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8)
2023(7795)
2022(6596)
2021(6294)
2020(5508)
2019(12779)
2018(12765)
2017(25475)
2016(13165)
2015(14783)
2014(14658)
2013(14527)
2012(13689)
2011(12261)
2010(13143)
2009(13086)
2008(12579)
2007(11232)
2006(10764)
2005(10538)
作者
(35621)
(29225)
(28855)
(28345)
(18616)
(13765)
(13609)
(11218)
(10973)
(10751)
(9884)
(9722)
(9481)
(9353)
(9306)
(9038)
(8530)
(8458)
(8386)
(7989)
(7588)
(7231)
(6918)
(6792)
(6694)
(6664)
(6556)
(6409)
(5954)
(5722)
学科
(52551)
经济(52473)
管理(37247)
(35870)
(29649)
企业(29649)
(28229)
金融(28229)
(27438)
银行(27435)
(26633)
中国(25962)
(21147)
(19498)
方法(18206)
数学(15991)
数学方法(15759)
(15175)
(13201)
业经(12453)
中国金融(11457)
(11415)
体制(11408)
财务(11376)
财务管理(11339)
(11179)
贸易(11163)
地方(11049)
(10958)
企业财务(10840)
机构
大学(181640)
学院(180353)
(81631)
经济(79709)
管理(64566)
研究(64157)
中国(61349)
理学(52350)
理学院(51804)
管理学(51022)
管理学院(50659)
(47714)
(39930)
财经(35053)
(32258)
科学(32150)
(31592)
中心(31557)
(29108)
研究所(27740)
北京(27291)
经济学(26321)
财经大学(26000)
(25968)
银行(24892)
(24196)
(24047)
人民(23905)
(23653)
经济学院(23647)
基金
项目(98549)
研究(79438)
科学(76851)
基金(70241)
(58666)
国家(58099)
社会(50319)
科学基金(49113)
社会科(47724)
社会科学(47711)
(36989)
教育(36755)
基金项目(35800)
编号(33626)
(31101)
成果(30734)
资助(30075)
自然(27832)
自然科(27160)
自然科学(27154)
自然科学基金(26663)
课题(24117)
(23073)
(22652)
重点(22316)
(21744)
项目编号(21097)
(20648)
国家社会(20562)
教育部(20534)
期刊
(99751)
经济(99751)
研究(70557)
中国(44021)
(42834)
金融(42834)
(37720)
管理(27098)
教育(24813)
(22533)
学报(20937)
科学(19440)
财经(18633)
大学(17569)
经济研究(16802)
(15994)
学学(15884)
业经(15091)
技术(14900)
问题(13597)
农业(13461)
(12761)
理论(11978)
国际(11716)
实践(10599)
(10599)
(9036)
改革(8798)
(8798)
会计(8775)
共检索到318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范亚舟  
宏观审慎监管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实施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制度和监管机构体系保证。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要素和监管框架出发,研究了宏观审慎监管下欧美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导向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改革的"渐进性"和"适应性",并就如何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和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韩俊梅  
我们应设法改变金融监管低效率的各种弊端,树立新的监管理念,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及法律机制,充分发挥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以下称银监会)的作用,尽快实现金融监管手段与方式的现代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实际上,从金融监管诞生伊始,着眼于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侧重单体机构个体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宏观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潘世练  
近年来,随着金融法规的不断健全和监管投入的增多,金融监管力度越来越大,而且效果越来越明显。但从当前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监管质量,确保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李伟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业务不断出现混同的趋势,金融监管是否应从分业监管转向综合监管呢?本文有不同看法。从沃尔克法则出发,本文认为混业经营风险事实上的不可控决定了金融业应以分业经营为主、混业经营为辅,对应的金融监管应以分业监管为主、综合监管为辅,从而划分了各大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范围和职责;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则决定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内容以及在监管体系中的地位。本文拟对此逐一展开深入论述。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李伟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业务不断出现混同的趋势,金融监管是否应从分业监管转向综合监管呢?本文有不同看法。从沃尔克法则出发,本文认为混业经营风险事实上的不可控决定了金融业应以分业经营为主、混业经营为辅,对应的金融监管应以分业监管为主、综合监管为辅,从而划分了各大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范围和职责;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则决定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内容以及在监管体系中的地位。本文拟对此逐一展开深入论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小川  
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心。该文从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特点出发,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状况,指出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将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在配套设施上,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梅声洪  梁涛  
次贷危机的发生提高了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关注程度,人们开始反思只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忽视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实际上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减少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控制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暴露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控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跨市场、跨行业风险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以及预警与化解系统性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如何健全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冯润祥  李玉青  卢蕾蕾  
英国金融体系未能幸免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英国金融监管框架同样存在明显缺陷。为此,英国政府决心对其金融监管框架进行改革,将基于系统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的基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结合起来。文章介绍了英国监管当局对其旧监管体系的反思,及新监管框架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际金融业监管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胡利琴  王安东  常月  
基于2008~2017年中国宏观季度数据,建立同时包含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DSGE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和福利损失函数分布分析不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效力。研究发现,盯住信贷增速和资产价格时,宏观审慎政策最大程度熨平了经济波动,福利损失最低,是较为理想的宏观审慎政策盯住目标;在盯住目标中纳入影子银行规模时,监管强度提升进而引致信贷不足,反而增加了福利损失。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应和影子银行监管同时进行,推进整体监管和协调监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立伟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引起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包含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发现:在影子银行存在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加强时,仅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资本监管,会导致资金转移到影子银行部门,进而削弱监管的预期效果。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不应仅对狭义信贷作出响应,而应对广义信贷作出响应。同时,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和针对广义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更能稳定宏观经济。本文的结论为我国金融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