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93)
2023(13532)
2022(11878)
2021(11263)
2020(9440)
2019(22096)
2018(21774)
2017(42750)
2016(22730)
2015(25631)
2014(25389)
2013(24837)
2012(22643)
2011(19965)
2010(19617)
2009(17517)
2008(16866)
2007(14284)
2006(12332)
2005(10430)
作者
(62470)
(51591)
(51175)
(48899)
(33019)
(24757)
(23494)
(20405)
(19763)
(18160)
(17879)
(17253)
(16209)
(16078)
(16069)
(15598)
(15429)
(15290)
(14745)
(14633)
(12506)
(12491)
(12441)
(11745)
(11535)
(11529)
(11327)
(11276)
(10309)
(10123)
学科
(86324)
经济(86231)
管理(65726)
(60793)
(51573)
企业(51573)
方法(44413)
数学(39226)
数学方法(38710)
(22819)
(22673)
银行(22526)
(21893)
中国(21831)
(21284)
(21142)
业经(18921)
(17948)
(16649)
金融(16647)
地方(16197)
(15182)
财务(15113)
财务管理(15072)
(14784)
贸易(14774)
理论(14712)
(14363)
农业(14322)
企业财务(14299)
机构
大学(308380)
学院(305805)
管理(127749)
(120530)
经济(117861)
理学(111472)
理学院(110316)
管理学(108332)
管理学院(107780)
研究(95391)
中国(77333)
(64472)
科学(58722)
(55718)
(46195)
中心(45764)
财经(45707)
业大(45531)
(45367)
(42712)
(41878)
研究所(41645)
北京(40005)
(39173)
师范(38808)
经济学(36373)
农业(36347)
(35444)
(35333)
财经大学(34737)
基金
项目(219687)
科学(173611)
基金(161128)
研究(160411)
(139429)
国家(138297)
科学基金(120680)
社会(101105)
社会科(95870)
社会科学(95846)
基金项目(86457)
(84747)
自然(79770)
自然科(77955)
自然科学(77938)
自然科学基金(76519)
教育(74130)
(71432)
资助(66318)
编号(65705)
成果(51375)
(48705)
重点(48253)
(45721)
(45310)
课题(43643)
创新(42585)
科研(42438)
教育部(42326)
大学(41747)
期刊
(121015)
经济(121015)
研究(89136)
中国(52615)
学报(46784)
管理(45214)
科学(43275)
(42405)
(40375)
(37195)
金融(37195)
大学(36366)
学学(34292)
教育(31785)
农业(27151)
技术(27060)
财经(21948)
业经(19845)
经济研究(19567)
(18521)
理论(16614)
图书(16589)
问题(15586)
实践(15465)
(15465)
科技(14575)
技术经济(14325)
(13543)
(13499)
现代(13286)
共检索到434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晓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缺失,各国金融管理机构开始重视宏观审慎管理。鉴于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学术界几乎没有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提供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因此宏观压力测试研究和实施的必要性又一次得到凸显。而为了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对我国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殷俊  刘爽  
国外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压力测试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作用。为加强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稳健性,美国和欧盟相继开展了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工作,在压力测试范围、压力情景设置、测试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比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压力测试情况,我国应从加强应用研究、完善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数据库、提高压力测试效率和透明度、强化测试结果应用等方面改进压力测试工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意  
本文在传统网络模型中加入去杠杆—降价抛售机制,研究以下两类宏观经济冲击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从房地产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房地产贷款违约引起的传染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传染损失比重和去杠杆次数结果则表明,2007年我国银行面临的传染风险最高,之后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网络模型中去杠杆、降价抛售以及破产对传染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大型商业银行受平台贷款违约的影响小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此外,平台贷款违约概率存在阈值,在阈值之上银行损失和倒闭急剧攀升。基于银行倒闭压力测试,量化出本文的网络模型相对于传统网络模型的优越性。本文还发现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重要性与系统脆弱性指标的"错配"对于维持金融体系稳定非常关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意  
本文在传统网络模型中加入去杠杆—降价抛售机制,研究以下两类宏观经济冲击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从房地产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房地产贷款违约引起的传染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传染损失比重和去杠杆次数结果则表明,2007年我国银行面临的传染风险最高,之后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网络模型中去杠杆、降价抛售以及破产对传染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大型商业银行受平台贷款违约的影响小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此外,平台贷款违约概率存在阈值,在阈值之上银行损失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立华  
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将对中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瑞典、爱尔兰、芬兰、白俄罗斯等20个国家开展新一轮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压力测试,其中中国、圭亚那、印尼、牙买加、卢森堡、罗马尼亚等国家的FSaP压力测试将持续两年。早在1999年5月,IMF与World Bank联合推出FSaP压力测试,在16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质疑声从未间断,但截止到2015年,FSaP压力测试受到149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欢迎和高度重视。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曹麟  
