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84)
- 2023(5266)
- 2022(4707)
- 2021(4271)
- 2020(3505)
- 2019(8088)
- 2018(7796)
- 2017(14480)
- 2016(8213)
- 2015(9070)
- 2014(8903)
- 2013(8637)
- 2012(8327)
- 2011(7600)
- 2010(7844)
- 2009(7058)
- 2008(7075)
- 2007(6224)
- 2006(5754)
- 2005(4973)
- 学科
- 济(33640)
- 经济(33609)
- 管理(20931)
- 业(19049)
- 方法(14331)
- 企(13585)
- 企业(13585)
- 数学(12476)
- 数学方法(12318)
- 环境(11312)
- 农(11198)
- 学(10113)
- 地方(9997)
- 中国(8638)
- 农业(7524)
- 划(7096)
- 业经(6835)
- 财(6270)
- 资源(5394)
- 贸(5374)
- 贸易(5371)
- 地方经济(5217)
- 易(5132)
- 规划(5094)
- 和(5019)
- 理论(4975)
- 发(4928)
- 环境规划(4926)
- 制(4885)
- 融(4761)
- 机构
- 大学(123273)
- 学院(121602)
- 济(46729)
- 经济(45840)
- 研究(45706)
- 管理(43763)
- 理学(38518)
- 理学院(37909)
- 管理学(37026)
- 管理学院(36797)
- 中国(31347)
- 科学(31271)
- 京(27149)
- 农(26672)
- 江(25229)
- 所(24332)
- 研究所(22788)
- 业大(22174)
- 农业(21222)
- 中心(20044)
- 财(19733)
- 范(18956)
- 师范(18709)
- 财经(16259)
- 院(16181)
- 师范大学(15370)
- 北京(15294)
- 省(14914)
- 州(14827)
- 经(14664)
- 基金
- 项目(88263)
- 科学(69828)
- 基金(65023)
- 研究(60605)
- 家(58752)
- 国家(58169)
- 科学基金(48943)
- 社会(39639)
- 社会科(37533)
- 社会科学(37517)
- 省(35949)
- 基金项目(35157)
- 自然(32711)
- 自然科(31869)
- 自然科学(31858)
- 自然科学基金(31291)
- 划(29804)
- 教育(27579)
- 资助(25879)
- 编号(23026)
- 重点(20830)
- 发(19597)
- 部(19357)
- 成果(18832)
- 创(17910)
- 科研(17228)
- 计划(17183)
- 江(16976)
- 创新(16823)
- 国家社会(16719)
共检索到175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果
宋元是江汉—洞庭平原聚落发展的重要时期,聚落点增多,规模扩大,空间分布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聚合与转移。影响聚落变迁的环境因素很多,着重分析了地貌、水文和自然资源因素:四面高、中间低的地势,使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在平原的周缘地带,中部低地聚落分布较稀、规模较小、变动较强;水系发达、河湖交错,使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江河沿岸,往往也是水运交通线旁;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使专业性聚落应运而生。聚落的发展变迁反映出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同时,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不利扰动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关键词:
聚落 环境 江汉—洞庭平原 宋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胜生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的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心宇 胡希军 金晓玲 龚维 刘梦茹 胡慧荣 王烨梓
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六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关系,可进一步了解人地关系,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Voronoi计算各个文化时期的变异系数和最近邻指数,从而得到每个时期的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洞庭湖区聚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结果表明:彭头山和皂市下层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呈随机分布,汤家岗文化时期则呈现均匀分布,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特征;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0~100 m、坡度0~5°、坡向朝南且距水距离为300~4 000 m的范围内。因此,古人选择生活聚落倾向于海拔低,坡度小,日照时间长且距水较近的区域,并且随着生产工具变革、农业发展和社会等级分化等,聚落遗址在不同文化时期的空间聚集程度由分散向集聚特征转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家炎
明清以及民国期间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纳移民、垦垸田、输米粮,但同时也不断遭受洪涝之灾。其经济变化与环境变迁既有本地区内在的联系、也与周围地区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文章显示江汉平原纳移民、输米粮、水灾频发既是当地次第发生的现象,也是两湖地区、特别是整个长江流域经济与环境次第变迁的一环。
关键词:
移民 环境 清代 民国 江汉平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清慧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农业的思想 ,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 (简称两湖平原 )湿地的基本特点 ,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通过调节物质的生物循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小萍 陈百明 刘永胜
针对我国当前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方法途径的系统性与实践性不强的问题 ,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出发 ,应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要素组成及其结构层次进行了系统分析 ,构建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三级体系框架 ,并分别按地域单元与行政区划设置了相应级别的空间尺度。同时 ,在此模式体系框架下 ,以江汉—洞庭平原为研究区域 ,进行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体系构建的实例分析 ,探讨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为农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框架与实施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管益敏 万敏
基于对洞庭湖流域聚落的解读,挖掘出该区域乡土文化的特色,通过分析聚落形式进而将不同区域的聚落形式与乡土文化整合,提出有利于该区域聚落发展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
聚落 乡土文化 规划模式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林子雄
