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17)
2023(3606)
2022(2986)
2021(2782)
2020(2360)
2019(5427)
2018(5298)
2017(10393)
2016(5689)
2015(6421)
2014(6268)
2013(5891)
2012(5709)
2011(4918)
2010(5085)
2009(4804)
2008(4693)
2007(3917)
2006(3433)
2005(3291)
作者
(14429)
(11958)
(11623)
(11426)
(7814)
(5738)
(5559)
(4630)
(4573)
(4231)
(4127)
(3942)
(3826)
(3746)
(3673)
(3668)
(3496)
(3493)
(3461)
(3414)
(2977)
(2967)
(2801)
(2767)
(2691)
(2663)
(2648)
(2608)
(2366)
(2352)
学科
(22135)
经济(22101)
管理(14061)
(13514)
(11175)
企业(11175)
方法(8200)
数学(6831)
数学方法(6764)
(6445)
金融(6445)
(6079)
贸易(6077)
(5962)
中国(5956)
(5759)
地方(4919)
(4894)
银行(4887)
(4786)
(4632)
(4487)
业经(4239)
(4221)
世界(4098)
国际(3901)
理论(3688)
农业(3238)
环境(3220)
(3180)
机构
大学(75404)
学院(73755)
(33449)
经济(32833)
研究(28035)
管理(26438)
中国(22512)
理学(22443)
理学院(22185)
管理学(21913)
管理学院(21761)
(16221)
(15755)
科学(14877)
(13819)
财经(12629)
中心(12610)
研究所(12389)
(11691)
经济学(10957)
(10569)
师范(10469)
(10441)
(10270)
北京(10210)
(10179)
经济学院(9899)
财经大学(9658)
业大(8782)
师范大学(8765)
基金
项目(48246)
科学(38458)
研究(37217)
基金(35773)
(30820)
国家(30593)
科学基金(26088)
社会(24429)
社会科(23193)
社会科学(23188)
基金项目(18432)
(17610)
教育(17341)
自然(15598)
(15567)
自然科(15271)
自然科学(15263)
自然科学基金(15004)
资助(14897)
编号(14591)
成果(13108)
(11496)
重点(11179)
(10948)
课题(10624)
国家社会(10460)
(10330)
教育部(10181)
(9928)
人文(9774)
期刊
(35709)
经济(35709)
研究(25377)
中国(15642)
(11539)
(10265)
金融(10265)
管理(10198)
学报(10173)
教育(10159)
(9678)
科学(9095)
大学(8290)
国际(8177)
学学(7654)
农业(6981)
(6758)
经济研究(6510)
财经(6184)
世界(6181)
(5357)
技术(5138)
问题(4976)
(4669)
业经(4290)
(3593)
论坛(3593)
会计(3535)
理论(3380)
图书(3357)
共检索到118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熊婉婷  
宏观审慎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微观审慎以保护消费者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二者目标相辅相成,政策效果也相互依赖。然而,由于监管部门不同但监管对象和政策工具高度重叠,二者可能出现政策冲突,尤其在经济下行、银行高度集中且业务同质化以及不同监管机构权责不分的情形之下。英美经验表明,无论是独立委员会机制还是央行统筹协调机制,有效的监管协调都离不开明确的权责划分、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流畅透明的信息共享。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中国可从三方面着手改革。一是打造"一体多翼"的组织治理架构,增强行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根据需要设立专家工作组。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鼓励不同监管机构领导人交叉任职,提高微观审慎机构在系统性风险分析中的参与度,以及借助"服从-解释"机制提高跨部门决策的透明度。三是为潜在政策冲突做好预案,包括预先设定政策目标优先级、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拓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以及鼓励金融机构积累逆周期安全缓冲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贺聪  
本文在梳理总结国际宏观审慎管理组织框架的构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组织框架的思路,探讨了参与部门的组织架构和权责分工,着重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和措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王璟怡  杜婧  
在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二十国集团金融伦敦峰会后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其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的4条建议,可见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维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跨行业维度,二是跨时间维度。相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方面,学者们从金融系统的相关性和亲周期性两方面提出建议。在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提出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思路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之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小川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监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段炼  吕鹏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普遍意识到,基于“宏观”“逆周期”以及“防传染”视角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以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为主线推动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强化了宏观审慎管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个体金融机构稳健不代表金融系统整体稳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新彬  
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问题和暴露的监管漏洞,近年来出现了金融再监管化和改善全球金融治理两种趋势,其中以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成为改革的核心内容。宏观审慎政策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的多维度特征,其政策实施、工具运用和处置机制等均建立在有效的协调之上。协调机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桂浪   潘文富  
文章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监管框架。结果发现,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微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权属不明确、政务数据评估难度大、政务数据缺乏质量衡量标准,微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一维度微观审慎监管建议是明确政务数据权属、开发评估政务数据价值方法、建立政务数据质量标准等。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宏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的安全隐患较大、政务数据缺乏法律体系规范、政务数据缺乏系统的监管,宏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二维度宏观审慎监管建议是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建立政务数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务数据的系统监管体系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泽云  
宏观审慎监管是针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目的是保持金融稳定。它与微观审慎监管有较明显区别,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限制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莉  刘晓宇  
随着中国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广泛实施,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结合BIS和IBRN的相关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影响跨境信贷的流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不仅对跨境信贷,而且对中国国内银行信贷和房价波动都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并造成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金融周期的国际趋同;特别是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的紧缩政策,不仅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还会显著削弱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国有必要参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锋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形成的广泛共识。我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从监管目标、主体、客体机制等角度总结了近期国际上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