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64)
- 2023(18258)
- 2022(15444)
- 2021(14341)
- 2020(11791)
- 2019(26886)
- 2018(26690)
- 2017(50357)
- 2016(27537)
- 2015(30999)
- 2014(31194)
- 2013(30588)
- 2012(28424)
- 2011(25717)
- 2010(26278)
- 2009(24615)
- 2008(23326)
- 2007(20929)
- 2006(18770)
- 2005(17133)
- 学科
- 济(109795)
- 经济(109641)
- 管理(81020)
- 业(77298)
- 企(63845)
- 企业(63845)
- 方法(41472)
- 中国(37635)
- 数学(34925)
- 数学方法(34531)
- 农(33056)
- 财(31461)
- 融(29531)
- 金融(29523)
- 地方(28947)
- 银(28838)
- 银行(28788)
- 业经(28100)
- 行(27774)
- 制(27542)
- 学(23692)
- 农业(22154)
- 理论(19349)
- 务(19279)
- 财务(19194)
- 财务管理(19154)
- 贸(18902)
- 贸易(18881)
- 体(18708)
- 易(18265)
- 机构
- 学院(387386)
- 大学(387377)
- 济(153164)
- 经济(149502)
- 管理(147741)
- 研究(135161)
- 理学(125604)
- 理学院(124140)
- 管理学(122076)
- 管理学院(121371)
- 中国(107022)
- 京(84425)
- 科学(81886)
- 财(75787)
- 所(68444)
- 农(64654)
- 中心(62271)
- 研究所(61626)
- 江(59935)
- 财经(58386)
- 业大(56351)
- 北京(54011)
- 经(52780)
- 范(52595)
- 师范(52056)
- 农业(50042)
- 院(49160)
- 州(48751)
- 经济学(45872)
- 财经大学(43138)
- 基金
- 项目(256096)
- 科学(200281)
- 研究(191284)
- 基金(182815)
- 家(158544)
- 国家(157116)
- 科学基金(134187)
- 社会(119244)
- 社会科(112838)
- 社会科学(112812)
- 省(101425)
- 基金项目(96478)
- 教育(87586)
- 自然(85012)
- 划(84770)
- 自然科(82959)
- 自然科学(82942)
- 自然科学基金(81427)
- 编号(79461)
- 资助(74780)
- 成果(66184)
- 发(57690)
- 重点(57440)
- 课题(56033)
- 部(55856)
- 创(53282)
- 创新(49657)
- 制(49039)
- 项目编号(48805)
- 国家社会(48544)
- 期刊
- 济(179093)
- 经济(179093)
- 研究(121551)
- 中国(86917)
- 农(61320)
- 学报(61020)
- 财(58738)
- 管理(56554)
- 科学(55798)
- 教育(49528)
- 融(48963)
- 金融(48963)
- 大学(46631)
- 学学(43680)
- 农业(41463)
- 技术(33899)
- 业经(30253)
- 财经(28848)
- 经济研究(27526)
- 经(24609)
- 问题(22752)
- 图书(20423)
- 业(20403)
- 理论(19417)
- 科技(18455)
- 版(18271)
- 实践(17672)
- 践(17672)
- 现代(17617)
- 技术经济(17566)
共检索到603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晓丽 徐文静 贾若祥 窦红涛
城市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等目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唐文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取得一定进展,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等,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高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健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唐文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取得一定进展,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等,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高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健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晓彤 冯鲍 阎世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的实现路径。主要结论有: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控制反向因果、更换回归模型、进行政策冲击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强,西部地区最弱;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畅通要素流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中介作用来推动城乡融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晓彤 冯鲍 阎世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的实现路径。主要结论有: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控制反向因果、更换回归模型、进行政策冲击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强,西部地区最弱;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畅通要素流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中介作用来推动城乡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晓瞳 周密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演进历程,及其相应时期的城乡关系政策改革逻辑,揭示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城乡关系改革着力点,即优化城乡要素配置、适应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均衡,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相应的对策建议为:(1)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畅通城乡经济循环;(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巨大消费潜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3)提升农产品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满足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4)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抵御现代化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以内生强循环主动选择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最终通过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促进我国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 城乡融合 发展历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莹莹 花俊国 李冰冰
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3—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政府行为、促进科技创新来驱动城乡融合发展;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空间面板回归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不同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经济、文化等地缘或环境优势,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差异化融合发展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莹莹 花俊国 李冰冰
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3—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政府行为、促进科技创新来驱动城乡融合发展;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空间面板回归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不同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经济、文化等地缘或环境优势,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差异化融合发展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华平 袁方玉 孟宏玮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当下之需,亦是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之策。借助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尤其对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生态融合的影响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打破地理空间局限、增强乡村人力资本三条途径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非线性调节分析表明,随着市场化水平、信息对称程度、交易效率与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减弱。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冰 张志涛 谭淑豪 王建浩 张欣晔 张宁
国家机构改革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草原保护与利用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从全国层面梳理了目前草原相关法律、政策和机构现状,总结草原改革和保护体制机制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地方基层草原监管能力薄弱,草原科研与推广力量薄弱,草原改革试点推进缓慢,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明显不足。进一步详细分析草原确权和生态补奖两大政策在地方的执行情况,最后从林草融合的视角提出草原保护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草原生态保护 林草融合 草原确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丹桐 王楠
<正>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举措。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的在于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高质量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概念,其主张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融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恒周 牛坤在
破除城乡土地制度二元性,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平等自由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重新审视城乡土地关系,建立健全城乡土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在辨析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融合“产权—市场—规划”三重要素,从城乡土地产权均等化、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以及土地规划与管理统一化三个层面理解和界定城乡土地融合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城乡土地制度变迁,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土地关系的演变历程,并剖析其内在逻辑。以此为指导,基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城乡土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框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恒周 牛坤在
破除城乡土地制度二元性,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平等自由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重新审视城乡土地关系,建立健全城乡土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在辨析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融合“产权—市场—规划”三重要素,从城乡土地产权均等化、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以及土地规划与管理统一化三个层面理解和界定城乡土地融合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城乡土地制度变迁,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土地关系的演变历程,并剖析其内在逻辑。以此为指导,基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城乡土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框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孟莹 刘强 徐生霞
以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为切入点,构建涵盖要素、公共服务、空间与生态融合四个维度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体系,从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差异两个方面探讨四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与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及其非线性作用效应。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中、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区域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可分别通过提高生态融合水平与要素融合水平缩小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及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均可有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据此,应针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加大城乡要素融合力度,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同时,各地应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城乡发展政策,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差异 时空演进 异质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翔 刘鸿艳
当前数字经济红利持续释放,对于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我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发挥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因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