三大信用风险模型在国际银行业宏观压力测试实践中被广泛使用,CreditRisk+要求数据较少且计算量较小但难以考虑贷款违约的行业相关性;CreditMetrics很好地考虑了违约行业相关性但要求数据较多且面对较大的贷款组合计算量过大;CreditPortfolioView建模过程中不需额外设计风险传导及情景模型,能直接用于宏观压力测试,但其损失分布计算量较前面2种模型都大。本文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压力情景生成及风险传导部分采用分行业的CPV模型,信用风险计量部分采用违约概率固定的CreditRisk+计算损失分布。该压力测试方法考虑了贷款违约的行业相关性,数据要求较少且计算量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娜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监管对象,要及时根据监管体制的变化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主动适应监管法规新要求。这对于监管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以及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在金融监管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面对监管领域的新变化,中国银行业需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出发继续转型之路。本文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特点以及对融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巴塞尔Ⅲ》的介绍,揭示出宏观审慎监管给我国银行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进而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对深化我国银行业转型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孟繁亮  
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四个步骤评估脆弱性开展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评估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是指对冲击有放大作用的金融特性,其来源于市场失灵导致的高杠杆、期限错配、互联性和复杂性等。冲击发生时,它可能导致正反馈循环、资产抛售和信贷供应大幅降低。评估脆弱性有助于监管者准确设定压力测试场景及其严重程度、研究风险放大渠道。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曹麟  彭建刚  
本文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逆周期资本测算方法,该方法不同于《巴塞尔协议Ⅲ》将信贷/GDP指标作为逆周期超额资本提取的参考基准,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了一种新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依据发放相同数量贷款所需的监管资本不出现波动这一逆周期调整原则设置宏观压力情景,监管资本等于8%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加上根据宏观压力测试结果计提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实证研究结果及其相关分析可与《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相互佐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文泓  
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我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回顾危机中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暴露的问题,结合我国的银行业实际,我们认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经验之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宗怡  冀勇鹏  
银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风险头寸;二是银行体系集体性的风险转移动机。为了达到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银行监督目标,应该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途径,一是监控银行体系的隐性风险头寸;二是建立问题银行的市场出售机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小杨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旋律。本文在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监管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资本质量要求提高,发展表外业务受限;动态拨备制度建立,挑战传统盈利模式;流动性要求提高,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据此提出应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综合化经营,推动业务转型;实施跨国经营,加快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还要特别关注监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引进的工具方法与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相统一,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勇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以2009年初美联储进行压力测试的美国18家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波动率和系统性风险予以度量。实证研究表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起,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低谷走向高峰,至今虽有所缓释,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金融监管目标框架应该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康。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康亮  
不同行业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程度不同,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压力测试获得前瞻性信息以优化信贷行业结构。本文以某银行2006年至2018年六个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半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SUR模型对银行的行业贷款风险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各具体行业不良贷款率对冲击的敏感性显著不同;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对冲击最为敏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受冲击影响最小。研究可为商业银行信贷行业结构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