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0)
- 2023(15297)
- 2022(13060)
- 2021(12364)
- 2020(10667)
- 2019(23990)
- 2018(23728)
- 2017(45603)
- 2016(25070)
- 2015(28454)
- 2014(28284)
- 2013(27753)
- 2012(25924)
- 2011(23301)
- 2010(23540)
- 2009(21715)
- 2008(21769)
- 2007(19261)
- 2006(16563)
- 2005(14787)
- 学科
- 济(102394)
- 经济(102284)
- 管理(72218)
- 业(68604)
- 企(56321)
- 企业(56321)
- 方法(51570)
- 数学(45963)
- 数学方法(45353)
- 财(28270)
- 农(27502)
- 中国(25338)
- 学(21526)
- 业经(20932)
- 贸(20262)
- 贸易(20255)
- 易(19713)
- 制(18635)
- 地方(18620)
- 农业(18113)
- 务(17953)
- 财务(17899)
- 财务管理(17857)
- 企业财务(16989)
- 理论(16911)
- 银(16118)
- 银行(16080)
- 融(15859)
- 金融(15853)
- 行(15278)
- 机构
- 大学(358457)
- 学院(357410)
- 济(145300)
- 经济(142256)
- 管理(138243)
- 理学(119688)
- 研究(118442)
- 理学院(118356)
- 管理学(116002)
- 管理学院(115346)
- 中国(90083)
- 京(74623)
- 科学(72882)
- 财(68552)
- 农(59803)
- 所(59477)
- 中心(56439)
- 财经(54792)
- 江(54403)
- 研究所(54157)
- 业大(52927)
- 经(49847)
- 农业(47343)
- 范(47047)
- 师范(46523)
- 北京(46422)
- 经济学(44790)
- 院(42990)
- 州(42795)
- 财经大学(40755)
- 基金
- 项目(241303)
- 科学(190266)
- 基金(175940)
- 研究(175119)
- 家(153482)
- 国家(152238)
- 科学基金(130903)
- 社会(109604)
- 社会科(103960)
- 社会科学(103932)
- 省(93465)
- 基金项目(92052)
- 自然(86135)
- 自然科(84193)
- 自然科学(84164)
- 教育(83004)
- 自然科学基金(82679)
- 划(79836)
- 资助(73870)
- 编号(71380)
- 成果(58909)
- 重点(54702)
- 部(54352)
- 发(50698)
- 创(49847)
- 课题(49461)
- 科研(46952)
- 教育部(46773)
- 创新(46626)
- 大学(45741)
- 期刊
- 济(152957)
- 经济(152957)
- 研究(100800)
- 中国(65926)
- 学报(55949)
- 财(53407)
- 农(52271)
- 科学(51408)
- 管理(49451)
- 大学(42773)
- 学学(40168)
- 教育(39690)
- 农业(35760)
- 融(33736)
- 金融(33736)
- 技术(32851)
- 财经(26659)
- 经济研究(25169)
- 业经(24398)
- 经(22796)
- 问题(20290)
- 业(19341)
- 统计(19290)
- 图书(18102)
- 贸(17857)
- 版(17441)
- 技术经济(17362)
- 策(17085)
- 理论(17009)
- 决策(15728)
共检索到521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夏洪涛 程卫红 高磊 赵明晓
深入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进展,并结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基于66个国家的数据样本系统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缓解疫情冲击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日趋成熟,政策立场逐渐收紧,政策空间不断扩大;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前所未有地放松,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金融压力;疫情前充足的宏观审慎政策空间是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放松的重要前提,但宏观审慎政策空间宽窄对疫情防控期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操作没有显著影响。应密切关注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积累宏观审慎政策缓冲,增强应对未来冲击能力,同时应充分挖掘宏观审慎政策空间,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创造良好金融条件。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实践进展 新冠疫情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王昊
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缓和金融顺周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71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和最新的宏观审慎政策数据库,分析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减少信贷扩张有显著作用,而对房价快速攀升无缓和作用。另外,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根据收入水平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在发达国家和资本账户封闭的国家更有效,而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无明显效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晓明 夏洪涛 李建伟 程卫红 高磊 魏鹏飞 赵明晓 陆萍
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要在风险积累时坚定稳妥收紧,而且要在风险显性化时及时有效放松,已有研究多聚焦前者,针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后者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内涵、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梳理了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国际实践,并基于66国数据采用计量模型科学评估了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有益经验,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可通过稳定信贷市场、保障金融运行、引导正向预期、产生外部性等传导渠道实现政策目标,但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总体看,疫情期间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显著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压力和金融压力,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宽松效果相对突出;有效积累缓冲、保障缓冲释放、把握好政策尺度是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探索开展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但还存在政策潜力有待释放、政策工具箱仍需丰富完善、政策视野需要向非银金融部门延伸、政策应对非传统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实际,本文从健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施机制、疏通宏观审慎政策宽松传导渠道、把握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操作尺度、夯实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工具储备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章晟 景辛辛
定量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作用,有利于政府有效应对重大公共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首先,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得出新冠疫情对市场投资者信心冲击遵循负面舆情路径;其次,建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实证检验疫情对投资者信心冲击效应的大小与特征;最后,实证检验疫情冲击下,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稳定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对境外投资者信心的冲击更大;对境内投资者信心冲击效应具有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疫情对高风险偏好投资者信心的冲击更强。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能显著降低疫情对投资者信心的冲击,且市场稳定效应具有前高后低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
疫情恐慌 投资者信心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谭小芬 童临风 赵茜
金融危机后,各国广泛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机构受到各国多层次的审慎监管,由此产生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文章研究了在正常情况及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下,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流出国与资金流入国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基金资本流动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资金流出国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在美国货币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产生冲击时,资金流入国宏观审慎政策更有助于缓解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境辉 黄宁
