
中国(28084)
管理(18528)
(18526)
金融(18526)
教育(13827)
(13759)
学报(13422)
科学(12880)
财经(12335)
大学(11284)
经济研究(10852)
学学(10659)
(10459)
技术(9793)
业经(9391)
农业(9134)
会计(8861)
(7880)
财政(7880)
财会(7842)
问题(7600)
(7453)
(7174)
国际(6380)
理论(5958)
现代(5767)
共检索到203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泽云  
在现有的讨论中,对于宏观审慎监管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涉及不多。但政府财政政策的稳健同样是金融稳健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如果政府财政赤字过高,大量持有国债或其他政府债权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就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蒋劲  宋光磊  范东  
金融危机后,财政政策如何与宏观审慎政策相协调是宏观审慎领域最值得讨论的话题之一。本文在归纳客观审慎政策四个方面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财政政策具有的补充作用:财政扩张对于资产泡沫和影子银行有抑制作用。具备天然的逆周期属性,有利于"熨平"经济金融震荡、促进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同时,财政政策紧密依附于国家政府体系,政策执行和效力更有保障。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特点,提出了加强财政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泽云  
宏观审慎监管是针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目的是保持金融稳定。它与微观审慎监管有较明显区别,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限制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姜华东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达成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共识。文章基于资产价格视角,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认为单一的宏观审慎政策或货币政策都难以应对资产价格失控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可以从目标设定、操作实践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合作,以熨平资产价格波动,促进金融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海霞  
近年来宏观审慎监管引入后如何实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互协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与监管当局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外文献对此展开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并得到了诸多颇有成效的结论。从制度安排来看,两种政策的目标应符合丁伯根原则,其相互协调应根据具体宏观经济状况而定;从政策评估来看,大多数学者采用DSGE模型来评估两种政策的协调关系,也有一些学者使用其他方法如代理模型来研究;从预期管理的角度,已有研究从公司融资约束、银行风险承担、银行信贷增加等影响微观主体的因素出发来分析两种政策的协调效应。基于此,未来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如从福利改善与金融稳定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两种政策的协调效应、模型中应逐步引入股票市场的作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模型分析等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海霞  吕守军  
信贷市场摩擦与BaselⅡ的银行资本监管会加剧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波动性,这促进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引入。本文运用一个带有抵押品约束的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对经济周期、福利改善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中国经济的模拟检验得到如下结论:(1)宏观审慎监管中的LTV规则可以降低福利损失,此工具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是有效的;(2)两种政策如何协调应根据具体经济情况而定,研究表明,经济体在面临需求冲击时两种政策可以相互促进,而面临供给冲击时可能会产生冲突;(3)最优政策组合的福利分析表明,LTV规则对房价应做出更强的反应,而修正泰勒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后的政策效率比标准泰勒模型更好,说明两种政策的互动能显著地增强经济体系的稳定性。鉴于此,我国政策当局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当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效应,共同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建强  张淑翠  秦海林  
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分治策略倾向,及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部门博弈,都表明政策协调已成为影响宏观政策调控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含有"双面信贷摩擦"、政策博弈及"事前预防"与"事后救助"等特征DSGE模型,讨论分析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问题。研究发现:第一,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不同步时,宏观政策调控存在政策工具冲突和叠加隐患。第二,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缺乏协调合作时,行动不一致容易造成纳什博弈,政策实施难以独善其身,"非预期效果"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第三,财政政策是宏观审慎框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寓禁于征"的庇古税兼具"事前预防"和"事后救助"功能。第四,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既要丰富"事前预防"工具箱,也要进行"事后救助"机制安排。有偿财政救助、惩罚性税收等措施,能规避道德风险,很大程度上提升宏观审慎政策效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梁颖琳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已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议题,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急需解决金融业监管的协调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自2007年以来国际和国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并阐释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内涵及框架;其次分析了国内金融业协调监管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说明了金融业协调监管机制的必要性;最后分别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间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协调监管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