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17)
- 2023(7112)
- 2022(6151)
- 2021(5666)
- 2020(4794)
- 2019(10914)
- 2018(10994)
- 2017(21496)
- 2016(11736)
- 2015(13343)
- 2014(13202)
- 2013(13056)
- 2012(12304)
- 2011(11168)
- 2010(11065)
- 2009(10206)
- 2008(10202)
- 2007(8869)
- 2006(7922)
- 2005(7340)
- 学科
- 济(44724)
- 经济(44646)
- 管理(35836)
- 业(31193)
- 企(26021)
- 企业(26021)
- 方法(17100)
- 数学(14733)
- 数学方法(14589)
- 财(14245)
- 制(14212)
- 农(13116)
- 业经(11161)
- 中国(11142)
- 地方(10305)
- 体(9801)
- 贸(8965)
- 贸易(8955)
- 易(8502)
- 融(8484)
- 金融(8480)
- 银(8407)
- 银行(8398)
- 务(8234)
- 体制(8232)
- 财务(8216)
- 财务管理(8196)
- 农业(8058)
- 行(7984)
- 学(7896)
- 机构
- 大学(162384)
- 学院(161506)
- 济(67649)
- 经济(66122)
- 管理(59341)
- 研究(55053)
- 理学(50163)
- 理学院(49554)
- 管理学(48859)
- 管理学院(48523)
- 中国(44379)
- 财(35962)
- 京(34255)
- 科学(30717)
- 财经(27368)
- 所(27250)
- 中心(26029)
- 江(25443)
- 经(24588)
- 研究所(24032)
- 农(23529)
- 经济学(21609)
- 北京(21559)
- 范(21481)
- 师范(21290)
- 业大(21212)
- 州(20356)
- 财经大学(20249)
- 院(19879)
- 经济学院(19399)
- 基金
- 项目(104207)
- 科学(82075)
- 研究(79766)
- 基金(75198)
- 家(64162)
- 国家(63618)
- 科学基金(54647)
- 社会(50987)
- 社会科(48254)
- 社会科学(48245)
- 省(40793)
- 基金项目(39937)
- 教育(36544)
- 划(33956)
- 自然(33711)
- 自然科(32854)
- 自然科学(32849)
- 编号(32712)
- 自然科学基金(32250)
- 资助(30597)
- 成果(27801)
- 制(25000)
- 部(23853)
- 重点(23447)
- 课题(23101)
- 发(22282)
- 创(21851)
- 性(20982)
- 国家社会(20907)
- 教育部(20882)
共检索到255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邱永志 严诗威
宋明两代均形成了多元货币分区行用的格局,两宋在中央政府主导调控下先后形成了四川、西北以及江北等特殊货币区;除北边货币区外,明代国家在货币制度长期缺失下主要由市场主导衍生出“行钱之地”“非行钱之地”“行银之地”等货币区。宋明货币区的衍生与运行机制存在重要差异,以四川、北边为例可得以说明。在四川地区,宋朝为建立货币缓冲地带、掠夺川地财富,依靠政策将四川由铜铁兼行区转变为铁钱区;明朝在四川则形成了以“茴银”为主的多元实物货币区,背后更多的是市场力量所致。在北方边境地区,面对巨量军事需求,宋明两朝虽然都通过投放大量货币形成特殊货币区,但维系与运行的机制存在重要差异。宋朝在西北地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与信用制度维持本地铸行的铁钱的信用,并将铁钱嵌入区域内外的货币信用体系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循环机制;明朝在北方边镇地区并没有形成内部稳定的货币循环机制与信用机制,而是通过单向而持续的外部白银注入来维持白银和多元实物货币分层行用的格局。宋明货币分区运行机制的差异折射出宋明王朝社会经济运作理念与运行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
宋代 明代 货币区 四川 北边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姜凌 谢洪燕 张义龙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改革开放历年来名义和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利用外资的影响,并将四川省与全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发现近年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和真实有效汇率的小幅波动对四川外贸影响不大;相对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汇率变动对四川招商引资的影响亦不甚显著。但四川省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较高,加工贸易比重不大,换汇成本较高,在人民币汇率今后一段时期趋于升值的条件下,四川外贸和引进利用外资受到的影响将会日趋显现,因而有必要抓住机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进出口商品结构 引进利用外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蔷 林泓宇 郭晓鸣
[目的]以四川武引灌区为案例,实证检验农业水价现实运行情况与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契合程度,探讨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基本方向。[方法]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分析农业水价影响因素,建构“成本导向、支付可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测定农业水价的弹性区间。[结果]市场作用下,供给维度要以供水工程成本为基准,需求维度在用水户承载力支付能力区间较为合理;由于农业用水具有正外部性以及农业供水的垄断性,政府应为农业用水构建合理的价格机制。农业水价构成应以平均运行可变成本为最低参考标准,也可实行全成本农业水价,以此符合“成本导向”。“支付可行”表现为实际支付能力和心理支付意愿,农业水价既要考虑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情况,判断用水户实际支付能力,又要研究其心理支付意愿,分析现实情况和心理参照点的差别情况。[结论]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学理建构与现实运行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即优化“成本导向”形成机制,科学建立灌区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制定准则,确立农业用水计收方式。优化“支付可行”形成机制,积极促进用水户增收,提高水价实际支付能力,强化宣传提高用水户心里支付意愿及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毛逸飞 牛浩 陈盛伟
[目的]棉花“保险+期货”模式的出台对保障棉农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地区差异性增强、生产成本上升、目标价格统一不变等问题的出现导致该模式的作用有所减弱。[方法]文章基于2021—2022年棉花期现货价格数据,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统一费率,运用熵值法对各地级市棉花价格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棉花种植区域进行风险区划。[结果]棉花价格风险主要集中于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专业化程度是产生价格风险的主要原因;修正目标价格和保险费率后,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目标价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险费率增长速度随保障水平提高而降低;通过构建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与保险公司的信息联动机制,拓宽了信息交流的渠道。[结论]为更好地发挥“保险+期货”保障农民收入的作用,提出针对不同风险区域,实施精细化产品设计;多方主体相互配合,减轻地方政府保费压力两点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何小伟 陈星足 张伟
“保险+期货”模式作为一种有着鲜明“本土化”色彩的新型农业市场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受到各方关注,并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国际视野来看,美国的农业收入保险也利用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近年来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论文回顾了我国“保险+期货”模式兴起的历史背景,总结了“保险+期货”模式在业务分工、风险管理功能、财政补贴与金融联动等方面的运作特征,从期货市场的功能运用、定价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政府财政支持、监督与管理等方面比较了“保险+期货”模式与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运作机制,对“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定位、“保险+期货”模式与农业收入保险的协同发展、“保险+期货”模式的保费补贴、“保险+期货”模式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华光
