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12)
- 2023(3132)
- 2022(2507)
- 2021(2598)
- 2020(1970)
- 2019(4771)
- 2018(4902)
- 2017(7131)
- 2016(5370)
- 2015(6172)
- 2014(6389)
- 2013(5437)
- 2012(5237)
- 2011(5024)
- 2010(5447)
- 2009(4575)
- 2008(4663)
- 2007(4308)
- 2006(4009)
- 2005(3694)
- 学科
- 教育(18560)
- 济(10221)
- 经济(10205)
- 中国(10025)
- 管理(7159)
- 理论(6893)
- 学(6844)
- 教学(5662)
- 业(5494)
- 方法(4215)
- 发(4034)
- 企(4020)
- 企业(4020)
- 发展(3668)
- 展(3545)
- 农(3512)
- 数学(3388)
- 研究(3385)
- 革(3305)
- 数学方法(3248)
- 思想(3220)
- 改革(3171)
- 高等(3104)
- 政治(3026)
- 思想政治(2844)
- 政治教育(2844)
- 治教(2844)
- 技术(2827)
- 德育(2819)
- 教育改革(2789)
- 机构
- 大学(74231)
- 学院(68034)
- 研究(30232)
- 教育(27487)
- 范(21884)
- 师范(21780)
- 科学(19019)
- 师范大学(18307)
- 京(18208)
- 管理(16739)
- 济(16598)
- 所(15948)
- 经济(15929)
- 研究所(14830)
- 中国(14751)
- 理学(14349)
- 理学院(13972)
- 管理学(13348)
- 管理学院(13195)
- 江(12546)
- 北京(12392)
- 技术(12005)
- 中心(11484)
- 职业(11207)
- 农(11062)
- 院(10669)
- 教育学(10512)
- 州(9426)
- 业大(9314)
- 农业(8744)
- 基金
- 项目(42193)
- 研究(36721)
- 科学(34433)
- 基金(27015)
- 教育(26179)
- 家(23720)
- 国家(23375)
- 社会(19676)
- 科学基金(18337)
- 社会科(18201)
- 社会科学(18196)
- 划(17924)
- 成果(17665)
- 省(17594)
- 编号(17397)
- 课题(16082)
- 年(13689)
- 基金项目(13381)
- 重点(11708)
- 规划(11533)
- 部(11236)
- 自然(11022)
- 资助(10778)
- 自然科(10761)
- 自然科学(10754)
- 自然科学基金(10560)
- 发(10286)
- 性(10219)
- 度(10052)
- 教育部(10043)
共检索到112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关键词:
完整的人 具身学习 理解教学 全人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
人文知识 特性 人文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关键词:
具体人 教育意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教育学是以个体成人为根本指向的学科,人文品性理当成为教育研究的基本品性。目前,教育研究的整体人文品性尚在生长之中。教育研究的人文诉求必须置于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人文诉求的框架之中,以提升教育学整体的人文品格。探询教育研究的人文品格,探询教育研究、乃至关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意蕴,探询标示着人文科学,或者人文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区别的根本之所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切实而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研究 人文科学 人文意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武秀霞
同情具有多面性。它不仅仅是情感或情绪的反应,也并不与认知、理智等相对立,甚至也不是将智性因子排除在外的盲目的情感冲动,而是由情感、认知、体验、理解、态度、行为等因子交融而成的具有多个向度和价值追求的多面体。同情拥有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主要向度。不同向度的同情往往也含涉了一定的情感、情绪、理智、行为、意志等成分,并拥有相对不同的价值基点和意义追求。正因为如此,同情性教育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以实践、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永刚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与共享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葆有显著的公共性品格。公共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公益、平等、共享是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意蕴。在当今时代培植、护卫与拓展教育的公共性,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即提升意识:大力倡导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责任:健全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以提升教育的平等性;统筹协调:统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以延拓教育的共享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共性的延伸与扩展。
关键词:
教育的公共性 公共品格 公共服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现象学精神是现象学的灵魂。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路标,即结构世界与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尤为关注发生的世界。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从方法论到范畴与主题等方面都导致了教育学世界的深刻变革。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不同的人性观对应着不同的教育。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生过程由其本质决定,它否定了人的丰富性、能动性和无限性。依据预成性人性观建构起来的教育强调按已有的规律和规则去塑造学生,结果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实,人的本质是生成的,即人在其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其本质。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可以从管理学、现代哲学、哲学人类学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生成性人性观让我们看到,学生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因而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教育过程应具有生成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金祥