宋元时期广东出版的图书幸存至今者屈指可数,由于研究资料匮乏,相关文章凤毛麟角。文章从地方志书及各类古籍文献中搜集宋元时期广东刻书资料,力图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宋元时期广东官刻书籍和私刻书籍的名称数量、编纂过程、版刻风格及刻工情况。
关键词:
宋代 元代 广东 刻书 出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姣 李露露 焦锐 刘星池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探究2017—2021年该地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区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呈现“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的空间格局,且县域差异明显,主城区效率值优于其他地区;(2)湖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偏低,仅2019-2020年有所增长,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对环境治理效率正向驱动效果明显,而第二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和有效灌溉面积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个方面提出提升湖区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果
江汉平原的沌水流域在南宋前期有“百里荒”之称,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百里荒”的地域范围进行了界定,指出“百里荒”只是沌水流域的小部分地段,从总体上说,南宋前期的江汉平原虽然开发程度有限,但较前代有显著的进步,这种进步构成了中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改变长期以来南方落后于北方的传统经济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南宋 百里荒 区域开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铮强
对于"总体社会"的历史而言,无数家族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相似性或一致的趋势,但对于不同的家族而言,却是在这个过程完成了"各自"的历史进程。宋元明时期,永嘉苍坡李氏家族经历了经济豪强、科举士绅、武装豪强、平民宗族等不同的阶段。明初苍坡李氏的生存状态,相对于元代是全新的时代,相对于南宋可谓恍若隔世,北宋的历史在家族记忆中更退化为难以捉摸的神话。无论是作为家族史本身还是作为历史叙述的族谱,苍坡李氏奇迹般地存在了上千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主体"面前,历史本身断裂为不同的片段。
关键词:
苍坡李氏 宋元明转型 族谱 历史断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荣瑞 刘凯文 耿一风 田皓 周守华 刘可群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地测定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是农业源温室气体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江汉平原稻田生态系统进行了通量观测,并对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冠层CO2通量、潜热、显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冠层CO2、潜热、显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峰特征,但幅度不同,这与太阳总辐射的日变化及下垫面作物叶面积指数大小关系密切。稻田系统作物呼吸与土壤呼吸排放CO2,排放通量一方面与温度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受灌溉、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稻田光合作用吸收同化大气C...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水稻 CO2通量 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岚 李新建
江苏沿海分布着一系列由古代两淮盐场治所发展而来的"淮盐场治聚落",其演变经历了起源、草创、定型、鼎盛和分化五个阶段,自然地理、制盐技术、盐业制度和基础设施对其聚落建制、空间格局、商业化和市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对淮盐场治聚落遗产进行研究与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燕 余斌 陈水映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以江汉平原为例,探索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历史变迁和结构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经历4个变迁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缺乏,原始部落中央广场形成休闲空间雏形,表现为空间开放特征;农耕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基本形成,散落的乡村空间格局致使休闲空间相对分散,表现为空间区隔特征;工业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逐渐成熟,乡村休闲空间被外来游客占据享用,表现为空间掠夺特征;生态文明时期,休闲空间要素稳定完善,人地和谐共生,人人共享休闲空间,表现为空间共融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文军 杨基峰 彭保发 崔京珍
【目的】团聚体是土壤重要的物理属性,也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固存场所。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洞庭湖平原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分形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双季稻田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为平台(1986—2013),运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分析对照(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和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4种处理影响下耕作层(0—20 cm)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宋代至民国时期萧绍平原水生植物与水环境变迁——以湘湖莼菜为例
洞庭湖湿地土壤持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江汉平原农户焚烧秸秆决策行为影响因素解析—以荆州市为例
洞庭湖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大运河文化带(江浙段)聚落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广州河涌区乡村聚落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SEM模型的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江汉平原潜江市为例
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汉平原28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洞庭湖区“清洁田园”行动的经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