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25)
2023(19593)
2022(16399)
2021(15557)
2020(12894)
2019(29364)
2018(28731)
2017(54959)
2016(29859)
2015(33394)
2014(33053)
2013(32585)
2012(30271)
2011(27240)
2010(27047)
2009(25291)
2008(25011)
2007(22060)
2006(19111)
2005(17353)
作者
(87397)
(73250)
(72702)
(69499)
(46529)
(35285)
(33209)
(28474)
(27731)
(26205)
(24934)
(24471)
(23253)
(23190)
(23010)
(22869)
(22108)
(21693)
(21119)
(21023)
(18164)
(18000)
(17998)
(16733)
(16590)
(16436)
(16257)
(16036)
(14727)
(14611)
学科
(118030)
经济(117909)
管理(83413)
(80116)
(64763)
企业(64763)
方法(55568)
数学(49515)
数学方法(48896)
中国(33790)
(33119)
(32212)
(27762)
(26864)
银行(26717)
(25937)
贸易(25919)
(25351)
(25288)
业经(25199)
(24990)
农业(21918)
(21829)
金融(21825)
地方(21010)
(20133)
财务(20072)
财务管理(20028)
企业财务(19033)
环境(17768)
机构
大学(422891)
学院(422492)
(176860)
经济(173363)
管理(160711)
研究(147158)
理学(138481)
理学院(136942)
管理学(134511)
管理学院(133749)
中国(118478)
科学(90647)
(88840)
(81772)
(79097)
(75037)
中心(69346)
研究所(68614)
业大(66075)
财经(65369)
农业(62839)
(62604)
(59589)
北京(55721)
经济学(55134)
(53036)
(52663)
师范(52357)
(50214)
经济学院(49892)
基金
项目(286517)
科学(225297)
基金(210395)
研究(202393)
(186511)
国家(185009)
科学基金(157255)
社会(129670)
社会科(123029)
社会科学(122997)
(110342)
基金项目(110309)
自然(103935)
自然科(101596)
自然科学(101561)
自然科学基金(99816)
(94681)
教育(93515)
资助(87075)
编号(79489)
重点(65307)
成果(64241)
(63827)
(61381)
(59695)
科研(56032)
创新(55927)
课题(55593)
国家社会(54484)
教育部(54320)
期刊
(185676)
经济(185676)
研究(123666)
中国(80082)
学报(72675)
(71038)
科学(64907)
(63291)
管理(57595)
(54462)
金融(54462)
大学(54280)
学学(51690)
农业(46481)
教育(39509)
技术(35218)
财经(32433)
经济研究(31672)
业经(29467)
(27867)
(25074)
问题(24580)
(22727)
(21407)
国际(20463)
统计(20388)
技术经济(20102)
理论(19897)
科技(19081)
(18726)
共检索到627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董琦  赵柏功  
基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视角,本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当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基准利率敏感性低于一定阈值时,资本缓冲的提取会改变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利用20072014年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银行流动性提高将降低其信贷行为的货币政策敏感度,存贷比监管指标在过去提升了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度但对流动性管理不具备显著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约束的同时对其货币政策敏感度不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董琦  赵柏功  
基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视角,本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当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基准利率敏感性低于一定阈值时,资本缓冲的提取会改变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利用2007~2014年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银行流动性提高将降低其信贷行为的货币政策敏感度,存贷比监管指标在过去提升了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度但对流动性管理不具备显著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约束的同时对其货币政策敏感度不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顾海峰   于家珺  
本文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纳入分析框架,基于2007-2020年中国340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信贷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抑制银行信贷顺周期性方面存在权衡机制,宏观审慎监管虽能通过“提高银行资本缓冲逆周期性”与“倒逼业务多元化”来抑制信贷内生顺周期性,但也会降低逆周期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从而减弱其对信贷总体顺周期性的抑制作用。宏观审慎监管的治理效果在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国有银行中依次递减,在货币政策扩张期相对更弱,在抑制信用贷款顺周期性方面相对更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胜民  何玉洁  
本文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和房价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兼具利率效应和替代效应,但以利率效应为主导,即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影子银行信贷。(2)信贷是房价上涨的原因,并且影子信贷比银行信贷对房价影响更迅速也更强烈,时变性也更高。房价上升会提高影子信贷,而降低银行信贷,表明房价与影子信贷具有相互推升的内生机制,与银行信贷有内生稳定机制。(3)本文根据实证结论制定了合理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案,并指出政策协调要根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孙健  
本文基于山东省城商行季度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出台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宏观审慎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构建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丽娟   沈沛龙  