发达的货币市场是与发达的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尤其是与广泛深入参与,并有效运作的商业银行体系休戚相关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美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有效运作,大力推动之结果。分析研究美国商业银行在其货币市场上的行为方式、运作机制、作用与影响等问题,对发展和完善我国货币市场,推进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是有所裨益的。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越强 徐迎迎 李小平 洪勇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正处于竞争与合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安排(multi-CBDC arrangements, m-CBDC)具有重塑全球跨境支付系统的潜力,对于维护国家货币主权与支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m-CBDC可用于建设独立通联的跨境支付系统,促进离岸金融体系数字化转型,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改革,提升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网络关联度。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主导建设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货币当局应立足数字人民币平台增加项目的兼容开放性,积极参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治理,加强数字支付领域的监管设计,统筹跨境支付数据库建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祁明 肖林
如何发挥虚拟货币的正面作用,减少其风险并规避非法交易,是当前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运行机制与交易体系的视角出发,基于以Q币等游戏币为代表的有发行中心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两类不同的虚拟货币,分析了两类不同虚拟货币的运行机制与交易体系,并根据其风险特征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一方面虚拟货币本身的活力与互联网金融创新值得鼓励,另一方面虚拟货币面临信用风险、技术风险、非法交易风险、贬值风险以及对金融体系冲击的风险,需要防范和治理。作者引入"云管理"和"大数据监管"的概念,从"监管中心层面"、"货币运行交易层面"与"用户层面"三个维度构建虚拟货币监管平台以治理和防范各类风险。这...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星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货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流通过程中,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宋元时期中国货币高度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荣,货币流通市场广阔;宋朝、元朝币制先进,信誉较好,货币体系完善;铜钱具有货币和商品双重属性,销熔可作为铜原料加剧铜币外流。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广泛流通对当时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增加中国国内社会财富,提高宋元时期货币的流动性;二是承担国际货币职能,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三是推动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制度演进,促进域外国家和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四是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中华货币文化和中华文明。宋元时期货币域外流通经验对当今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制度变革带来如下启示:一是贸易竞争力是货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夯实实体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基础;二是货币国际化具有市场自发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遵循市场规律、顺势而为;三是货币制度的先进性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要与时俱进、加快完善和革新人民币制度;四是货币制度创新应当从实际出发,人民币制度创新要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聪明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货币流通呈现了丰富而夏杂的内容,除货币流通的基本性质外(笔者另有专文论述),宋代货币流通还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货币的沉淀;二是货币在各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三是货币需要量和流通量受生产季节性影响而表现的季节性变化,货币流通速度慢。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宋代货币经济的全面理解,对认识宋代货币流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很有意义。下面就对上述特点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季文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期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健全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约束机制、自我调节机制及宏观调控机制。金融全球化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合理适度有效地开发利用期货资源,保证当代人对期货产品及服务地需求,维护期货资源的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环。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国民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管汉晖 钱盛
本文基于货币史文献和相关历史数据,研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的运行机制,重点在阐明政府维持币值稳定的措施,及战争造成的财政压力在货币超发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发行初期,由于本位制度和回赎机制的作用,纸币运行良好。中后期,由于战争频繁,政府不得不诉诸于发行纸币为战争支出融资,回赎机制不再能良好运行,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不可避免。本文比较了交子实际发行额和严格本位制度下的发行额,发现最高时前者为后者的35.4倍。除缺乏本位制度外,会子的运行机制和流通状况与交子基本相同。
关键词:
宋代 本位 回赎 战争 通货膨胀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甘孜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刘建康
四川藏区属于典型的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金融体系发育滞后,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效应长期欠佳。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藏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金融支持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应依然不尽如人意,未能与产业政策发挥协调作用。本文拟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为例,对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在西部贫困地区如何发挥协调效应进行浅析,以期探索贫弱条件下西部地区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关晓红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现行汇率制度的不足逐渐显现。文章剖析了当前我国汇率形成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汇率市场化、合理化为核心,就人民币汇率形成和运行机制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人民币 汇率 汇率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庄起善 刘燕
近年来,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一高二低——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相伴而行,人们为它取名为“新经济”。回顾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战后初期以高通胀率刺激经济增长到70、80年代的滞胀时期,经济从未出现过目前这种良性循环状态。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时期即战后初期(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滞胀时期(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以及新经济时期(90年代初到目前)美国货币政策选择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货币政策对“新经济”的贡献。 一、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非中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前者又可分为常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按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