20世纪30年代,何思源在大力发展山东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职业教育改革。他主张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启示在于: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紧密联系社会,加强实践,并且以人为本,做到因地制宜。
关键词:
何思源 职业教育 教育思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个体成长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绝非个体发展的终结。如果说个体成人或成熟的标志乃是个体的哲学自觉,也即意识到自我作为人的目的与责任,由此而走向自我生命的深度反思,那么个体哲学自觉发生的关键时段在青年期并延伸到成年阶段,个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一般在35-40岁。一个人青春年少,难免血气旺盛,不足以达成深度的反思,因而需要持续的实际生活历练。个体走向哲学自觉的标志性实践形式是成为父母并懂得如何恰切地教育子女,子女的成长成为见证个体完整成人的试金石。我们需要立足终身发展,重新审视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并适当调
关键词:
个体成人 哲学自觉 终身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秀治
大学建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以其潜在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塑造着大学的性格并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与行动。西方大学建筑文化是西方文明与大学发展史的有力见证者,在不断传承、扬弃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着西方大学的精神品质、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质。其所包含的教育意蕴包括吸纳社会资源、抵御世俗侵扰并彰显身份属性的涉外意蕴,以及传达办校理念、革新组织形态、引导人际模式并增进人文培育的涉内意蕴。
关键词:
大学 建筑文化 教育意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安全感是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也是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充分的安全感实现在人与人的爱的联系中。亲子之爱对个体早期安全感的满足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父母亲的爱与陪伴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基本素质。安全感作为当下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地促成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投入,友爱与正义的结合构成学校教育之个体安全感促进的基础素质。伴随个体发展,安全感的获得逐渐地变成一种主动的生命成长,个体对安全感的获得与满足逐步转向一种努力寻求自我突破、以期更高境界的生命实践。安全感的实现最终走向人的自我教化。
关键词:
安全感 亲子之爱 学校教育 自我成长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庆龙
本文从两种规训观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惩罚问题。肯定的规训观将规训当作正面的教育过程,否定的规训观将规训视为负面的教育现象。前者源于康德,认为规训是将"动物性"转化为"人性"的过程;后者源于福柯,认为规训是一种施加于肉体之上的微观权力技术。肯定的规训观视角下的惩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而否定的规训观则提醒惩罚权力可能会侵害学生的个人自由。结合这两种规训观以及福柯晚年的规训思想转向,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以明文形式规定惩罚权的内容和边界;在惩罚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教育性原则;建立具体透明的惩罚监督机制。
关键词:
肯定的规训观 否定的规训观 教育惩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啸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学乃是“成人之学”。但价值“关系说”由于从“物”的层面来把握价值 ,因而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考察教育的视角。为此 ,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是价值的存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赋予教育学一种新的内涵 :它内在地要求把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这对于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 ,确立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价值 教育学 人性化 个性化 创造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蒙成
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复杂世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区别于简单世界的客观存在,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非线形、整体性、开放性、奇异性等特征。产生于大规模的复杂社会实践并指向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知识也不同于普适、确定的简单性知识,它具有不确定性、境域性、整合性、涵疑性、深奥性等特征。复杂性知识的概念对于革新教学内容,通过复杂性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有效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
复杂性知识 复杂性科学 建构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