将异质性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构建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宏观审慎政策冲击及银行自身行为冲击下不同银行对金融经济变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福利分析探索针对不同银行最优的双支柱政策组合搭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产出、通胀和系统性风险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与传导效果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利率环境下,高杠杆银行会对低杠杆银行形成挤出,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结合脉冲响应和福利分析,得出启示:对传统银行影子业务的治理采用以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不佳,应针对影子业务计提专门的资本和拨备;应重点关注高杠杆率银行;对其他股份制银行应采取适度偏紧的调控政策,约束其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信  贾彦东  
时至今日,宏观审慎政策在内涵、工具和框架等方面快速发展,不仅政策目标更加清晰,工具类型更加丰富,相关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完善。作为危机后形成的新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在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政策框架设计及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制度框架中,如何考虑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合理设计政策决策框架均已成为关键。对中国而言,系统风险识别、监测与分析更加复杂、困难,需要对宏观审慎政策开展更加精细、深入研究,尤其应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善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目标及工具等进行系统综述,而后从两类政策关联中涉及的三个重要问题出发,着重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并分别从组织架构设计、货币政策框架改革、金融政策框架设计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英格兰银行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改革的经验,重点阐述英格兰银行如何实现理论发展与制度设计的较好融合。最后,给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发展的若干启示和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顾海峰   于家珺  
本文在阐释银行贷款竞争风险效应生成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对这一效应的影响机制,并选取321家商业银行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贷款竞争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通过了Lind-Mehlum三步法检验;在竞争度低于临界值的良性竞争区制与高于临界值的恶性竞争区制,贷款竞争分别具有风险抑制与风险加剧效应。政策工具的边际影响方面,资本监管对贷款竞争的风险效应具有结构性治理优势,其在加强良性竞争风险抑制效应的同时减弱了恶性竞争的风险加剧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则面临权衡,二者分别从整体上削弱与放大了贷款竞争的风险效应。政策工具的协同影响方面,紧缩性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监管的治理效果在良性竞争区制均无显著影响,在恶性竞争区制分别具有加强与削弱作用。进一步考察结构维度宏观审慎因素的影响发现,以同业负债占比刻画的银行直接关联有助于增强良性竞争的风险抑制效应,但也会放大恶性竞争的风险加剧效应;以业务同质化水平刻画的银行间接关联会削弱良性竞争的风险抑制效应,且会放大恶性竞争的风险加剧效应。本研究对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协调运用宏观审慎及货币政策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征信  [作者] 范云朋   刘正南   刘赟德   李林桦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广义信贷作为重要的审慎监管指标。广义信贷更加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丰富和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和金融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的理论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广义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广义信贷渠道传导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我国货币政策广义信贷渠道传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田勇  贺雅兰  
基于动态非平衡面板系统GMM模型,对我国已上市的26家商业银行2004—201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者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个体特征,如资产收益水平、流动性比率、投入产出效率等,尤其是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资本充足率不同的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应健全资本充足评估及风险预警机制,适时调整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建立更加严格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以有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增进货币政策效果。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俊杰  易宪容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信贷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在经济下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要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意  赵胜民  谢晓闻  
本文通过利用我国72家商业银行2003~2010年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的货币政策影响了银行的风险承担,且资本充足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资本充足率高时,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降低,风险转移效应逐渐增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的负向关系逐渐减弱,甚至会转为正向关系。(2)资本充足率主要影响风险转移效应,且影响呈非线性关系,其对负相关效应几乎无影响。(3)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不仅依赖于经济运行状况,也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文的实证结果对于不同的银行风险承担变量、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分位数、静态面板与动态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