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3)
- 2023(1567)
- 2022(1354)
- 2021(1229)
- 2020(1003)
- 2019(2551)
- 2018(2410)
- 2017(4290)
- 2016(2603)
- 2015(2924)
- 2014(2777)
- 2013(2855)
- 2012(2924)
- 2011(2451)
- 2010(2586)
- 2009(2331)
- 2008(2219)
- 2007(1847)
- 2006(1668)
- 2005(1526)
- 学科
- 济(12034)
- 经济(12032)
- 贸(8916)
- 贸易(8913)
- 易(8664)
- 出(7335)
- 口(7127)
- 出口(7118)
- 出口贸易(7118)
- 地方(6861)
- 业(4126)
- 农(3986)
- 管理(3985)
- 方法(3768)
- 数学(3487)
- 数学方法(3469)
- 地方经济(3369)
- 中国(2854)
- 学(2743)
- 农业(2620)
- 企(2362)
- 企业(2362)
- 环境(2254)
- 业经(2020)
- 概况(1802)
- 资源(1673)
- 进出(1603)
- 进出口(1603)
- 进出口贸易(1603)
- 财(1405)
- 机构
- 学院(33868)
- 大学(33262)
- 济(14757)
- 经济(14571)
- 研究(14112)
- 江(12809)
- 管理(11467)
- 理学(9886)
- 理学院(9684)
- 中国(9555)
- 管理学(9525)
- 管理学院(9458)
- 科学(9280)
- 京(7737)
- 所(7578)
- 农(7253)
- 研究所(7022)
- 省(6668)
- 中心(6400)
- 业大(5881)
- 农业(5726)
- 财(5669)
- 范(5574)
- 师范(5491)
- 院(5331)
- 浙(5060)
- 浙江(5050)
- 州(4860)
- 经济学(4683)
- 师范大学(4574)
共检索到55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曦
在历史时期荆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江湖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分流诸口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宋至清的志书为主要资料,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以今荆江南岸存在的4个分流穴口,即虎渡口、调弦口、藕池口和松滋口为主要对象,考察四口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分塞情况,并对今人存在的一些认识进行了辨析。其中,虎渡河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南宋以后,虎渡口逐渐形成稳定分流。调弦口自元代大德年间开浚后时开时塞,直至清朝才基本保持分流,1958年调关设置后此口渐废。藕池口早在五代时即已存在,北宋以后湮塞,直至1852年藕池堤溃不筑,藕池河再次形成。松滋河则在1869年以前由于黄家埠堤溃决而形成。研究表明,宋代以降,四口的分塞情况较...
关键词:
荆江南岸 四口 演变 宋至清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贾月琴 舒天煌
长江南岸的明珠──芜湖贾月琴,舒天煌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芜湖。早在春秋时期即为长江沿岸重要商埠。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市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镜湖、新芜、马塘、鸠江四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总人口210万。1991年1...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李峰 陈心胜 侯志勇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关键词:
荆江三口 突变 水文过程 水利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晓斌 燕然然 王学雷
下荆江河道周围密集分布着多条故道,其中包含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国家级亲鱼原种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生态意义和保护价值。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系统分析了各故道的分布特征及通江特性。下荆江故道的形成过程与荆江河道的演变密不可分,从下荆江各故道形成的时间间隔来看,下荆江故道周边河道将再次进入河势变化的潜在不稳定期。从其形成机制来看,水沙形势变化引起的河道冲淤格局是其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在1950~2008年荆江河道水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实施前后故道附近河道冲淤监测结果以及下荆江堤防的控制性影响,研究了未来下荆江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通江故道产生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下荆江 故道 分布 连通性 演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越 丁艳荣 范北林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中下游河道尤其是荆江河段冲刷、崩塌,局部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并导致主流顶冲部位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新的崩岸发生。分析了荆江河段河势变化特点,列举了各种传统护岸方法,分析了传统护岸的特点和适用性,针对传统护岸工程的不足,提出生态护岸理念,在满足整体性、稳定性、适应变形等要求下,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共同护岸,并为河道与河岸之间水分交换提供条件,建立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河流原本完整的结构和作为生态廊道的功能,进而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实现生态理念,满足生态需要,达到人与...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荆江河段 河势变化 生态护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旭
运用乡分布疏密度、新设州县数、年平均增长户数及单位面积内户数4个指标探索宋代江南西路经济格局的时空差异及演变,力图摆脱定性描述的桎梏,为定量分析拓展新的路径。总体来说,北宋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南宋。北宋初期,江南西路的经济带是洪州东部—筠州—临江军—袁州东部一线,筠州则是该经济带内最为发达的地区;以该带为界,南北部的经济水平较低;同一州军内的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经济带有南移的趋势;筠州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抚州、建昌军的地位则上升;东部地区开发的速度要快于西部地区;各州军经济有趋于平衡的趋势,但其内部中小尺度区划的经济水平仍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江南西路 乡 户口 经济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耶 谢永宏 邹冬生
基于1980~2015年荆江三口五站逐日流量数据,采用IHA指标体系分析度量三峡工程运行前后荆江三口水文情势的变化。除新江口和弥陀寺在枯水期1~3月有小幅增长外,三口各站点月均流量值均减小,汛期下降幅度较大。最大日流量值持续下降,但2003年后变化趋势相对平缓。沙道观和管家铺站断流天数显著上升,各站流量变化率明显降低。荆江三口水文情势变化受长江干流径流量减少、径流过程改变以及干流与口门河段河道冲淤不一致的共同影响,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种群以及洞庭湖苔草草洲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荆江三口 水文情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李正最 曾毅 冯畅
为了掌握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以及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方法,对荆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入洞庭湖1951—2011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三口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荆江三口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集中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而输沙量突变点发生在1950年代,此后三口水沙演变始终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②太平口和藕池口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演变周期保持一致,均为31 a的周期变化,松滋口和宜昌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具有相同的周期性,分别为16 a和33 a...
