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22)
- 2023(4442)
- 2022(3619)
- 2021(3459)
- 2020(3008)
- 2019(6575)
- 2018(6346)
- 2017(12594)
- 2016(6728)
- 2015(7334)
- 2014(7435)
- 2013(7307)
- 2012(6768)
- 2011(5997)
- 2010(6138)
- 2009(5695)
- 2008(5873)
- 2007(5235)
- 2006(4527)
- 2005(4350)
- 学科
- 济(26217)
- 经济(26191)
- 管理(21658)
- 业(20882)
- 企(17571)
- 企业(17571)
- 方法(12709)
- 数学(10942)
- 数学方法(10817)
- 财(9277)
- 银(8337)
- 制(8333)
- 银行(8328)
- 行(7997)
- 融(7989)
- 金融(7989)
- 学(7509)
- 中国(7300)
- 务(6814)
- 财务(6801)
- 财务管理(6780)
- 企业财务(6623)
- 农(5778)
- 体(5540)
- 业经(5172)
- 理论(4910)
- 体制(4908)
- 技术(4599)
- 农业(4158)
- 划(3799)
- 机构
- 大学(98872)
- 学院(96840)
- 济(38991)
- 经济(38087)
- 管理(35736)
- 研究(34115)
- 理学(30508)
- 理学院(30145)
- 管理学(29543)
- 管理学院(29364)
- 中国(28072)
- 科学(21560)
- 京(21325)
- 财(20621)
- 所(17642)
- 农(17089)
- 财经(16427)
- 中心(16239)
- 研究所(16130)
- 业大(15135)
- 经(15079)
- 江(14232)
- 农业(13617)
- 北京(13468)
- 经济学(12910)
- 财经大学(12690)
- 院(12386)
- 范(11747)
- 州(11619)
- 经济学院(11611)
- 基金
- 项目(66736)
- 科学(52887)
- 基金(50632)
- 家(45633)
- 国家(45302)
- 研究(44927)
- 科学基金(38553)
- 社会(29605)
- 社会科(28075)
- 社会科学(28069)
- 基金项目(26636)
- 自然(26366)
- 自然科(25783)
- 自然科学(25776)
- 自然科学基金(25363)
- 省(24651)
- 划(21722)
- 资助(21304)
- 教育(20967)
- 编号(16045)
- 重点(15402)
- 部(15210)
- 创(13677)
- 性(13429)
- 成果(13270)
- 科研(13131)
- 发(13095)
- 教育部(12963)
- 计划(12929)
- 国家社会(12919)
共检索到1441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强 张宝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急剧增多,各国监管机构也在开始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时间维度上来看,金融系统周期性的自我增强或自我减弱,也就是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或逆周期性,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体现了典型的顺周期性。从机构维度上来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具有较大的负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宝
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经营失败的负外部效应是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下,从规模、可替代性、关联度、复杂性和全球化参与度等方面研究SIFIs的评价标准,系统梳理了SIFIs监管动因及措施。研究认为:针对SIFIs设定系统性资本要求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的情况,政府已针对一些重要银行提出了特殊的监管要求,如对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比其它银行多计提1个百分点的资本,银监会也开始从时间和机构两个维度对银行实施系统性资本要求。但我国针对SIEIs提出的1%的系统性资本要求,并不意味着达成了一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国茂 张辉 胡汝银
十九大提出"双支柱调控框架"后,基于《巴塞尔协议Ⅲ》和宏观审慎监管原则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成为金融监管的核心任务之一。《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本文根据中国金融监管规定和巴塞尔委员会相关指引,从机构规模、关联度、复杂性、可替代性和资产变现五个方面,构建证券行业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估体系,采用指标法对2015—2018年中国系统重要性证券公司进行评估,为系统重要性证券公司监管提供依据。本文选择合计总资产占行业85%以上的43家证券公司作为评估样本。研究表明:系统重要性排名前12位的证券公司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资产三项指标合计行业占比均为50%多,远未达到75%的监管要求;与规模相比,证券公司间资产关联度和负债关联度是决定系统重要性证券机构更为重要的因素;对系统重要性证券机构的监管,应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从建立净资本监管机制、对风险准备进行动态调整和实施动态杠杆率指标等方面入手,约束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规模扩张,消减其关联度和复杂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擎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已经成为了经济学领域最时髦的词汇。运用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系统性风险、减少负面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了时下最热衷的金融改革设想。然而,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仍然并不十分明晰,而更为棘手的是,国际监管界对宏观审慎政策如何施行亦未达成共识。弗雷克萨斯、莱文和佩德罗所著《系统性风险、危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擎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已经成为了经济学领域最时髦的词汇。运用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系统性风险、减少负面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了时下最热衷的金融改革设想。然而,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仍然并不十分明晰,而更为棘手的是,国际监管界对宏观审慎政策如何施行亦未达成共识。弗雷克萨斯、莱文和佩德罗所著《系统性风险、危机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静 许海萍
良好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的背景下,文章对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内容进行语料处理,生成计算词典,计算每次口头沟通事件态度的得分,进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指数,并分析口头沟通指数与金融机构关联度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监管当局会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进行口头沟通,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四部门关联度指数的变化均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可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发挥作用的时滞为半年,其主要影响银行业被传染指数和保险业传染指数,并且偶尔会出现沟通失灵。