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44)
- 2023(12978)
- 2022(11457)
- 2021(10954)
- 2020(9043)
- 2019(20781)
- 2018(20747)
- 2017(40611)
- 2016(22130)
- 2015(24766)
- 2014(24544)
- 2013(23877)
- 2012(21801)
- 2011(19656)
- 2010(19655)
- 2009(18213)
- 2008(17439)
- 2007(15075)
- 2006(13262)
- 2005(11643)
- 学科
- 济(82435)
- 经济(82346)
- 管理(63623)
- 业(58570)
- 企(49091)
- 企业(49091)
- 方法(37822)
- 数学(32628)
- 数学方法(32202)
- 农(23244)
- 财(21870)
- 中国(21764)
- 业经(18667)
- 学(17802)
- 贸(16871)
- 贸易(16864)
- 地方(16504)
- 易(16410)
- 制(15195)
- 理论(15194)
- 农业(15145)
- 务(13801)
- 财务(13731)
- 财务管理(13708)
- 和(13626)
- 策(13624)
- 银(13238)
- 银行(13205)
- 环境(13065)
- 企业财务(12923)
- 机构
- 学院(303058)
- 大学(301934)
- 管理(121813)
- 济(118800)
- 经济(116015)
- 理学(105314)
- 理学院(104215)
- 管理学(102441)
- 管理学院(101910)
- 研究(99477)
- 中国(74738)
- 京(63744)
- 科学(60967)
- 财(55873)
- 所(49029)
- 中心(45369)
- 农(44724)
- 财经(44516)
- 研究所(44495)
- 江(43769)
- 业大(43366)
- 范(40851)
- 师范(40552)
- 经(40423)
- 北京(40309)
- 院(36428)
- 州(35916)
- 农业(34882)
- 经济学(34579)
- 财经大学(33055)
- 基金
- 项目(206616)
- 科学(162315)
- 研究(155355)
- 基金(148569)
- 家(127778)
- 国家(126669)
- 科学基金(109221)
- 社会(95710)
- 社会科(90550)
- 社会科学(90530)
- 省(80696)
- 基金项目(78721)
- 教育(71806)
- 自然(70827)
- 自然科(69102)
- 自然科学(69088)
- 划(67896)
- 自然科学基金(67820)
- 编号(65796)
- 资助(61594)
- 成果(53801)
- 重点(45781)
- 部(45527)
- 课题(44890)
- 发(43790)
- 创(42936)
- 项目编号(40799)
- 创新(39884)
- 教育部(39330)
- 科研(39149)
- 期刊
- 济(130994)
- 经济(130994)
- 研究(91932)
- 中国(54225)
- 管理(44038)
- 学报(43927)
- 财(41298)
- 科学(41271)
- 农(40841)
- 教育(37296)
- 大学(33421)
- 学学(31289)
- 融(29537)
- 金融(29537)
- 农业(28667)
- 技术(26121)
- 业经(22577)
- 经济研究(21481)
- 财经(20781)
- 经(17651)
- 图书(16805)
- 问题(16553)
- 理论(15533)
- 实践(14375)
- 践(14375)
- 科技(14323)
- 现代(13999)
- 技术经济(13977)
- 业(13856)
- 商业(13454)
共检索到441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匡可可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协调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异同的基础上,研究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如何优化货币政策体系,提出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将金融状况指数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通过监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构建适合宏观审慎政策要求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对宏观经济进行动态调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庞念伟
本文运用符号约束识别的SVAR模型,利用1999-2014年经济金融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三次产业对比来看,第二产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最强,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这意味着仅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宏观调控目标;从产业内部来看,货币政策冲击并没有提升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部的比重,这表明货币政策对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在当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实施的背景下,要进一步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对信贷资源配置加以引导,发挥货币政策"定向调控"功能,同时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胡晓
本文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西方主流货币政策框架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两个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持价格稳定已不足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金融失衡,"强化的灵活通胀目标制"是重新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统一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严佳佳 许莉莉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构建更加开放、团结、普惠性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的客观要求。本文创新性地突破独立分析边界,综合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两类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渠道。通过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及对比亚洲金融风暴、广场协议、后次贷危机时期国际协调的历史案例,本文论证只有对称性国际协调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基于此,本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参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协调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铁强
本文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从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操作方式及工具选择等方面入手,构建了适合中国反周期宏观调控需要的货币政策基本架构。本文认为,中国应建立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主从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确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主次,同时突出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整体稳定中的作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紫薇 陈一稀
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及政策框架,又结合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教训,提出以通胀率为主要或唯一目标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是否合理和以单个金融机构为监管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模式是否完善的两大质疑,得出货币政策必须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借我国正努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契机,对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逆周期调控机制、政策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货币政策体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兆旭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在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进行权衡。本文借助Willem(2010)提出的信号模型,引入中央银行政策偏好,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的央行损失函数,并对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表明,如果中央银行在关注价格稳定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目标,采取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则会明显减小损失函数。而中央银行如果要在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实现均衡,就必须在关注总量调控的同时,对关键环节和领域采取更为直接的差别化金融调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莉萍
本文重点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三种实现模式的核心内容、政策利弊及若干共识。分析表明,中央银行是维护金融稳定的主导机构之一,但货币政策不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最佳选择。在长期,或可以通过改变货币政策规则、新增货币政策工具或者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来兼顾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应该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首先侧重自身有调控优势的政策目标,其次要兼顾与另一政策的配合,尽量不对冲;信用创造是二者都应关注的金融活动,也是协调的重点;二者的协调配合模式是动态的,应该考虑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周期、本国金融结构等因素。针对国内双支柱政策,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应避免力度较大的强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应放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和破产清算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落实宏观审慎评估工具,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覆盖;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自身机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任代滨 张杨 尹琳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政策内涵及评估目的为导向,在现有MPA考核广义信贷考核口径基础上,提出广义信贷的统计口径,并对广义信贷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赋权的方法加总广义信贷各子项,使广义信贷更好地服务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框架。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沈姗姗
构建包含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规则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用以模拟中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合作效率,结果显示,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合作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波动,提升社会福利,比非合作调节更加有效。为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和实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合作,有必要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独立决策制定目标、保证政策目标有所侧重、完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形成广泛的政策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怡彧 胡小文
区别于现有封闭经济下的宏观审慎研究,在开放经济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搭配效果,同时考察不同汇率制度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效应。结果表明:(1)宏观审慎监管会降低货币政策对通胀调控的效果;但面对外部冲击时,审慎监管有助于缓解通胀波动。(2)融入宏观审慎监管后,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不能发挥其优越性;反而外汇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能降低经济波动。(3)审慎监管水平越高越能促进金融稳定,而且不影响居民的福利损失。因此,货币当局调控通胀的同时兼顾产出、汇率和金融的稳定,可采取宏观审慎与外汇管理浮动相结合的政策框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布罗德本特 赵天奕
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是稳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则略胜一筹英国的公共服务因具有"目标文化"的特点总是受到周期性批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家们更关注公共服务中效果显著或可考核的目标,对不太容易考核的目标,即使它们同样重要,也会投入较少的精力。现实中许多工作都会涉及多个目标,并且其中一些目标比其他目标更容易考核。这就需要在目标分配时进行选择,即在可考核目标和不可考核目标同样重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协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影子银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