关键词:
水沙演变 小波分析 M-K检验 荆江三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汪炜
中国海外贸易源远流长,海陆两条丝绸之路闻名遐迩,创造了许多的辉煌。清代前期由闭关到开关,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本文就对清代开放海禁,四口通商的背景及其在财政方面的特点作一分析。
关键词:
清前期 四口通商 成因 特点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孟尧 张培林
基于荆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将比较效益应用于交通运输,研究水运相对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通过预测项目有无的货运量,分别计算水运在物流成本、社会投入产出和生态环境三部分的比较效益,将水运成本低、社会效益高和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定量化分析,更直观的看出水运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
比较效益 荆江航道 投入产出法 节能减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峰 姜彤
通过1986、1996和2002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图像,分析得到荆江分洪区1986~1996年和1996~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17年来,荆江分洪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通过吞食大量耕地、林地而得到迅速增加,年均增幅达到9.66%;林地大规模减少,主要向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转变;由于研究区域水旱轮作,水田、旱地年际变化很大,主要根据市场行情决定作物种植。水域和滩涂也逐年减少,年均减幅分别为1.85%和3.34%。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荆江分洪区在整...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荆江分洪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燕然然 蔡晓斌 王学雷 朱龙腾
下荆江作为长江最不稳定的江段之一,三峡工程的运行必然会对该江段的水文过程产生深远影响。以监利水文站日均流量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了1983~2012年近30a来下荆江年径流量、各月月均流量的变化趋势。结合三峡工程的阶段性蓄水,以蓄水前流量的自然波动幅度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对下荆江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近30a来下荆江年径流量呈波动性变化,无显著趋势。1~3月月均流量有极显著的增加趋势,10月份有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从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各月份月均流量的绝对变化量来看,10、7和8月的变化量最大,但结合三峡工程蓄水前各月月均流量的自然波动幅度,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月份为1、2和10月...
关键词:
三峡工程 下荆江 径流 月均流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国金 殷鸿福 李长安 陈松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其高堤防高洪水位(高出堤内地面大于13m)危险态势的形成,是由于一方面在地质构造控制下堤内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大堤不断加高,荆江洲滩不断淤积抬高和洞庭湖出流顶托,造成同流量水位不断升高,结果是洪水位与堤内地面势差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三峡水库建成后,具有调蓄长江上游洪水的巨大空间和能力,但没有改变形成荆江高洪水位的地质作用及过程。在高堤防高洪水位形势下,加上大堤管涌、岸崩、地震等致灾地质因素的作用,荆江有向北溃决,自然分流的趋势,其中尤以沙市湾迎流顶冲的盐卡段更具有危险性。为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地质环境灾害,协调人、地、水关系,给水沙以出路和洪水资源化已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珂 郭杰 段辛斌 陈大庆 刘绍平
为了解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中透水框架的集鱼效果,分别于2014年5-6月和2015年5-6月,采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和双频识别声纳(DIDSON)ARIS EXPORER 1800两种水声学设备,分别对荆江瓦口子水道的金城洲和太平口水道的腊林洲透水框架水域的鱼类分布情况进行了水声学监测,并对工程江段的鱼类进行了刺网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刺网捕获鱼类17种共204尾,其中数量和重量最多的都是鳊鱼,分别占64.71%和39.62%。渔获物体长范围是1080 cm,平均体长是(26.90±8.82)c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