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97)
- 2023(12151)
- 2022(10693)
- 2021(10150)
- 2020(8490)
- 2019(19679)
- 2018(19674)
- 2017(38387)
- 2016(20880)
- 2015(23467)
- 2014(23409)
- 2013(22839)
- 2012(21154)
- 2011(18763)
- 2010(18925)
- 2009(17217)
- 2008(16754)
- 2007(14522)
- 2006(12870)
- 2005(11314)
- 学科
- 济(78416)
- 经济(78326)
- 管理(62119)
- 业(57843)
- 企(48638)
- 企业(48638)
- 方法(35469)
- 数学(30669)
- 数学方法(30266)
- 农(21618)
- 财(21475)
- 中国(20905)
- 学(17762)
- 业经(17616)
- 地方(16891)
- 制(16605)
- 贸(15010)
- 贸易(15004)
- 易(14592)
- 银(14564)
- 银行(14529)
- 农业(14199)
- 行(13910)
- 理论(13689)
- 务(13455)
- 财务(13390)
- 财务管理(13358)
- 融(13332)
- 金融(13331)
- 策(13245)
- 机构
- 大学(287155)
- 学院(286740)
- 管理(117357)
- 济(112303)
- 经济(109650)
- 理学(101470)
- 理学院(100392)
- 管理学(98763)
- 管理学院(98242)
- 研究(94865)
- 中国(72251)
- 京(60960)
- 科学(58751)
- 财(53344)
- 所(46970)
- 农(43541)
- 中心(43497)
- 研究所(42692)
- 财经(42200)
- 业大(41928)
- 江(41921)
- 北京(38729)
- 经(38443)
- 范(38175)
- 师范(37856)
- 院(35077)
- 州(34048)
- 农业(33961)
- 经济学(32239)
- 财经大学(31450)
- 基金
- 项目(197662)
- 科学(155474)
- 研究(147088)
- 基金(142831)
- 家(123372)
- 国家(122315)
- 科学基金(105538)
- 社会(90925)
- 社会科(86052)
- 社会科学(86032)
- 省(77030)
- 基金项目(76045)
- 自然(69225)
- 自然科(67579)
- 自然科学(67563)
- 教育(67445)
- 自然科学基金(66332)
- 划(65037)
- 编号(61310)
- 资助(59117)
- 成果(50254)
- 部(43638)
- 重点(43629)
- 课题(42024)
- 发(41935)
- 创(40937)
- 项目编号(38217)
- 创新(38076)
- 教育部(37473)
- 科研(37438)
- 期刊
- 济(122740)
- 经济(122740)
- 研究(86855)
- 中国(53266)
- 学报(43176)
- 管理(42880)
- 科学(40067)
- 农(39304)
- 财(39134)
- 教育(33849)
- 大学(32900)
- 学学(30869)
- 融(28315)
- 金融(28315)
- 农业(27670)
- 技术(24419)
- 业经(20349)
- 财经(19754)
- 经济研究(19399)
- 经(16664)
- 图书(15785)
- 问题(15655)
- 理论(15235)
- 实践(14155)
- 践(14155)
- 科技(14102)
- 业(13745)
- 技术经济(13415)
- 现代(13314)
- 版(12406)
共检索到420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桂浪 潘文富
文章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监管框架。结果发现,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微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权属不明确、政务数据评估难度大、政务数据缺乏质量衡量标准,微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一维度微观审慎监管建议是明确政务数据权属、开发评估政务数据价值方法、建立政务数据质量标准等。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宏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的安全隐患较大、政务数据缺乏法律体系规范、政务数据缺乏系统的监管,宏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二维度宏观审慎监管建议是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建立政务数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务数据的系统监管体系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佳
本轮金融危机促使金融监管逐渐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在金融危机中表外业务监管存在微观审慎监管偏差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缺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改进监管目标、分析、工具以及政策安排等方面来完善表外业务的监管。同时,微观审慎监管者应将表外业务的微观信息传递给宏观审慎监管者,而宏观审慎监管者通过对表外业务系统性风险的评估来进行风险预警,并将风险信息传递给微观审慎监管者。对此,要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表外业务的监管框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泽云
宏观审慎监管是针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目的是保持金融稳定。它与微观审慎监管有较明显区别,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限制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胡真 彭建刚 黎灵芝
本文借鉴"公地悲剧模型"论证了银行业实施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协调监管的必要性,并运用面板VAR模型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宏观审慎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给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银行业集中度"和"广义信贷/GDP偏离度"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从负向反应逐步转为正向反应;给定微观审慎监管工具"流动性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呈现正向反应。这表明单一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效应并不完全协调,因此,应当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种类和操作方式。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佳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微观审慎 宏观审慎 监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王璟怡 杜婧
在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二十国集团金融伦敦峰会后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其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的4条建议,可见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维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跨行业维度,二是跨时间维度。相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方面,学者们从金融系统的相关性和亲周期性两方面提出建议。在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提出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思路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之路。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洋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可见国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研究宏观审慎的含义并对政策目标进行探讨,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以及如何安排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奥古斯托·德拉·托尔 阿兰·伊兹 宋晶 宋莹
2013年8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奥古斯托·德拉·托尔(Augusto de la Torre)和阿兰·伊兹(Alain Ize)共同发表《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文章从政策的角度出发,研究把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系统性联系起来的金融摩擦,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摩擦 市场失灵 外部性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德克·舍恩马克 彼得·维尔茨 朱子阳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2007-2009年间,主流看法认为央行仅仅需要监管微观金融个体使之控制风险就已经足够。但是,如果把金融作为一个行业来看,整体上的金融行业则表现地极为不同。举例来说,一旦面临流动性危机,微观企业就可能会出售资产,但是当金融行业中所有企业都这样选择时,却导致了整个行业资产价格的暴跌。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金融活动的高峰,由于风险可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永胜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兼具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功能的工具之一,贷款成数限制的有效性得到广泛认可。根据对13个经济体的实证分析,实施LTV限制政策能降低银行体系对房地产价格变动和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度,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单体银行的信用风险。尽管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不明显,但贷款成数限制政策仍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其他监管工具配合使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泽云
在现有的讨论中,对于宏观审慎监管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涉及不多。但政府财政政策的稳健同样是金融稳健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如果政府财政赤字过高,大量持有国债或其他政府债权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胜民 何玉洁
笔者基于2008—2016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方法,探究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银行风险行为的关系,并讨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安排。通过实证得出:(1)宏观金融风险会向银行传染,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会导致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主动风险承担上升,但会使经营风险下降;(2)银行经营风险和主动风险承担是宏观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经营风险上升会导致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但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影响不稳定;(3)系统性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非系统性银行的要高,而非系统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系统性银行的要高。然后笔者又从政策目标安排、风险调控重点和系统重要性对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进行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