进一步地,本文基于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子样本词典得到具有倾向的短语及其概率分布,利用文本分类器对新的沟通文本进行自动分类,并计算新样本的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样本的指数结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文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量化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延展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昊翔 方意 左传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引入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基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尾部依赖模型所构建的传统前瞻性系统性风险指标不具有逆周期性质,难以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本文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研究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基于驱动因子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构建出全新的逆周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发现:①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②在时间维度上,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薛建波 刘兰设 刘长霞 李玉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由来已久。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坚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在对境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推进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我国银行监管有所启发。
关键词:
银行监管 宏观审慎 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健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及方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存在割裂的倾向。通过对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指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单体风险与整体风险的差别,均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二者的差别仅在于审慎监管的角度、方法有所不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充分吸取西方国家教训,加强从宏观审慎角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构建全面的金融业宏、微观审慎监管机制。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苗永旺 王亮亮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史燕丽 孙园园 张一琳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单一银行稳健经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有效抵御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风险,于是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来克服这一弊端成为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共识。文章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为切入点,结合立足于中长期规划的跨周期调节,深入剖析建立跨周期资本预警机制对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从信贷增长、房地产价格高估、民营企业债务负担、外部失衡、潜在的错误定价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强度六大类风险中寻找可用于准确反映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指标数据,并进行跨周期调节背景下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应用机制分析,旨在为金融监管机构有效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
跨周期调节 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 预警机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勇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以2009年初美联储进行压力测试的美国18家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波动率和系统性风险予以度量。实证研究表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起,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低谷走向高峰,至今虽有所缓释,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金融监管目标框架应该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美国银行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超 王向楠
保险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问题是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遵循从一般系统性风险到保险系统性风险的逻辑,分析了保险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保险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基本目标与主要内容。保险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应全面考虑保险业务创新水平、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保险部门整体脆弱性等特征因素,秉持层级化、多元化、融合化的监管理念,从"机构"与"时间"两个维度来设计出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对保险系统性风险的损害进行恰当的政策响应与公共治理。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保险 系统性风险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程启智 陈敏娟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展现无遗,因此,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控制杠杆率、解决流动性错配、提取适时拨备等。中国应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强国内宏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道平 刘杨婧卓 徐宇轩 刘琳琳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变革,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受到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深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微观银行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倾向、加深银行间关联程度,进而导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放大,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时边际风险更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能有效削弱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分析表明,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研究对我国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