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14)
- 2023(17235)
- 2022(14422)
- 2021(13576)
- 2020(11082)
- 2019(25787)
- 2018(25192)
- 2017(47720)
- 2016(26079)
- 2015(29483)
- 2014(29292)
- 2013(29129)
- 2012(27893)
- 2011(25473)
- 2010(25902)
- 2009(23953)
- 2008(24218)
- 2007(21800)
- 2006(19316)
- 2005(18093)
- 学科
- 济(114468)
- 经济(114341)
- 管理(70770)
- 业(68957)
- 企(53993)
- 企业(53993)
- 方法(45341)
- 数学(39203)
- 数学方法(38775)
- 中国(36560)
- 农(32803)
- 财(28235)
- 地方(26501)
- 业经(24662)
- 学(24005)
- 贸(23763)
- 贸易(23745)
- 制(23128)
- 易(23073)
- 农业(21942)
- 银(20704)
- 银行(20673)
- 行(19988)
- 融(19986)
- 金融(19984)
- 理论(18083)
- 和(16836)
- 环境(16659)
- 策(16509)
- 务(16161)
- 机构
- 大学(378379)
- 学院(377453)
- 济(163887)
- 经济(160492)
- 研究(139187)
- 管理(138126)
- 理学(116990)
- 理学院(115524)
- 管理学(113672)
- 管理学院(112926)
- 中国(107655)
- 京(82068)
- 科学(81907)
- 财(77317)
- 所(71664)
- 研究所(64553)
- 农(64415)
- 中心(62717)
- 财经(59974)
- 江(58806)
- 经(54594)
- 北京(53047)
- 业大(52501)
- 范(52433)
- 师范(51927)
- 经济学(51661)
- 农业(50297)
- 院(49594)
- 州(47025)
- 经济学院(46425)
- 基金
- 项目(240222)
- 科学(189050)
- 研究(178848)
- 基金(173749)
- 家(151377)
- 国家(150057)
- 科学基金(127272)
- 社会(114027)
- 社会科(108005)
- 社会科学(107979)
- 省(92099)
- 基金项目(89686)
- 教育(83265)
- 自然(79566)
- 划(78610)
- 自然科(77723)
- 自然科学(77698)
- 自然科学基金(76372)
- 资助(72617)
- 编号(72317)
- 成果(61104)
- 发(55750)
- 重点(54917)
- 部(54812)
- 课题(51666)
- 创(49571)
- 国家社会(47626)
- 教育部(47103)
- 性(46898)
- 创新(46385)
- 期刊
- 济(188839)
- 经济(188839)
- 研究(121991)
- 中国(83799)
- 农(60107)
- 财(59304)
- 学报(58063)
- 科学(54086)
- 管理(52590)
- 教育(48563)
- 大学(44190)
- 融(41649)
- 金融(41649)
- 学学(41103)
- 农业(40735)
- 技术(33122)
- 经济研究(31358)
- 财经(30720)
- 业经(29300)
- 经(26659)
- 问题(24935)
- 贸(22681)
- 业(22629)
- 国际(20342)
- 世界(19737)
- 技术经济(18667)
- 图书(18436)
- 版(17543)
- 统计(17194)
- 理论(16867)
共检索到595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朝洋
基于金融监管的边界假设及20002015年中国市场数据,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跨部门替代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总指标与净部门信贷流动负相关,私人部门信贷呈现从银行部门流向非银行部门。其中,数量型宏观审慎政策对净部门信贷流动具有负向影响,而价格型宏观审慎政策对净部门信贷流动无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均对净部门信贷流动有负向影响,意味着政策利率上行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也会促使私人部门信贷从银行部门流向非银行部门。因此,建议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维安 周恩源
金融资产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货币与产出、物价的相关性下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逐步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宏观流动性理论,将货币与金融资产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为其管理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认为,由于融资过程中形成的资金流量与产出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宏观流动性的内涵在于信用扩张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界定了宏观流动性。之后,本文通过对比宏观流动性分析和货币分析框架指出,货币分析是特殊的宏观流动性分析。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宏观流动性分析更具优势。
关键词:
宏观流动性 信用扩张 流量分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境辉 黄宁
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潜在系统性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围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遏制信贷过度增长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货币政策;(2)在遏制房价过度膨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优于宏观审慎政策;(3)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实施效果优于单一政策工具;(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效应大于大型银行,对非上市银行的实施效果好于上市银行;(5)一个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安排应重视中央银行的主导性作用。未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应从加强与货币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有效性 金融监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中飞 刘思琦 李珂欣
本文利用1990年第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38个经济体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资本异常流动数据,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异常流动发生的概率,特别是在减少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发生方面。具体来说,宏观审慎政策每收紧一次,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发生的概率分别降低2%和3.4%。不同类别的宏观审慎工具对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发达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效果比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好。本文进一步探讨这一差异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发现汇率制度越灵活、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宏观审慎政策对减少资本异常流动,特别是减少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发生越有效;随着制度质量的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对减少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有效性提高,但对资本撤回的有效性降低。以上发现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和资本流动管理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黎娜 千慧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近期,人民银行在全球首次提出要探索将规模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动落实这一创新举措面临较多未知挑战,建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构建系统重要性互联网金融业务评估体系;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MPA子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四是开发能够有效调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宏观审慎工具箱;五是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协调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克·卡尼 李奕君
宏观审慎政策对长期趋势更有影响力,影响也更为持久,其效果只能通过金融稳定的中间指标和驱动因素进行衡量物理学家能用简洁的公式描述物理规律,经济学家却很难用精准的公式概述经济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人类的创造性、脆弱性、多样性和悲观性都会影响经济金融周期,从而决定了经济具有不确定性。宏观审慎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职责的核心,其重要目标就是保护经济免受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蒋润祥 魏长江
