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0)
2023(10909)
2022(8302)
2021(7455)
2020(5636)
2019(12542)
2018(12439)
2017(23312)
2016(12899)
2015(14360)
2014(14429)
2013(13553)
2012(12023)
2011(10643)
2010(10887)
2009(10250)
2008(10125)
2007(9046)
2006(8231)
2005(7786)
作者
(35032)
(29457)
(29030)
(28102)
(18665)
(13791)
(13273)
(11184)
(11145)
(10406)
(10120)
(9803)
(9418)
(9289)
(9204)
(9204)
(8643)
(8620)
(8555)
(8481)
(7369)
(7046)
(7039)
(6692)
(6689)
(6597)
(6554)
(6486)
(5822)
(5715)
学科
(49527)
经济(49436)
管理(40090)
(35295)
(27670)
企业(27670)
中国(20063)
(17024)
(15299)
业经(14334)
(14118)
方法(13888)
地方(12111)
农业(11754)
数学(11332)
数学方法(11202)
(11185)
(9225)
银行(9215)
理论(9125)
环境(9090)
(9027)
体制(8989)
(8802)
(8611)
金融(8608)
(8340)
(8028)
财务(7999)
财务管理(7978)
机构
学院(178541)
大学(176770)
(72128)
经济(70300)
管理(64038)
研究(61345)
理学(54043)
理学院(53421)
管理学(52516)
管理学院(52186)
中国(46391)
(37745)
(36812)
科学(35067)
(29187)
(28968)
财经(28109)
中心(27987)
研究所(25904)
(25710)
(25407)
(24815)
师范(24581)
北京(23501)
业大(23244)
(23186)
经济学(23155)
(22990)
经济学院(20692)
财经大学(20658)
基金
项目(117911)
科学(93928)
研究(91394)
基金(84446)
(72324)
国家(71681)
科学基金(62362)
社会(59750)
社会科(56497)
社会科学(56486)
(46804)
基金项目(44342)
教育(42794)
(38754)
编号(37637)
自然(36957)
自然科(36074)
自然科学(36066)
自然科学基金(35371)
资助(31936)
成果(31475)
(28284)
课题(27662)
重点(27036)
(26231)
(25782)
国家社会(25271)
(24912)
(23537)
创新(23370)
期刊
(87420)
经济(87420)
研究(58067)
中国(41858)
(29501)
(26102)
管理(25973)
教育(25641)
学报(23981)
科学(23654)
大学(19723)
学学(18353)
(18161)
金融(18161)
农业(17124)
技术(16848)
业经(14590)
财经(14380)
经济研究(13274)
问题(13116)
(12460)
现代(9235)
(9092)
职业(9063)
(8629)
(8232)
(8151)
城市(7833)
科技(7810)
(7668)
共检索到279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褚明浩  
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是一种"完全城市化",是农民城市化的理想类型。完全城市化具有就业职工化、生活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等特征。在城乡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农民有充分的动力实现完全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发展需要与城市生活享受,教育竞争与劳动力质量提升,婚姻竞争与阶层流动期待。农民实现完全城市化的实践路径:东部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繁荣,市场就业机会充分,构成农民从农村退出、向城市迁移的动力;农民家庭做出合理策略安排,通过家庭劳动力优化配置实现家庭积累最大化,提供了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经济基础。农民完全城市化的最终状态是农民市民化,均等的保障制度是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基础。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德元  
城市化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结构转变过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促进要素的空间聚集。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栋  李晓燕  
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的推进将成为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不完全城市化的现状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消费不足和推进经济增长的前提,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在对大量文献与数据总结与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不完全城市化的现状和其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为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且保证城市化的质量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发萍  
当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逆城市化催生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转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属性赋予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独特性,返乡农民工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主体性互嵌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力机制。因此,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再农化转型要聚焦主体性,从主体引导、主体支持与主体培育多个维度进行构建,借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多技能型与专业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丽红  尹艳辉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要从构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着手,采用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政治情感认同等策略巩固动力机制,并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实践机会,使大学生不断积累有序政治参与的经验,从而培养他们有序政治参与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勇  
20世纪8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及地区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冲击。其中,全球化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影响尤引人关注。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可以动态、完整地描述城市化的形成、发展及衰败等动态过程,揭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新机制。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呈现出主体的多元化、动力机制的不均衡性及不稳定性等新特点和新内容。经济全球化通过提高中国城市专业化水平与交易效率,增强了中国城市分工演进水平,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仁锋  沈玉芳  刘曙华  
系统地回顾了建国后国内与海外学者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历程和主要成果,重点梳理了动力机制演进规律、研究特色及问题。认为中国工业化动力机制研究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垄断阶段;西学引介与国内实证并举,建构二元工业化理论阶段(1978-1990);21世纪前后基于实证建构制度变迁诱致型工业化驱动阶段。而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集中于人口、政府和市场驱动三方面实证研究,21世纪前后重点讨论FDI为代表的新生要素驱动机理等。总体上,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呈现1978、2000两个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制度改革造就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渐变转型。最后,从制度改革的深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丛屹  王栋  
不完全的城市化使得大多数农民只能在城市得到非正规的就业,"短期"行为和"内卷化",造成了消费的不足和无法扩大消费。文章通过建立个人多期消费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完全城市化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并建立状态空间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不完全城市化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完全城市化导致了长期的消费不足,并且依据个人自身情况的不同,不完全城市化对其消费的形象也不同。充分认识和了解不完全城市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有助于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现状,从而转变现有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战略,实现以内需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解决这些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陈浩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阶段差异进行了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分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驱动因素各有不同。一般地说,投资对城市化的促进弹性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工业发展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驱动作用较为稳定且高于第二产业;在城市化的整个过程中,科技与教育都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财政支出比重的扩大对城市化的驱动效果并不明显。为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应积极刺激消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布局、重视发展科技与教育、调动市场机制对城市化的驱动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朱磊  
现有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侧重于在宏观层面探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往往难以揭示和反映两者间的作用机理、方式和途径。本文提出“城市行为者”的概念,认为城市化是城市行为者——居民、企业和政府空间行为的结果。而企业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行为主体,但政府对企业行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依然很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刚  张颖  
基于较翔实的数据资料,本文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其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概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其动力机制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抄军  罗能生  王家清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已有的文献主要从推动主体、内因与外因、产业结构、要素聚集、制度、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层次复合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动态演进性。21世纪,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应是多元化的,而教育的动力作用将更加突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贵凯  
农村城市化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矛盾的途径之一,而其动力机制更是农村城市化研究的热点所在。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针对其提出相应的政策及措施,激发、诱导其多元化动力机制,形成不同于东部地区的、西部地区特殊的农村城市化,从而加速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翠玲  蒋一昭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不仅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而且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和动力机制的简要回顾,探讨了城市化的本质,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以及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子量  郭志仪  马丁丑  
基于西部地区12个省域2000-2011年城市化相关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西部地区省域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省域间城市化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有着空间集聚的趋势,利用传统OLS模型进行解释会造成空间因素的遗漏,空间计量模型更为适用,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西部地区省域城市化进程中动力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省域产业结构转变对其城市化的正向直接效应最强,但是省域间存在较强的产业竞争,周边省域产业结构转变会对省域城市化产生明显的负向间接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省域城市化的直接效应显著,同时由于西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