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14)
2023(8531)
2022(7051)
2021(6392)
2020(5324)
2019(12134)
2018(11723)
2017(23411)
2016(12418)
2015(13839)
2014(14117)
2013(13889)
2012(13271)
2011(12389)
2010(12855)
2009(12395)
2008(12341)
2007(11341)
2006(10614)
2005(10071)
作者
(35874)
(29667)
(29614)
(28532)
(19353)
(14104)
(13598)
(11676)
(11452)
(10966)
(10443)
(9815)
(9689)
(9679)
(9657)
(9327)
(8971)
(8597)
(8547)
(8110)
(7602)
(7443)
(7090)
(6999)
(6942)
(6875)
(6539)
(6332)
(5986)
(5749)
学科
(71916)
经济(71868)
管理(34613)
(33265)
(25122)
企业(25122)
方法(23143)
(21398)
银行(21253)
数学(20853)
数学方法(20673)
(19922)
(19076)
中国(18926)
地方(18261)
(15294)
金融(15294)
(14020)
(13972)
地方经济(12682)
业经(12308)
(11603)
制度(11600)
(11400)
(10993)
(10976)
保险(10885)
业务(10721)
(10049)
贸易(10038)
机构
学院(182897)
大学(181939)
(91831)
经济(89976)
管理(68910)
研究(65604)
中国(61365)
理学(56573)
理学院(56020)
管理学(55293)
管理学院(54939)
(45704)
(37628)
财经(34754)
科学(33981)
(32497)
(31446)
中心(30989)
经济学(30373)
(29703)
研究所(28678)
(27568)
经济学院(26967)
银行(26438)
财经大学(25695)
(25350)
(24608)
北京(24564)
(23733)
(22983)
基金
项目(106214)
科学(84463)
研究(80473)
基金(78491)
(65989)
国家(65410)
科学基金(56757)
社会(54214)
社会科(51378)
社会科学(51365)
(39738)
基金项目(39409)
教育(35852)
资助(34323)
自然(34050)
自然科(33243)
自然科学(33235)
(33077)
自然科学基金(32659)
编号(31731)
成果(26991)
(24348)
(23792)
重点(23609)
课题(22684)
国家社会(22562)
(21765)
教育部(21591)
人文(21186)
(21000)
期刊
(112391)
经济(112391)
研究(70164)
(40969)
金融(40969)
中国(37456)
(34155)
管理(27432)
(23544)
科学(21389)
学报(20624)
财经(18899)
经济研究(18833)
大学(16722)
(16210)
学学(16059)
技术(15303)
业经(14716)
教育(14093)
农业(13964)
问题(13726)
国际(11858)
(11677)
技术经济(10857)
理论(10264)
统计(10179)
世界(9752)
现代(9019)
(8938)
实践(8910)
共检索到311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宋科  李振  赵宣凯  
本文基于中国227家商业银行2005-2016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增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而且这种显著的负向关系并不随着银行风险代理变量、经营辐射范围以及是否有外资入股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非对称性影响,即相比在经济上行时期,在经济下行时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更强且更为显著。就可能的影响机制而言,本文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提高银行盈利能力,从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沛龙  王晓婷  
针对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研究了逆周期政策工具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信贷扩张期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会使银行的当期风险承担水平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使风险承担降低。而滞后六个月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可以显著降低当期的风险承担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一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辉   葛扬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整体能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银行流动性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效应因经济周期存在非对称性,经济下行期的协同效应要强于经济上行期;政策协同效应存在银行异质性,对于全国性银行“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不显著,而对于地方性银行则显著影响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有限责任制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双支柱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放松刺激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导致银行部门总体风险水平的上升;相反,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监管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抑制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并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能够部分抵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放松恶化了宏观审慎监管所面临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我国69家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并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的关于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效应。其次,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值有所上升;而较为严格的宏观审慎监管则降低了门槛值。并且,宏观审慎监管不仅直接降低了银行风险,而且有效抑制了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度风险承担。最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存在差异,相比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田勇  贺雅兰  
基于动态非平衡面板系统GMM模型,对我国已上市的26家商业银行2004—201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者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个体特征,如资产收益水平、流动性比率、投入产出效率等,尤其是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资本充足率不同的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应健全资本充足评估及风险预警机制,适时调整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建立更加严格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以有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增进货币政策效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金鹏辉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有关研究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影响其信贷和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了金融稳定,这一崭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即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本文以银行风险承担为主线,通过梳理归纳和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货币政策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密切相关。因此,采取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措施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弥补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不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意  赵胜民  谢晓闻  