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大体经历了概念提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三个阶段。本文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概念包含三个要素、两个维度,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就是要回答由什么样的管理部门按照什么样的管理原则、运用哪些工具管理哪些对象、达到怎样的目标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理论和国际实践,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设计的方向。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框架 要素 方向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健华 贾彦东
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政策成为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的核心。尽管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还远未达成共识,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均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有待深入总结。依照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逻辑脉络,本文一方面将对宏观审慎政策在其目标、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将对国内外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同时,结合构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目标,本文将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解及未来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有待深入探索的主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亚梅 周晔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证实了“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这一间接传导渠道;“双支柱”调控的协同影响最终表现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减少,充分发挥出宏观政策对银行微观个体的金融稳定效应;当考虑经济周期时,相比于经济下行期,上行期宏观审慎政策收紧对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符合逆周期调控的政策方向。研究结论为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对相关监管机构把握“双支柱”调控的监管力度有较强启示意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峻慈 尹久
本文基于总体流动性分析方法,重新审视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认为其与总体流动性理论关注的两个环节(即流动性自身变化规律,以及流动性总量、结构、趋势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相关,但存在片面性。宏观审慎监管应拓展其维度内涵,变金融分析为"货币-金融-经济"整体链条分析,以建立与总体流动性分析适应的调控新框架。
关键词:
总体流动性 宏观审慎监管 调控框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郭红玉 耿广杰
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衡量的是市场主体对美联储政策利率路径或政策行动的不确定性感知,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跨境资本流入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使用72个经济体1995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三季度跨境资本流入数据,研究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降低跨境资本总流入、证券投资资本流入和其他投资资本流入;第二,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分别通过加剧全球金融周期和提高风险溢价降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入;第三,总体和部分子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跨部门国际溢出效应依赖于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不同强度,整体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特征,并且该非对称性特征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对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有效识别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资本流动和宏观调控效果的负向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耿楠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单纯运用微观审慎管理工具已远远不足以防范由系统性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各国的监管机构也都开始探索如何在国际层面和国家层面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其中,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是构建这一框架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将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含义和种类入手,论述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发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实践进展 应用难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王昊
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缓和金融顺周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71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和最新的宏观审慎政策数据库,分析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减少信贷扩张有显著作用,而对房价快速攀升无缓和作用。另外,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根据收入水平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在发达国家和资本账户封闭的国家更有效,而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无明显效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春涛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宏观审慎的监管原则着眼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目的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的调控工具仍处于调研和摸索阶段。到目前为止,资本缓冲,尤其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已经定位为宏观审慎的新工具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监管的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夏洪涛 程卫红 高磊 赵明晓
深入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进展,并结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基于66个国家的数据样本系统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缓解疫情冲击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日趋成熟,政策立场逐渐收紧,政策空间不断扩大;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前所未有地放松,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金融压力;疫情前充足的宏观审慎政策空间是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放松的重要前提,但宏观审慎政策空间宽窄对疫情防控期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操作没有显著影响。应密切关注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积累宏观审慎政策缓冲,增强应对未来冲击能力,同时应充分挖掘宏观审慎政策空间,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创造良好金融条件。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实践进展 新冠疫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