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74)
2023(4391)
2022(3361)
2021(3106)
2020(2275)
2019(5009)
2018(4937)
2017(8334)
2016(4469)
2015(4891)
2014(4958)
2013(4960)
2012(4745)
2011(4532)
2010(4834)
2009(4543)
2008(4442)
2007(4356)
2006(4023)
2005(3219)
作者
(13671)
(11490)
(11295)
(10868)
(6901)
(5484)
(5053)
(4383)
(4339)
(4237)
(3957)
(3798)
(3733)
(3481)
(3429)
(3408)
(3280)
(3226)
(3066)
(3027)
(2869)
(2843)
(2725)
(2712)
(2659)
(2619)
(2571)
(2477)
(2406)
(2401)
学科
(21231)
(18702)
经济(18682)
农业(14271)
(11176)
管理(10564)
业经(8649)
地方(7584)
环境(7441)
中国(7037)
农业经济(6732)
(6718)
发展(5518)
(5513)
生态(5176)
建设(5168)
(5087)
(4782)
农村(4765)
(4611)
土地(4226)
工作(3812)
资源(3792)
收入(3649)
(3506)
企业(3506)
及其(3477)
(3439)
(3419)
(3348)
机构
学院(65458)
大学(61076)
研究(23790)
(23044)
管理(22380)
经济(22262)
中国(19186)
理学(18235)
理学院(18009)
管理学(17650)
(17558)
管理学院(17539)
科学(14946)
(13462)
中心(12295)
农业(12186)
(11820)
业大(11612)
(11339)
(11021)
(10696)
师范(10628)
(10150)
研究所(10136)
(9625)
(8732)
北京(8543)
师范大学(8136)
(7976)
农业大学(7917)
基金
项目(43180)
研究(35558)
科学(33275)
基金(28626)
(24617)
国家(24289)
社会(22345)
社会科(20703)
社会科学(20700)
科学基金(20287)
(19217)
编号(15974)
基金项目(15576)
教育(15030)
(14839)
成果(13082)
课题(11616)
(11200)
(11103)
自然(10890)
自然科(10446)
自然科学(10445)
自然科学基金(10209)
重点(9964)
资助(9938)
(9782)
(9385)
发展(9225)
(9104)
(9047)
期刊
(37756)
经济(37756)
(22921)
中国(20230)
研究(18484)
农业(14921)
学报(10573)
教育(10262)
业经(10259)
科学(10052)
大学(8660)
(8425)
金融(8425)
学学(7998)
农业经济(7356)
(7163)
农村(6696)
(6696)
管理(6062)
技术(5494)
资源(5391)
(5227)
(5040)
问题(4659)
社会(4635)
农村经济(4510)
图书(4409)
社会科(4355)
社会科学(4355)
经济问题(3797)
共检索到109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孟志中  
在我国,生态村有种种不同的提法:甘肃省提出创建“农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北京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山西省阳泉市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镇”,海南省和河北省叫建设“文明生态村”,贵州省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提出开展“生态家园文明村”建设,广西则称建设“富裕文明生态村”也有人将生态村、小康村二者结合起来,提出“小康生态村”的新目标模式。①在一些地方,生态村的概念被扩大,提出生态县、生态省的新概念。如浙江省提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和丽萍  陈静  佟庆远  田军  赵祥华  
在滇池湖周村庄建设生态村,通过村庄改造和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这些村庄产生的入湖污染物。本文在对滇池沿湖村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村的建设类型及其指标体系,分析现状村庄与生态村之间存在的差距,论述了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产业模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钱文荣  陈建秀  
以浙江省部分山村的实证研究为基础, 探讨山区生态村建设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山区生态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对此, 本文提出加强高效实用生态技术创新、实行生态农业企业化经营和建立 “以工建农” 制度等措施。参2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元  王小德  周卢茜  
本文以朴门永续设计下的澳大利亚彩虹之境生态村和水晶河生态村为例,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总结朴门永续设计在文化构建、可再生能源应用、食物生产和村庄布局规划中的作用与方法。朴门永续设计理论与方法作为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方法之一,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海燕  袁新敏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24个首批国家级生态村进行了公示,标志着我国对于农村生态建设管理和评价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对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的分布、经济发展模式、村民生活方式等情况进行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新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和做法,并由此对加强我国新农村生态建设提出了对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晋军  
生态村是运用农业生态工程原理与技术,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村的发展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最终目标就是做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为社会留下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翁伯琦  应朝阳  黄正贵  许文金  
本文以闽北山区建阳市为例 ,确立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目标与实施要点 ,并就多年的实施成效进行分析 ,阐述其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赵斌  吴延陵  鲁湘玉  张赪  皮亚捷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官庄村位于城区东郊,面积42.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组,共有居民1873户。村域内的官庄水库承担着宜昌城区的供水任务,是国家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为此,官庄村责无旁贷以绿色、生态作为最大发展资源,近几年来夷陵区整合各级财政资金1.4亿元,投入官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将官庄村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鬯  张军连  吴文良  
鉴于城市人口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原因,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和建设生态村。欧美国家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为了吸引城市居民到郊区居住,通过“全球生态村运动”,在城市郊区兴建生态村。其生态村注重居住功能,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已经标准化、集成化;在日本,城市化导致了农业的衰落,因此,其生态村发展不仅强调城乡的交融,更强调农村的复兴。本文通过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城市郊区生态村发展的背景和主要模式以及生态建筑和生态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其对我国生态村发展的启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湛  虞冰  李亚光  
禾子涧旅游生态村综合开发规划,是在客观分析禾子涧村环境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保持和发扬本土旅游资源,重视历史的延续和文脉的传承,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自然为本,保持“天人合一”的良好生态状态。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和开发有机食品,开发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满足城市居民向往田园生活、同归自然的欲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发展山区经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瑞英  姜志德  
本文对《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简称"国标")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并以陕西省周至县生态村为例对其进行了适用性检测。结果发现:现行的"国标"内容过于简单,指标体系设计不尽合理,难以全面的诠释生态村的内涵,不利于真实评估现有生态村的建设水平。本文在"国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态村评价指标体系,其适用性和可用性较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广帅  刘珉  高静  
全面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崭新视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表明中国已经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生态村建设、韩国新村运动发展特点、主要内容和模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和严峻,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之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萍  杜通平  李贵卿  赖兵  
民族文化是非常宝贵 ,且最具全球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在四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 ,民族文化开始彰现出特有的魅力。然而 ,旅游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褪、散失。因此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目前业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但是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纵观国内外开发研究成果及现实开发案例 ,结合四川旅游资源特色 ,本文认为建立“文化生态村”是实现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