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50)
2023(7245)
2022(5838)
2021(5157)
2020(4669)
2019(10072)
2018(10100)
2017(19396)
2016(10587)
2015(11901)
2014(11860)
2013(11910)
2012(10816)
2011(9175)
2010(9782)
2009(9532)
2008(10031)
2007(9400)
2006(8544)
2005(8255)
作者
(30100)
(25092)
(24953)
(23548)
(16296)
(11800)
(11339)
(9536)
(9422)
(9353)
(8584)
(8513)
(8385)
(7933)
(7925)
(7510)
(7470)
(7421)
(7276)
(7190)
(6332)
(6280)
(6117)
(5922)
(5851)
(5784)
(5616)
(5413)
(5022)
(4943)
学科
(73298)
(70821)
企业(70821)
管理(55233)
(49977)
经济(49895)
业经(24586)
(23869)
(20023)
财务(20009)
财务管理(19990)
方法(19974)
(19051)
企业财务(18948)
技术(14643)
(14524)
农业(14436)
(12862)
数学(12617)
数学方法(12505)
企业经济(12135)
(11946)
经营(11188)
(11013)
(10660)
理论(10544)
中国(10538)
体制(9964)
技术管理(9923)
决策(8956)
机构
学院(157664)
大学(150629)
(68863)
管理(67905)
经济(67600)
理学(56909)
理学院(56497)
管理学(56015)
管理学院(55722)
研究(44407)
中国(41348)
(37015)
(31575)
财经(27997)
(27808)
(25967)
(25143)
科学(23582)
中心(22093)
(21963)
(21466)
商学(20642)
业大(20565)
商学院(20476)
财经大学(20237)
农业(20161)
北京(19839)
经济学(19631)
研究所(18812)
经济管理(18476)
基金
项目(92079)
科学(74694)
研究(70737)
基金(68056)
(56815)
国家(56176)
科学基金(51239)
社会(46686)
社会科(44313)
社会科学(44303)
(37806)
基金项目(35705)
自然(32398)
自然科(31710)
自然科学(31704)
教育(31402)
自然科学基金(31231)
(29146)
编号(28412)
(27995)
资助(27455)
(22914)
成果(22535)
(20608)
(20455)
创新(20324)
重点(19981)
(19562)
(19091)
国家社会(18984)
期刊
(86978)
经济(86978)
研究(48957)
(35879)
中国(32952)
管理(32550)
(25509)
(19580)
金融(19580)
科学(18400)
学报(17275)
农业(17093)
业经(16969)
技术(16339)
财经(14949)
大学(14387)
学学(13722)
(12969)
经济研究(12590)
财会(12183)
教育(12078)
(11575)
问题(10872)
技术经济(10843)
会计(10515)
现代(9278)
世界(8531)
经济管理(8519)
商业(8456)
(8268)
共检索到255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国栋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调控办法作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制度之一,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进程。要完善国企工资管控工具必须结合实际,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管控方式应符合我国国情,不宜简单与企业效益挂钩。建议按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与同行业对标、工资水平与同行业对标的"双对标"方式,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一农  
本文结合我国国有资产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从国资监管机构的视觉出发,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提出、实施和受限,分级、分类、分层级的管控方式,以及如何实现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模式从财务模式到成本模式和价值模式的演变,以期对国资监管机构、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邹燕菁  
文章以兼具公益基础类和市场竞争类的综合型国有企业集团工资总额的工效挂钩增长机制为研究对象,理顺综合型集团工资总额工效挂钩的指标、权重以及核算方法,着重提出了企业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升降组合的四种挂钩办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马小丽  
工资总额是企业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一般占到企业人工成本总额的70%?80%。如何管理工资总额关系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分配关系。目前,工资总额管理体制包括政府有关部门或委托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实行工资总额管理(比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所属企业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企业自主进行工资总额管理(比如,集团董事会对所属企业实行工资总额管理)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政府部门管理企业工资总额是宏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寇靖华  彭聪  张蕾  刘军胜  祝慧琳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在我国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产物,并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发展。198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揭开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迈入工效挂钩阶段的序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保  马忠  
工资总额管制是缩小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那么工资总额管制能否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推动中央企业效率变革?以2015—2021年A股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工资总额管制相关信息,考察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后发现,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了中央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职工薪酬外部公平性、增强职工薪酬的业绩敏感性、促使企业削减冗余雇员是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前述影响在垄断行业与成熟期中央企业样本中更加明显。结论表明,工资总额管制可以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与提升企业效率,在缩小职工工资所有制差距的同时,提升了中央企业职工激励的效果。因此,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行工资总额管制政策,细化职工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特殊事项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对出资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工资总额管理,发挥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郝云宏  
曾经广为推行的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改革措施,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主要是不了解工资实际上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契约关系,体现的是一种雇佣合作关系,而企业经济效益则是企业内外系统的信息转换关系和企业内部的资方合作关系;不了解工资支付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形式,而企业盈亏分配则通行市场实现和比例分配;不了解工资是影响企业生产费用的一个参数,而不是企业盈亏的分割因素;不了解工资支付本来就与企业经济效益无关;不了解工资、费用、盈亏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收入分配和盈亏分配的关系;不了解劳动者的劳动实现与企业的商品实现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了解工资与效益挂钩并非计件工资、奖励工资、农村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雷  
随着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在中央企业的大力推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相继发文,不断完善相关规定及办法。本文主要从财务角度对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文运良,李冬云  
国营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实践证明: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在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建立对企业工资的分级管理体制,有效地进行工资宏观综合平衡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是近期解决国家与企业工资分配的一种较好形式。但是,如同任何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后总有一个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一样,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亟待改进的方面。现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工资总额基数的核定方法谈一孔之见。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万力源   叶根英   李会兰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创投类和科技类国企将跟投纳入企业中长期激励手段,纷纷开展项目跟投。本文分析国有企业项目跟投存在的问题,指出跟投机制与员工持股的异同,列举海康威视的跟投案例,分析当前跟投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东涛  张晓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钢  
文章认为,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的破产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过去往往用“并停并转”取代企业破产,实践证明弊端甚多。国有企业缺乏破产机制,许多企业当破不破,给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的突出障碍是观念转变难、经济保障难、职工安置难、解决债务难、消除连锁反应难以及处理遗留问题难,解决的办法是:(1)加大宣传力度;(2)进行配套改革;(3)完善《破产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