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5)
- 2023(9367)
- 2022(7714)
- 2021(7108)
- 2020(5989)
- 2019(12809)
- 2018(12448)
- 2017(24001)
- 2016(12402)
- 2015(13690)
- 2014(12805)
- 2013(12220)
- 2012(10990)
- 2011(9738)
- 2010(9821)
- 2009(9629)
- 2008(8831)
- 2007(7548)
- 2006(6870)
- 2005(6461)
- 学科
- 济(44946)
- 经济(44898)
- 管理(37777)
- 业(36657)
- 企(32902)
- 企业(32902)
- 融(26682)
- 金融(26680)
- 银(23610)
- 银行(23605)
- 行(22901)
- 方法(19992)
- 中国(18484)
- 财(18367)
- 数学(17691)
- 数学方法(17522)
- 务(14654)
- 财务(14626)
- 财务管理(14612)
- 企业财务(14150)
- 制(13286)
- 业经(11834)
- 中国金融(11210)
- 农(11177)
- 贸(9348)
- 理论(9337)
- 贸易(9335)
- 易(9153)
- 地方(9089)
- 学(9033)
- 机构
- 学院(163146)
- 大学(161501)
- 济(66512)
- 经济(65056)
- 管理(61424)
- 理学(51904)
- 研究(51548)
- 理学院(51424)
- 管理学(50508)
- 管理学院(50231)
- 中国(49490)
- 财(36681)
- 京(32259)
- 财经(28882)
- 科学(28804)
- 中心(27649)
- 经(26237)
- 所(24785)
- 融(23800)
- 江(23394)
- 金融(23394)
- 研究所(22046)
- 银(21914)
- 财经大学(21866)
- 经济学(21652)
- 农(21442)
- 银行(21152)
- 州(20446)
- 北京(20195)
- 经济学院(19707)
- 基金
- 项目(106163)
- 科学(84389)
- 研究(79242)
- 基金(78740)
- 家(67639)
- 国家(67106)
- 科学基金(58777)
- 社会(50917)
- 社会科(48494)
- 社会科学(48487)
- 基金项目(41054)
- 省(40536)
- 自然(37490)
- 自然科(36731)
- 自然科学(36721)
- 自然科学基金(36101)
- 教育(36023)
- 划(33935)
- 编号(33452)
- 资助(32444)
- 成果(27657)
- 重点(24063)
- 部(22996)
- 创(22583)
- 项目编号(22316)
- 发(22118)
- 课题(21445)
- 国家社会(21385)
- 性(21289)
- 创新(21132)
共检索到253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邓俐伶 熊海芳
宏观经济信息的冲击不仅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联合波动,而且会通过隔夜信息影响市场的跳跃。基于高频数据下的非参数跳跃检验方法,考察沪深300指数和股指期货价格的共同跳跃和隔夜特征,研究发现:两个市场间存在显著的共同跳跃,不同方向的共同跳跃对波动的预测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跳跃的隔夜特征较为明显,且隔夜共跳能够显著增强次日波动。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共跳通常由影响整个市场的宏观信息冲击所致,且大多数共跳与隔夜信息的发布和积累相关。为避免市场过度震荡,实现金融稳定,政府机构和企业应控制在非交易时段公布宏观政策举措或经济信息的频率,并降低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辉
"8.16光大乌龙指事件""5.28股市断崖式下跌事件"和"5.6千股跌停事件"的接踵而至,沉重宣告了中国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跨市场交易宏观审慎监管法制的疏漏。根据风险回应型金融法基本原理,跨市场交易宏观审慎监管法制必须回应系统性风险管理和跨市场协同稳定的基本需求。为此,应当赋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宏观审慎监管决策权和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执行权,保留个股涨跌停板制度并建立跨市场交易熔断机制,建立跨市场交易共享监管和流动性管理法律制度以及重要机构投资者重点交易行为监管法律制度,制定《期货法》以统领宏观审慎监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普希宁
以2011年4月19日~2011年11月15日的数据为样本,先对样本数据做统计特征描述,然后采用ADF单位根检验、Enger—Granger两步法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以此建立VAR模型和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股市大幅下跌过程中,在价格引导上,股指现货对期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从冲击的反应关系来看,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冲击反应速度相对迟缓且力度不大,现货对期货市场的冲击反应速度较快且比较持久。这说明,在股市这轮下跌过程中,沪深300股指现货对期货的影响远大于股指期货对现货的影响。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魏平 梁晨
本文首先对国外测算冲击成本常用的一种方法基于中国市场的实际进行了改进,并将其运用到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中,对永久冲击成本和暂时冲击成本分别建模并运用高频交易数据加以测算模拟和实证分析,对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形式的冲击函数模拟了投资者冲击成本最小的交易策略。本文的结论可直接用于投资者交易冲击成本估算、以及程序化和算法交易研究中的冲击成本模型输入。从模拟结果来看,中国市场的冲击成本显著高于更加发达成熟的美国市场,侧面显示了中国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要弱于美国市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睿 贺晟 石杰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有潜在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股指期货能向现货市场传递信息,可提高信息质量,加快证券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速度,促进信息效率,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股指期货信息传递效应对现货市场的稳定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源于:第一,股指期货有限的价格发现功能;第二,股指期货有可能向现货市场传递有噪音信息;第三,市场解释信息方式影响稳定作用发挥的程度;第四,股指期货引起信息同质性,使市场丧失信念多样性,更易反应过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宗计川 李先玉
通过剔除国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投资者情绪及周内效应的影响,基于GARCH(1,1)和EGARCH(1,1)模型,对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对中国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性、信息效率以及现货市场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减小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改善了现货市场的非对称效应,投资者对利好信息和利空信息的反应更趋理性。这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已经初步发挥了现货市场稳定器的作用,股指期货的推出改善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信息的变化能以更快的速度反映在现货市场价格上,增强了现货市场的信息效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明生
