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6)
- 2023(3805)
- 2022(3197)
- 2021(3082)
- 2020(2464)
- 2019(5648)
- 2018(5446)
- 2017(10980)
- 2016(6001)
- 2015(6574)
- 2014(6634)
- 2013(6300)
- 2012(6108)
- 2011(5612)
- 2010(5953)
- 2009(5520)
- 2008(5563)
- 2007(5077)
- 2006(4796)
- 2005(4422)
- 学科
- 济(22334)
- 经济(22309)
- 管理(18763)
- 业(17107)
- 企(13493)
- 企业(13493)
- 农(8004)
- 策(7384)
- 方法(7329)
- 中国(7135)
- 财(7128)
- 数学(6345)
- 数学方法(6210)
- 及其(5577)
- 制(5413)
- 政策(5255)
- 贸(5167)
- 贸易(5165)
- 易(5066)
- 农业(5032)
- 银(4860)
- 银行(4859)
- 学(4802)
- 地方(4800)
- 行(4720)
- 业经(4716)
- 方针(4618)
- 税(4564)
- 述(4562)
- 阐(4562)
- 机构
- 学院(84072)
- 大学(82807)
- 济(37352)
- 经济(36478)
- 管理(32609)
- 研究(29814)
- 理学(27208)
- 理学院(26938)
- 管理学(26556)
- 管理学院(26376)
- 中国(23963)
- 财(19422)
- 京(17378)
- 科学(16072)
- 所(14509)
- 财经(14237)
- 江(14058)
- 中心(13989)
- 经(12908)
- 研究所(12782)
- 范(11710)
- 师范(11661)
- 农(11546)
- 北京(11313)
- 经济学(11157)
- 州(10923)
- 院(10828)
- 财经大学(10314)
- 经济学院(9934)
- 业大(9778)
- 基金
- 项目(50411)
- 研究(40701)
- 科学(40488)
- 基金(36393)
- 家(30475)
- 国家(30166)
- 科学基金(26156)
- 社会(25506)
- 社会科(24162)
- 社会科学(24159)
- 省(19037)
- 教育(18670)
- 基金项目(18133)
- 编号(17644)
- 划(16269)
- 自然(15903)
- 成果(15754)
- 资助(15693)
- 自然科(15523)
- 自然科学(15519)
- 自然科学基金(15256)
- 课题(12409)
- 部(11678)
- 策(11386)
- 发(11329)
- 重点(11100)
- 性(10996)
- 项目编号(10758)
- 年(10317)
- 教育部(10245)
共检索到138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海梅·卡鲁阿纳 司马亚玺 李孟来
对具有多样的制度框架和金融结构的国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其加强政策的宏观审慎取向的总体趋势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取向的趋势"宏观审慎"的概念在过去四年的政策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事实上,对具有多样的制度框架和金融结构的国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其加强政策的宏观审慎取向的总体趋势。这是非常受欢迎的:最近的经验警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解决整个系统的风险,而这恰恰正是宏观审慎政策的相关内容。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可能是新的,但主要是指其在意义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杭品厚
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反思,认为微观审慎金融监管难以解决金融稳定性问题,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降低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本文的重点是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种类、其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评述,从而为构建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宏观审慎制度 金融监管 有效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维多利亚·萨博塔 霍成义 王邕 赵宇翔 刘敏 王馨 杨阳 王蓉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目标、理论动因和风险传播渠道,探讨了是否应该追加全局性资本金以平抑经济周期。全局性资本金追加要求可以一刀切或者区别对待,区别对待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掌控风险,但必须慎重考量区别对待的适度水平,可通过一系列定量和定性指标来调校全局性资本金追加标准;宏观审慎决策需要一定的相机抉择,但必须对其施加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政策的透明度、责任性和前瞻性,建议制定完备的责任约束机制,从而形成"有约束的相机抉择"的宏观审慎机制;一国宏观审慎制度需要得到国际合作与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效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新彬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作为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改进监管的一种重要选择,宏观审慎政策被广泛用来防范和降低金融负外部性。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艳
国际金融危机后,英国不仅改革了监管体制,还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工具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英国的《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将维护英国金融体系稳定与活力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赋予了英格兰银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同时法案赋予FPC两项主要权力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根据法案,FPC可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奥利维尔·珍妮 郭子睿
金融危机之前,负责金融稳定的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存在于经济繁荣之上的金融脆弱性,鲜有国家采取审慎的宏观政策。而在此之后,各国纷纷把审慎的宏观政策作为实现金融稳定的一种新型工具。本文旨在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双向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不仅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还会影响资本流动,而且二者都会产生预期外的国际溢出效应。例如:新兴市场国家出于谨慎的目的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会对美国的金融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艳
国际金融危机后,英国不仅改革了监管体制,还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工具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英国的《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将维护英国金融体系稳定与活力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赋予了英格兰银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同时法案赋予FPC两项主要权力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根据法案,FPC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立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针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市场自律和微观监管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并开始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及框架进行探索。国际金融组织、G20峰会和各国货币及金管当局都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新彬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作为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改进监管的一种重要选择,宏观审慎政策被广泛用来防范和降低金融负外部性。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程炼
最近的一段时间可谓中国金融体系的多事之秋,各种"状况"纷至沓来,企业、投资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去杠杆"、资管新规到P2P风险处置,我们都看到长期与短期、时间与空间、经济与金融等各个维度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更加认识到金融监管时刻如履薄冰的状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及其政策应对的复杂性也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温金融监管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其中之一就是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贺聪
本文在回顾梳理金融摩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DSGE模型的建模思路,基本思想是将跨境资金流动纳入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以解释我国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为我国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布罗德本特 赵天奕
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是稳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则略胜一筹英国的公共服务因具有"目标文化"的特点总是受到周期性批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家们更关注公共服务中效果显著或可考核的目标,对不太容易考核的目标,即使它们同样重要,也会投入较少的精力。现实中许多工作都会涉及多个目标,并且其中一些目标比其他目标更容易考核。这就需要在目标分配时进行选择,即在可考核目标和不可考核目标同样重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协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影子银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