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83)
2023(17310)
2022(14946)
2021(14121)
2020(11875)
2019(27109)
2018(26806)
2017(52609)
2016(28332)
2015(31584)
2014(31628)
2013(30725)
2012(28174)
2011(25297)
2010(25232)
2009(23183)
2008(22524)
2007(19425)
2006(16771)
2005(14743)
作者
(79495)
(66060)
(65368)
(62568)
(42276)
(31692)
(30051)
(25838)
(25076)
(23615)
(22503)
(22235)
(20790)
(20612)
(20578)
(20520)
(19780)
(19640)
(18930)
(18871)
(16195)
(16179)
(16033)
(15142)
(14787)
(14715)
(14600)
(14477)
(13232)
(12951)
学科
(107336)
经济(107216)
管理(82672)
(79816)
(65254)
企业(65254)
方法(52263)
数学(45666)
数学方法(45027)
(30248)
中国(29430)
(29110)
业经(23724)
(23395)
(21090)
(20707)
贸易(20698)
地方(20337)
(20159)
(19733)
财务(19654)
财务管理(19615)
理论(19432)
农业(19201)
(19020)
银行(18980)
企业财务(18610)
(17992)
(17434)
金融(17432)
机构
大学(393121)
学院(392310)
管理(157330)
(155458)
经济(152004)
理学(136242)
理学院(134782)
管理学(132260)
管理学院(131538)
研究(127800)
中国(99026)
(82376)
科学(78783)
(74503)
(62654)
(60959)
财经(59751)
中心(59647)
业大(57979)
研究所(57170)
(56446)
(54533)
北京(51695)
(50888)
师范(50402)
农业(47786)
(47030)
经济学(46917)
(46063)
财经大学(44846)
基金
项目(272036)
科学(214483)
研究(198757)
基金(198378)
(172388)
国家(170958)
科学基金(147768)
社会(124703)
社会科(118122)
社会科学(118096)
(105307)
基金项目(104817)
自然(97350)
自然科(95098)
自然科学(95075)
自然科学基金(93349)
教育(92257)
(89173)
资助(82604)
编号(81264)
成果(65435)
重点(60651)
(60415)
(56863)
(56338)
课题(55583)
创新(52539)
科研(52403)
教育部(52103)
大学(51257)
期刊
(163311)
经济(163311)
研究(116276)
中国(70390)
学报(61086)
(56720)
管理(56633)
科学(55911)
(54233)
大学(47070)
学学(44419)
教育(42703)
(40522)
金融(40522)
农业(37502)
技术(34530)
财经(28640)
业经(27005)
经济研究(26871)
(24481)
问题(20954)
图书(19074)
理论(19048)
(18718)
技术经济(18249)
(18220)
科技(18200)
实践(17470)
(17470)
现代(17177)
共检索到565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有限责任制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双支柱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放松刺激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导致银行部门总体风险水平的上升;相反,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监管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抑制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并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能够部分抵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放松恶化了宏观审慎监管所面临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我国69家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并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的关于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效应。其次,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值有所上升;而较为严格的宏观审慎监管则降低了门槛值。并且,宏观审慎监管不仅直接降低了银行风险,而且有效抑制了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度风险承担。最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存在差异,相比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严佳佳  许莉莉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构建更加开放、团结、普惠性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的客观要求。本文创新性地突破独立分析边界,综合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两类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渠道。通过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及对比亚洲金融风暴、广场协议、后次贷危机时期国际协调的历史案例,本文论证只有对称性国际协调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基于此,本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参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协调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俊杰  易宪容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信贷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在经济下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要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吴恒宇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许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郑联盛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两个政策支柱相对分离的杰克逊霍尔共识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盛行、反思和回归三个阶段。杰克逊霍尔共识的回归本质是金融稳定机制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安排,涉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及微观监管等三个政策支柱。货币政策不是金融稳定的主导性政策,应该通过拓展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缓释单一政策的多重目标均衡,同时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补性。基于央行职能的拓展可构建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治理框架。在双支柱框架中,央行需要重点发挥两个政策的"链接"功能,实现央行职能与货币政策职能、法定职能与市场职能、合作博弈与均衡博弈等的有效融合。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卞志村  张运  毛泽盛  
针对如何构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调控框架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对财政政策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从金融稳定视角出发,在同一DSGE模型框架下细致刻画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脉冲响应图和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各宏观政策工具的效果以及政策当局之间的协同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宏观金融安全体系构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构建三支柱调控框架的必要性。研究表明: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显著,但也会通过土地财政与政府债务两个渠道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仅依靠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金融风险还不够审慎,应构建包含房产税政策、财政整顿政策的宏观调控框架,以强化财政政策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第三,盯住房价与社会总杠杆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将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防控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更为合理的选择;第四,与双支柱调控框架相比,纳入财政政策的三支柱调控框架在维护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方面的表现均更为出色,因此应当加强财政、货币、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汪川  
面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我国货币政策实施面临的制约因素逐渐增多,政策有效性备受挑战。本文通过带有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单纯的货币政策导致较高产出和通胀波动性,从而导致较大的福利损失,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可以降低福利损失水平。不仅如此,相比前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后顾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较好稳定性,无论是产出缺口还是通货膨胀变量的波动性都较小。因此,以福利损失度量,后顾型的宏观审慎政策明显优于前瞻型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胡晓  
本文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西方主流货币政策框架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两个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持价格稳定已不足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金融失衡,"强化的灵活通胀目标制"是重新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统一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彭兴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中国进入了经济新时代,其最基本特征就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迈向了高质量的增长。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以7月份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契机,中国金融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金融回归本源、要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从2016年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立伟  
本文建立了一个带有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将资本要求、准备金要求和贷款价值比(LTV)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基于福利损失函数和最优简单政策,定量研究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作用。本文发现,使用恰当的宏观审慎工具能够减轻货币政策的负担,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福利,但部分工具可能会提高利率变化的波动。从政策工具是否合作看,通常情况下,合作对整体有利。当货币政策关注金融稳定时,政策工具合作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金成晓  姜旭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有金融加速器及逆周期信贷调节型宏观审慎工具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通过等价补偿变动法计算了不同政策规则各自的最优参数组合,进一步选出最优的政策规则,并对我国双支柱政策间的协调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仅使用包含金融因素的货币政策即可达到价格与金融的双重稳定目标,但当经济中存在较高金融风险时,需要同时辅以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以保证金融稳定。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敏锋  林宏山  
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日益成为央行宏观金融调控的主要方式。本文建立包含金融加速器的多部门DSGE模型,利用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考察双支柱最优的协调配合模式。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逆周期的双支柱政策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2)双支柱政策均应采用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关注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贷款价值比关注贷款是更优的组合方式;(3)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如果采取政策叠加的方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反而不理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丽娟   沈沛龙  
将异质性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构建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宏观审慎政策冲击及银行自身行为冲击下不同银行对金融经济变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福利分析探索针对不同银行最优的双支柱政策组合搭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产出、通胀和系统性风险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与传导效果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利率环境下,高杠杆银行会对低杠杆银行形成挤出,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结合脉冲响应和福利分析,得出启示:对传统银行影子业务的治理采用以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不佳,应针对影子业务计提专门的资本和拨备;应重点关注高杠杆率银行;对其他股份制银行应采取适度偏紧的调控政策,约束其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