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选择,在避险与投机上把握合适的尺度,从根本上让股指期货成为股市的稳定器股指期货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波动,尤其是股票市场价格频频暴跌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投资者迫切需要寻找规避股市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于是,股指期货1982年在美国堪萨斯交易所最早问世,并在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中仅次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阳 万迪昉
首先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匹配出与沪深300指数股相对应的非指数股,然后对这两组样本进行事件研究的横截面分析和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探讨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以来股票市场波动的变化。研究表明,融资融券能有效稳定指数股的波动;结构不完善、投机较多的股指期货市场使股票市场波动显著增大。随着机构投资者套期保值账户的获批,市场逐渐完善,两类股票的波动均显著降低,且两者之间的波动差异显著缩小。也就是说,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稳定作用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完善而逐渐显现。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蔡向辉
股指期货这一全球使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风险管理工具,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发挥出积极的市场稳定功能,延缓了股市的崩盘式下跌。但是,我国市场缺乏股指期货等避险工具,投资者操作极为被动,最终市场跌幅远超美国市场。本文将在分析金融海啸中股指期货市场稳定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股指期货 金融危机 市场稳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亚平 史依铭
供给冲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之一,如何应对冲击、化解压力是亟需解决的重要经济问题。构建TVP-SV-VAR和DSGE模型分析供给冲击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特征事实,运用拓展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来应对供给冲击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结果表明:供给冲击不仅会降低产出水平,加剧产出缺口的波动程度,还会提高通胀率,扩大通胀缺口;拓展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是供给冲击下提高产出水平、推动通胀趋于稳态的有效工具,通胀目标的调整是实现产出提高和通胀稳定组合目标最优选择的可行策略。由此表明,引入汇率和审慎两个因素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我国实际有更好的适配度,有利于完善我国“多目标、多工具”的货币政策规则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金明 肖苏艺
随着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已成常态,探究开放经济中汇率波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92个来自经济基本面和金融市场各个层面的变量,基于TVP-SFAVAR模型提取共同因子,测度经济和金融波动现状,并刻画汇率波动对经济和金融波动的时变影响特征。研究发现:汇率上升的正向冲击即人民币贬值在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基本面,而长期中起到抑制作用;正向冲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短期中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利用NARDL模型,深入分析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双向冲击对经济与金融波动的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汇率冲击对经济和金融稳定具有非对称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更大且在长期中显著。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伍阳 马冰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间的联动关系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关心的热点,新兴市场国家的股指期货市场受到跨市场信息冲击更为明显。我们采用1分钟高频数据,应用ARIMA(p,d,q)模型将我国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场收益率分离成预期信息和非预期信息,然后把这两个变量引入到二元GARCH(1,1)模型的条件均值方程中,分析预期信息和非预期信息对于两市场的冲击效应,进一步通过模型的条件方差方程来探讨市场信息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存在着显著的信息冲击不对称效应,尽管两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仅在短期内成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史美景 邱长溶
本文研究了股票指数合约的交易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以及股指期货是否有助于现货市场在信息传递速度与效率方面的提升。利用了GARCH模型,修正GARCH模型,TGARCH模型及极端值模型,通过对香港恒生H股指期货合约引入前后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期货合约未上市前,波动性干扰反应在时间上的持续性效果较持久。反之,在股价指数期货合约推出后,可以观察到波动性干扰因子的影响会更快速的反应到经济体系中,显示此时的波动过程更趋稳定。由此推论出期货交易的进行加速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亦即开放期货合约的交易,对于其标的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以及市场波动性,皆具有正面的贡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昌荣 邹青
本文采用二元VAR-EGARCH与信息传递速度模型对我国股指现货和期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与传递速度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已存在显著的双向价格关系和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且信息传递能力正逐步增强,但信息在期货市场传递到现货市场的速度要慢于信息从现货市场传递到期货市场。本文还发现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存在着显著的正反馈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勇 叶永刚
基于资金流量表中我国各宏观部门间的金融交易数据,本文首先采用最大熵方法,估计了宏观金融系统中基于会计的互联暴露矩阵,继而通过构造相应的金融网络,研究了负面冲击在金融网络中的传导机制以及对宏观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资产价值损失的负面冲击主要通过部门间直接的资金互联暴露方式降低金融系统中各部门资产价值;金融机构部门的负面冲击对宏观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绝对影响程度最大;住户部门冲击对宏观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相对影响程度最大;国外金融危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不确定性很难通过流量资金渠道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