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0)
- 2023(7781)
- 2022(6506)
- 2021(5784)
- 2020(4770)
- 2019(10390)
- 2018(10357)
- 2017(19577)
- 2016(9988)
- 2015(11019)
- 2014(10468)
- 2013(10212)
- 2012(9444)
- 2011(8628)
- 2010(9130)
- 2009(8789)
- 2008(8170)
- 2007(7242)
- 2006(6762)
- 2005(6324)
- 学科
- 济(63237)
- 经济(63198)
- 管理(29248)
- 业(23893)
- 企(19695)
- 企业(19695)
- 方法(17692)
- 地方(16806)
- 数学(15419)
- 数学方法(15292)
- 中国(13654)
- 地方经济(12329)
- 业经(11563)
- 制(11366)
- 农(11266)
- 学(10696)
- 财(10435)
- 融(10032)
- 金融(10031)
- 银(9854)
- 银行(9851)
- 行(9587)
- 体(9024)
- 环境(7892)
- 农业(7701)
- 贸(7652)
- 贸易(7645)
- 经济学(7245)
- 易(7239)
- 和(6713)
- 机构
- 学院(145277)
- 大学(142877)
- 济(71147)
- 经济(69833)
- 管理(52451)
- 研究(51815)
- 理学(44336)
- 理学院(43863)
- 管理学(43157)
- 管理学院(42877)
- 中国(40832)
- 财(32268)
- 京(28718)
- 科学(28070)
- 所(25551)
- 财经(25336)
- 经济学(23501)
- 中心(23305)
- 经(22900)
- 研究所(22741)
- 江(22009)
- 经济学院(20707)
- 财经大学(18670)
- 院(18566)
- 范(18343)
- 农(18333)
- 师范(18185)
- 北京(18095)
- 州(17702)
- 业大(17052)
- 基金
- 项目(90359)
- 科学(71781)
- 研究(68462)
- 基金(65940)
- 家(56439)
- 国家(55985)
- 科学基金(48356)
- 社会(46509)
- 社会科(44081)
- 社会科学(44072)
- 省(35092)
- 基金项目(33746)
- 教育(31096)
- 自然(28626)
- 划(28610)
- 自然科(27977)
- 自然科学(27973)
- 自然科学基金(27460)
- 编号(27343)
- 资助(27078)
- 成果(22135)
- 发(20941)
- 重点(20591)
- 部(20030)
- 国家社会(19685)
- 课题(19286)
- 创(18504)
- 教育部(17846)
- 性(17797)
- 人文(17702)
共检索到230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宇
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史是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论战的历史,伴随着经济的起起落落,两大思潮不断交替更迭。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葬送了自由主义倡导的崇尚自由市场、政府尽量少监管理念,加强政府干预、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新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又一次成为经济学的主导。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一般是从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等角度来解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的,而新凯恩斯主义则从金融内在不稳定、信贷周期和金融加速器、信息不对称、协调失灵等方面来解释金融监管,并提出了分散化定理,认为没有政府干预,就不能实现有效率的市场资源配置。新凯恩斯主义的这些理论从宏观层面为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新自由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寅
国内征信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它的诞生也为现代金融体系增加了新的宏观经济风险。分析征信市场的风险机理,探讨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依据,借鉴欧美经验,认为应逐步确立我国征信市场宏观审慎监管原则,丰富征信宏观审慎监管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征信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和规范与征信机构的沟通交流机制,以促进我国征信市场的规范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寅
国内征信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它的诞生也为现代金融体系增加了新的宏观经济风险。分析征信市场的风险机理,探讨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依据,借鉴欧美经验,认为应逐步确立我国征信市场宏观审慎监管原则,丰富征信宏观审慎监管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征信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和规范与征信机构的沟通交流机制,以促进我国征信市场的规范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思晖 樊明太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下,对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的互动作用做出评价。研究表明:在正向利率冲击下,相较于单一货币政策,模型加入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和促进金融稳定,这一政策效果随着表外资产进入宏观审慎的监管范围而更加显著;将货币政策改为数量规则后,结论基本不变。总的来看,"双支柱"政策对降低经济波动和抑制金融风险具有明显效果,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数量型货币政策在我国仍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恰好相反。(4)在顺周期性机制下,银行行为存在过度承担风险以获取高收益的倾向,通过提升监管压力可以有效抑制这一倾向,从而促使银行降低风险,提高稳定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刚 李丹丹
宏观审慎监管是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主要采用审慎监管工具,且以必要的治理架构为支撑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是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独立、并行的概念,但又与其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金融稳定与发展。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分属于不同的政策框架,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但是紧密联系,而且互动性极强。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不同政策范畴之下不同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相互影响。
关键词:
宏观审慎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彪 李冀申
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迅猛,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清算体系,它的诞生也为现代金融体系增加了新的宏观经济风险。本文针对第三方支付独特的风险机理,探讨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借鉴欧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监管对策。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叶文庆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机构。如果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拥有充分的监管权力。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国际实践来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潜在监管权力包括信息收集权、宏观审慎监管决策权、宏观审慎监管执行权、政策建议权、监管协调权和危机处置权等六个方面的权力。本文拟对这些权力进行探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谦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和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因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引导和教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的认知能力,化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书朦
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跨境资本双向流动趋势愈发明显,对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确有必要。本文在对同样是新兴经济体的智利、韩国、巴西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历史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得出我国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彭刚 苗永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本文认为,建立高水平的金融稳定办公室,建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基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王璟怡 杜婧
在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二十国集团金融伦敦峰会后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其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的4条建议,可见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维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跨行业维度,二是跨时间维度。相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方面,学者们从金融系统的相关性和亲周期性两方面提出建议。在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提出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思路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之路。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