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潜在系统性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围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遏制信贷过度增长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货币政策;(2)在遏制房价过度膨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宏观审慎政策;(3)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实施效果优于单一政策工具;(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效应大于大型银行,对非上市银行的实施效果好于上市银行;(5)一个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安排应重视中央银行的主导性作用。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应从加强与货币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有效性 金融监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中飞 刘思琦 李珂欣
本文利用1990年第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38个经济体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资本异常流动数据,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异常流动发生的概率,特别是在减少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发生方面。具体来说,宏观审慎政策每收紧一次,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发生的概率分别降低2%和3.4%。不同类别的宏观审慎工具对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发达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效果比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好。本文进一步探讨这一差异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发现汇率制度越灵活、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宏观审慎政策对减少资本异常流动,特别是减少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发生越有效;随着制度质量的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对减少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有效性提高,但对资本撤回的有效性降低。以上发现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和资本流动管理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亚历山德拉·瓦拉迪 詹姆斯·瓦德尔 张林
<正>英格兰银行金融政策委员会推出两项管控抵押贷款的政策工具,防止放贷机构降低审贷标准以及高负债家庭数量上升所引发的住房市场风险在英国,负责制定住房金融政策工具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是英格兰银行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FPC)。FPC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英国金融体系具备抵御各种风险的韧性,其中包括抵御来自英国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注:本文的“抵押贷款”均指住房抵押贷款)。英格兰银行应对这些风险的政策工具十分丰富,既有针对购房自住抵押贷款的工具,也有针对购房出租抵押贷款的工具。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许欣欣
基于1999~2012年的季度数据和SVAR模型,本文分析了新一轮国际油价上升时期国际油价变化对新加坡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油价冲击只是对新加坡的物价和经济增长产生了轻微的不利影响,对失业率则没有影响。国际油价冲击也不是新加坡各个宏观经济变量的格兰杰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新加坡的石油密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幅下降,使其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另外,新加坡成功的石油战略措施也缓解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造成的不利冲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安蕾 戴金平 徐伟
本文探讨了全球金融周期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提升国内金融体系应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有效性。通过构建两期开放经济模型,本文得到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联动性的结论,并利用1997—2020年53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基于逆倾向得分回归检验了提出的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减少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汇率波动并降低资产价格联动性,在制度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外汇储备更多的经济体,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更好。此外,使用包含强度信息的LTV工具的估算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边际影响逐渐下降。在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减轻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外部金融冲击 因果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浜源
货币电子化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建立同质经济个体,形成信息完全对称的网络金融市场微观理论模型发现,交易成本下降会使经济个体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更加频繁,从而有利于减小宏观冲击带来的消费波动。进一步,基于国际清算银行下属支付与结算体系委员会成员中20个国家和地区2006~2015年的数据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货币电子化程度下,货币供给冲击、实际贷款利率冲击、通货膨胀冲击、外需变化冲击、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和全球流动性冲击导致居民消费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各种宏观冲击带来的消费变化中,货币电子化程度的门槛效应显著存在,货币电子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这些宏观冲击导致的消费波动。
关键词:
货币电子化 宏观冲击 消费波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蒋润祥 魏长江
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大体经历了概念提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三个阶段。本文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概念包含三个要素、两个维度,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就是要回答由什么样的管理部门按照什么样的管理原则、运用哪些工具管理哪些对象、达到怎样的目标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理论和国际实践,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设计的方向。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框架 要素 方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耿楠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单纯运用微观审慎管理工具已远远不足以防范由系统性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各国的监管机构也都开始探索如何在国际层面和国家层面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其中,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是构建这一框架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将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含义和种类入手,论述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发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实践进展 应用难点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健华 贾彦东
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政策成为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的核心。尽管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还远未达成共识,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均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有待深入总结。依照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逻辑脉络,本文一方面将对宏观审慎政策在其目标、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将对国内外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同时,结合构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目标,本文将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解及未来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有待深入探索的主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黎娜 千慧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近期,人民银行在全球首次提出要探索将规模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动落实这一创新举措面临较多未知挑战,建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构建系统重要性互联网金融业务评估体系;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MPA子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四是开发能够有效调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宏观审慎工具箱;五是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协调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