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36)
- 2023(18146)
- 2022(15138)
- 2021(14153)
- 2020(11813)
- 2019(27082)
- 2018(26542)
- 2017(52217)
- 2016(27763)
- 2015(30987)
- 2014(30613)
- 2013(30181)
- 2012(27746)
- 2011(24680)
- 2010(25011)
- 2009(23519)
- 2008(22673)
- 2007(20146)
- 2006(17913)
- 2005(16182)
- 学科
- 济(115051)
- 经济(114921)
- 业(101985)
- 管理(92986)
- 企(90888)
- 企业(90888)
- 方法(50383)
- 数学(40578)
- 数学方法(40138)
- 财(36799)
- 农(35528)
- 业经(35102)
- 中国(33385)
- 融(28608)
- 金融(28607)
- 银(27455)
- 银行(27420)
- 行(26469)
- 制(25698)
- 务(25343)
- 财务(25275)
- 财务管理(25239)
- 农业(24877)
- 贸(24154)
- 贸易(24138)
- 企业财务(23930)
- 易(23577)
- 地方(22902)
- 理论(21719)
- 技术(21562)
- 机构
- 学院(392848)
- 大学(388463)
- 济(164499)
- 经济(161114)
- 管理(160468)
- 理学(137953)
- 理学院(136594)
- 管理学(134687)
- 管理学院(133967)
- 研究(125809)
- 中国(102598)
- 京(81516)
- 财(79148)
- 科学(73848)
- 财经(62711)
- 所(61508)
- 农(61112)
- 中心(58823)
- 江(58489)
- 经(57078)
- 研究所(55432)
- 业大(54894)
- 北京(51296)
- 经济学(49763)
- 范(48345)
- 师范(47954)
- 农业(47524)
- 州(47308)
- 财经大学(46570)
- 院(45804)
- 基金
- 项目(260536)
- 科学(207089)
- 研究(195613)
- 基金(190517)
- 家(163295)
- 国家(161800)
- 科学基金(141461)
- 社会(125192)
- 社会科(118811)
- 社会科学(118785)
- 省(101671)
- 基金项目(100611)
- 自然(90269)
- 教育(88969)
- 自然科(88235)
- 自然科学(88216)
- 自然科学基金(86664)
- 划(83913)
- 编号(80326)
- 资助(78297)
- 成果(64636)
- 部(57977)
- 重点(57390)
- 创(56096)
- 发(55848)
- 课题(54445)
- 创新(51734)
- 国家社会(51403)
- 教育部(50507)
- 人文(50187)
- 期刊
- 济(183371)
- 经济(183371)
- 研究(119692)
- 中国(73049)
- 财(62907)
- 管理(62726)
- 农(56898)
- 学报(54491)
- 科学(52247)
- 融(48397)
- 金融(48397)
- 大学(42629)
- 学学(40351)
- 教育(40266)
- 农业(38913)
- 技术(34519)
- 业经(31782)
- 财经(31229)
- 经济研究(29344)
- 经(26854)
- 问题(23638)
- 业(21734)
- 技术经济(20813)
- 贸(19814)
- 现代(19539)
- 理论(19144)
- 商业(18237)
- 科技(17851)
- 财会(17401)
- 图书(17352)
共检索到588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蒋涛
随着宏观审慎政策在全球范围的频繁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2000年至2016年宏观审慎政策数据和33个新兴经济体1771家企业银团贷款数据,实证研究了宏观审慎政策对新兴经济体企业融资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对新兴经济体企业融资具有显著溢出效应。随着牵头行所在经济体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新兴经济体企业银团贷款利率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兴经济体无法通过资本账户开放、放宽货币政策和法律环境建设降低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但可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降低其他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高洁超 范从来 杨冬莞
本文将资金供给方银行和资金需求方企业共同置于一个具有金融内生性的DSGE模型,通过分别引入动态拨备和动产抵押,同时从信贷资金供求两端入手,寻求缓解信贷顺周期性的解决方法。金融冲击下的模拟结果显示:(1)适度提高动产抵押在企业抵押贷款中的比重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对经济下行期信贷过度紧缩造成的经济波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相比传统的后顾性拨备,具有前瞻性和逆周期特征的动态拨备可以更好的熨平经济波动;(3)动态拨备力度从高和动产抵押力度适中的政策搭配导致福利损失最小化,而动态拨备和动产抵押力度双高的政策搭配会使福利损失最大化。本文建议:为缓解经济下行引发的信贷过度紧缩问题,可加快构建和完善动态拨备政策,同时应科学把握动产抵押的实施力度以进一步增强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金融冲击 动产抵押 动态拨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高洁超 范从来 杨冬莞
本文将资金供给方银行和资金需求方企业共同置于一个具有金融内生性的DSGE模型,通过分别引入动态拨备和动产抵押,同时从信贷资金供求两端入手,寻求缓解信贷顺周期性的解决方法。金融冲击下的模拟结果显示:(1)适度提高动产抵押在企业抵押贷款中的比重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对经济下行期信贷过度紧缩造成的经济波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相比传统的后顾性拨备,具有前瞻性和逆周期特征的动态拨备可以更好的熨平经济波动;(3)动态拨备力度从高和动产抵押力度适中的政策搭配导致福利损失最小化,而动态拨备和动产抵押力度双高的政策
关键词:
金融冲击 动产抵押 动态拨备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甘瀛 徐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从我国实际看,由于监管工作机制的差异,本外币一体化监测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从市场主体融资角度入手,对本外币监测框架的构建及可纳入本外币审慎监管的监测指标提出一个可持续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宏观审慎 本外币 监测分析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甘瀛 徐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从我国实际看,由于监管工作机制的差异,本外币一体化监测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从市场主体融资角度入手,对本外币监测框架的构建及可纳入本外币审慎监管的监测指标提出一个可持续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宏观审慎 本外币 监测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爱国 陈艳 刘晓慧
本文以我国2007-2018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表现为:宏观审慎政策能通过影响市场预期对企业创新投入发挥直接影响,同时,宏观审慎政策会降低企业信贷融资规模,而企业信贷融资会抑制企业创新投入,即企业信贷融资在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相对短期信贷融资而言,长期信贷融资的中介作用较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企业异质性分样本研究表明,相对处于低市场竞争程度行业的企业,宏观审慎政策对高市场竞争程度企业创新投入促进作用更强;相对于非高科技企业,宏观审慎政策对高科技企业创新投入的提升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通过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微观企业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企业创新 宏观审慎政策 信贷融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陈点点