本文通过利用我国72家商业银行2003~2010年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的货币政策影响了银行的风险承担,且资本充足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资本充足率高时,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降低,风险转移效应逐渐增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的负向关系逐渐减弱,甚至会转为正向关系。(2)资本充足率主要影响风险转移效应,且影响呈非线性关系,其对负相关效应几乎无影响。(3)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不仅依赖于经济运行状况,也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文的实证结果对于不同的银行风险承担变量、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分位数、静态面板与动态面...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春海  赵偞贝  
本文利用2007—2019年我国276家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广义矩估计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基于银行杠杆率和货币政策视角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立场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衡量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且受到银行杠杆率的影响;银行异质性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影响,“双支柱”调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适度的宏观审慎政策会缓解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的冲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3)经济周期会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有所不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上行期的政策效果相对较弱,而在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相对较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恰好相反。(4)在顺周期性机制下,银行行为存在过度承担风险以获取高收益的倾向,通过提升监管压力可以有效抑制这一倾向,从而促使银行降低风险,提高稳定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福  李成  
基于动态非平衡面板系统GMM模型分析中国62家商业银行2000—2012年间的财务数据发现,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这种负向关系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反映更加敏感。进一步的,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正向截距效应和负向斜率效应;自有资本比率较高和规模较大的银行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反映较为审慎;热衷于表外业务的银行在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会更加激进。因此,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需要将金融稳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实现货币当局与监管当局的统一协调。同时,对异质性银行实施动态化和差别化的审慎监管,有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丁鑫  倪晴  周晔  
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节和资本监管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114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经济周期波动、资本缓冲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资本缓冲能够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风险缓释作用随资本充足率提高而降低;核心资本缓冲的作用效果更显著,风险缓释作用随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而增强。第二,商业银行资本缓冲整体呈现逆周期性,小型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调控效果比大中型银行更显著,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后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逆周期特征逐渐增强。第三,金融强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资本缓冲的风险缓释效果。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对于维护银行系统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逆周期监管方式应与经济形势相结合,监管当局在实践中应采取动态监管措施,实施差别化的资本监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江山   佟孟华   高净鹤  
构建并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框架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是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金融监管探索与实践。文章借助2017年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绿色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利用2012~2020年163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MPA绿色扩容”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2017年纳入绿色信贷指标后,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该扩容政策能够发挥出明显的风险稳定效应。机制分析表明,“MPA绿色扩容”政策主要通过降低央行的资本监管压力、增加银行的资本缓冲以及提高社会声誉评价这3个机制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发现,该扩容政策的风险稳定效应在全国性经营、系统重要性、低杠杆率的稳健型商业银行中影响更强。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绿色信贷领域的相关文献,而且为监管部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和推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郭晔  马玥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纳入普惠金融指标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看,普惠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间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会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2018年纳入普惠金融指标,可以通过成本渠道降低城商行因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商行亦可以通过主动布局金融科技降低其因发展普惠金融而提高的风险承担水平。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伶俐  
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研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系统重要性评分越高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监管下,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能够更好地降低风险承担,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继续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设,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审慎监管;进一步扩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监管范围,把更多金融机构纳入评估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降低银行间风险外溢效果;加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与货币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