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35)
2023(18455)
2022(16199)
2021(15325)
2020(13127)
2019(30573)
2018(30597)
2017(59916)
2016(32825)
2015(37559)
2014(37915)
2013(37190)
2012(34578)
2011(31406)
2010(31936)
2009(29772)
2008(29575)
2007(26485)
2006(23323)
2005(21037)
作者
(96234)
(79765)
(79528)
(76038)
(51159)
(38451)
(36569)
(31343)
(30165)
(28913)
(27112)
(26703)
(25476)
(25379)
(24859)
(24804)
(24291)
(23712)
(23060)
(22923)
(19948)
(19869)
(19575)
(18357)
(17964)
(17896)
(17868)
(17775)
(16219)
(15807)
学科
(133180)
经济(133023)
管理(95544)
(91158)
(74862)
企业(74862)
方法(63043)
数学(54967)
数学方法(54066)
(37008)
(35534)
中国(35488)
业经(28337)
(28155)
(26782)
贸易(26773)
(26506)
地方(26172)
(26029)
农业(24191)
理论(23109)
(22542)
银行(22487)
(22015)
财务(21918)
财务管理(21863)
(21411)
(21369)
金融(21365)
(20848)
机构
学院(475181)
大学(475141)
(190266)
经济(185909)
管理(185662)
理学(159723)
理学院(157938)
研究(157502)
管理学(154833)
管理学院(153971)
中国(120414)
(101596)
科学(97478)
(90306)
(80481)
(76741)
研究所(72668)
中心(72230)
财经(71404)
(70946)
业大(69942)
北京(64870)
(64541)
(62945)
师范(62378)
农业(60167)
(57687)
(56924)
经济学(56384)
财经大学(52696)
基金
项目(312133)
科学(244033)
研究(228507)
基金(224201)
(194410)
国家(192795)
科学基金(165129)
社会(140777)
社会科(133325)
社会科学(133290)
(122376)
基金项目(118160)
自然(108410)
教育(106972)
自然科(105832)
自然科学(105804)
自然科学基金(103858)
(103121)
编号(95365)
资助(94870)
成果(78625)
重点(69734)
(69058)
(66143)
课题(66009)
(63761)
科研(59646)
创新(59462)
教育部(59065)
大学(58410)
期刊
(209677)
经济(209677)
研究(141531)
中国(88330)
学报(73072)
(69430)
(69284)
管理(67931)
科学(66610)
大学(55299)
教育(54401)
学学(51818)
农业(47273)
(44675)
金融(44675)
技术(43219)
业经(34913)
财经(34523)
经济研究(33660)
(29466)
问题(28124)
图书(24472)
(24336)
统计(24046)
(23690)
技术经济(23621)
理论(23110)
商业(21751)
(21680)
(21414)
共检索到704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瀚文  赵胜民  
本文在两国模型的DSGE框架下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机制,把金融摩擦、国际资本流动和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同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考察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影响机制。基于我国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于我国来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经济冲击,也有助于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第二,我国推动构建国际宏观审慎政策长效合作机制,有助于积极应对国际资本流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第三,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存在国际溢出效应,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陈雨露  
本文在一个包含内生性金融体系的DSGE模型框架下,系统考察了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在内的宏观审慎政策规则及三者之间的协调搭配问题。基于中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从政策规则的制定来看,宏观审慎更青睐简单清晰的规则,而不是复杂的多目标规则;二是从政策的协调搭配来看,基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搭配,不仅能更好地稳定经济和金融体系,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单一政策所面临的多目标困境和政策负担;三是从政策的运用方向和力度来看,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需要避免"政策冲突"和"政策叠加"问题,前者会削弱政策效果并增加政策实施的成本,而后者则可能导致经济...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宋军  韩鑫韬  
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最优稳态,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配合。基于我国企业的二元特征,考虑政府债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构建包括家庭、企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部门、宏观审慎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六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研究不同情形下技术冲击和金融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到国有企业技术冲击时,独立使用货币政策可以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非国有企业技术冲击时,独立使用货币政策可以维护经济系统的稳定,加入宏观审慎管理可以改善金融体系;受到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娜  程方楠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价波动的有效调控,而且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最小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娜  程方楠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蒋劲  宋光磊  范东  
金融危机后,财政政策如何与宏观审慎政策相协调是宏观审慎领域最值得讨论的话题之一。本文在归纳客观审慎政策四个方面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财政政策具有的补充作用:财政扩张对于资产泡沫和影子银行有抑制作用。具备天然的逆周期属性,有利于"熨平"经济金融震荡、促进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同时,财政政策紧密依附于国家政府体系,政策执行和效力更有保障。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特点,提出了加强财政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莉  刘晓宇  
随着中国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广泛实施,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结合BIS和IBRN的相关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影响跨境信贷的流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不仅对跨境信贷,而且对中国国内银行信贷和房价波动都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并造成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金融周期的国际趋同;特别是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的紧缩政策,不仅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还会显著削弱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国有必要参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敏锋  林宏山  
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日益成为央行宏观金融调控的主要方式。本文建立包含金融加速器的多部门DSGE模型,利用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考察双支柱最优的协调配合模式。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逆周期的双支柱政策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2)双支柱政策均应采用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关注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贷款价值比关注贷款是更优的组合方式;(3)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如果采取政策叠加的方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反而不理想。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赵丹丹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去杠杆、挤泡沫、防风险"的"跋涉阶段","双支柱"政策框架成为我国着力探索的焦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本文介绍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与框架,阐述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协调的必要性,并分别从目标、工具和传递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机制,最后针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胜民  张瀚文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偶尔束紧抵押贷款约束和宏观审慎政策的非线性DSGE模型,用来分析房价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在房价持续上升时期,随着抵押贷款约束松弛,进一步的房价上涨对消费和产出的刺激作用有限;然而在房价持续下跌时,银行贷款的紧缩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衰退。面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有助于改善社会福利,然而房价上涨时期的政策效果要明显弱于同等幅度的房价下跌时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