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限制银行信贷影响企业从事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进而抑制企业的金融投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宏观审慎政策—银行信贷—企业金融化"。本文以2000—2016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增长率,有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回归主营业务,避免经济脱实向虚。考察不同的宏观审慎工具,本文发现,相比于准备金要求,贷款价值比工具对降低企业金融投资增长率的作用更显著。本文通过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银行信贷是宏观审慎政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20%。
关键词:
宏观审慎 金融化 银行信贷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莉 刘晓宇
随着中国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广泛实施,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结合BIS和IBRN的相关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影响跨境信贷的流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不仅对跨境信贷,而且对中国国内银行信贷和房价波动都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并造成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金融周期的国际趋同;特别是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的紧缩政策,不仅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还会显著削弱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国有必要参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胜会
汲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实施逆周期政策以及跨市场、跨行业的全面监管,克服金融体系和微观监管上的顺周期波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政策要求将具体体现在资本充足要求、动态拨备机制、杠杆率指标、流动性指标、系统性风险管理与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信贷增长的控制以及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对商业银行资本运营、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创新等行为产生影响。评估上述影响,无论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还是对商业银行经济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潘超 刘丽洁 程均丽 钟星星
中国非银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但也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明显的风险外溢效应。基于偏t分布的Garch-Copula-CoVaR方法测度并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发现,自2016年以来宏观审慎政策有效遏制了影子银行风险,同时降低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进一步,通过构建带有金融加速器机制的DSGE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降低杠杆率、违约率和风险溢价,有效缓释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风险冲击,从而降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水平,并有利于缓释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可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等措施疏通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塞,并引导影子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中相对安全的行业企业来降低融资风险溢价。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孙宇辰 阮睿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首次构建了中国微观企业宏观经济感知指数,并通过一个三期理论模型阐释货币政策在不同宏观经济感知情形下如何影响微观企业投融资行为。实证分析表明,当央行实施积极货币政策时,对宏观经济感知更乐观的企业更积极地响应政策刺激,表现为投融资行为增加。进一步将宏观经济感知指数分解为预期指数和回顾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感知指数的影响主要由反映企业未来预期的宏观经济预期指数引致,而反映历史信息的宏观经济回顾指数则没有显著影响。区分企业所有制的结果还表明,持有积极宏观经济感知的民营企业仅在积极货币政策状态下增加投资和提高杠杆率,而宏观经济感知对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的作用则未受货币政策状态影响。
关键词:
宏观经济感知 货币政策 投融资行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意 欧阳辉 张碧琼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频繁。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一国的宏观审慎政策会影响其他国家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即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以紧缩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贷款价值比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溢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溢出指数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讨论;最后,检验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部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要大于贷款价值比。第二,中国的金融稳定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其中,信贷和房价的变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成反向关系,与贷款价值比的溢出效应成正向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应该重视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国际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奥利维尔·珍妮 郭子睿
金融危机之前,负责金融稳定的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存在于经济繁荣之上的金融脆弱性,鲜有国家采取审慎的宏观政策。而在此之后,各国纷纷把审慎的宏观政策作为实现金融稳定的一种新型工具。本文旨在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双向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不仅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还会影响资本流动,而且二者都会产生预期外的国际溢出效应。例如:新兴市场国家出于谨慎的目的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会对美国的金融稳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祁敬宇 杨小洋 蒋佳伶 郑宁
本文通过手工搜集整理政府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文件等信息构造宏观审慎政策指数,结合企业财务数据、实际贷款数据和年报文本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对实体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会降低实体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信贷和预期引导是主要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弱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刺激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