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26)
- 2023(3640)
- 2022(2929)
- 2021(2793)
- 2020(2255)
- 2019(4742)
- 2018(4567)
- 2017(8334)
- 2016(4327)
- 2015(4754)
- 2014(4010)
- 2013(3843)
- 2012(3492)
- 2011(3227)
- 2010(3292)
- 2009(3313)
- 2008(3293)
- 2007(2942)
- 2006(2636)
- 2005(2329)
- 学科
- 济(16227)
- 经济(16216)
- 业(15802)
- 管理(15687)
- 企(14366)
- 企业(14366)
- 技术(10131)
- 技术管理(8435)
- 学(7519)
- 中国(5459)
- 业经(4302)
- 方法(4287)
- 理论(4089)
- 农(3685)
- 教育(3372)
- 财(3345)
- 银(3314)
- 银行(3303)
- 制(3258)
- 行(3222)
- 融(3170)
- 金融(3170)
- 经济学(3031)
- 数学(2936)
- 数学方法(2883)
- 地方(2567)
- 农业(2554)
- 和(2550)
- 贸(2449)
- 贸易(2444)
- 机构
- 大学(59972)
- 学院(58140)
- 济(24753)
- 经济(24341)
- 管理(22235)
- 研究(21630)
- 理学(18675)
- 理学院(18445)
- 管理学(18224)
- 管理学院(18080)
- 中国(15718)
- 科学(12710)
- 京(12530)
- 财(10678)
- 所(10637)
- 研究所(9684)
- 中心(9350)
- 江(9143)
- 范(8835)
- 师范(8749)
- 财经(8358)
- 经济学(8094)
- 农(8092)
- 北京(7919)
- 院(7668)
- 经(7597)
- 州(7321)
- 业大(7256)
- 师范大学(7136)
- 经济学院(7028)
- 基金
- 项目(38043)
- 科学(30633)
- 研究(29185)
- 基金(27255)
- 家(23930)
- 国家(23699)
- 科学基金(20384)
- 社会(19577)
- 社会科(18479)
- 社会科学(18475)
- 省(15366)
- 基金项目(13934)
- 教育(12990)
- 划(12685)
- 自然(11869)
- 自然科(11613)
- 自然科学(11610)
- 创(11430)
- 自然科学基金(11408)
- 编号(11008)
- 创新(10860)
- 资助(9755)
- 成果(9631)
- 重点(8739)
- 新(8619)
- 发(8552)
- 国家社会(8538)
- 课题(7973)
- 部(7926)
- 制(7416)
共检索到93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震 金瑞
11世纪宋代新儒学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各方面思想资源的促成,佛老之学及魏晋玄学等外源因素需消化以外,儒学内部如汉唐经学的思想资源对于新儒学回归经典的创新更有直接关联。中唐思想文化特别是"是经疑传"等经学新风气,推动了唐宋之际"疑经改经"的思潮发生,新儒学通过创造转化汉唐经学知识的固有范式,实现了"经学理学化"的诠释学转向。最终,朱子学建构了一套"四书学"及"家礼学"的新典范,标志着新儒学"经典世界"的全面重建,有力推动了儒学在哲学、经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裴云龙
在1127~1279年间,知识精英在文章选本编纂和文学史评述中,将北宋六家散文建构为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经典系统。这一整体系统在"欧苏"、"欧曾"、"三苏"等相对微观的经典体系基础之上被绾合形成。六家散文的经典系统不仅包含文章学的示范意义,同时也具有儒学文化维度的思想内涵,代表了理学思想产生前儒学发展的传统形态和范式。1127~1279年间的评论者大多通过这一经典化的建构过程,以理学的思维和视角对六家散文所代表的传统儒学形态加以审视和反思,这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史观念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
文章选本 六家并称 理学 审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庆利,李艳霞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崛起 ,伴随着东亚文明的发展 ,激发了人们对东亚文明创立的文化探源 ,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原动力。然而 ,事实却不尽然 ,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确曾对东亚的腾飞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本身在东亚文明发展中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 ,进入 2 1世纪 ,儒学如何创新已日为紧迫。
关键词:
东亚文明 21世纪 儒学创新
[期刊] 求索
[作者]
单正齐
以心性论为中心,围绕几个重要范畴对宋明儒学与佛教哲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诸如理论结构、运思模式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实质及具体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宋明儒学坚持道德本体论与心性论的合一,追求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体现了道德的形上学特色。佛家则坚持超越的境界本体与心性的统一,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理想的生命人格,体现了超道德的境界形上学特色。
关键词:
心性论 儒释异同 实理 空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温志拔
北宋哲宗亲政以后至徽宗时期,新学真正成为官方学说,这是北宋新学发展的顶峰,也是新学沦为王朝政治工具的开始,新学因此逐渐走向消亡。新学在徽宗时期主要是徽宗宣示理想政治和个人神圣性的论证工具,这既使新学成为唯一被允许发展的学术,也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性。
关键词:
徽宗 新学 礼学 学术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青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开始加快,随之而来的,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为了让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人们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继而使自己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各大学派理论需要改变自身较为古板的存在形态,让先进思想从书本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为此,儒学要与当代思想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儒学来实现当代思想中与身体转向相关的相关理论措施,以此帮助人们增长见识,一改人们对儒学思想的刻板印象。作者在开展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阳明学与日本战后派文学的关系研究”(22NDJC144YB)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时研读了该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峻岭
汉代儒学独尊始于武帝时期,此后,经学开始了制度化的进程,设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鼓励私学。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读经成为汉代的社会风尚,并反过来推动了经学在汉代的发展。
关键词:
儒学独尊 汉代经学 五经博士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晓鹏
尽管宋代道学曾经构成南宋浙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但南宋浙学与道学并不属于同一个思想派别,更不能说它是道学的一个分支学派。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差别,甚至构成了相互批判的思想对立和竞争。而南宋浙学恰恰正是在对宋代道学展开直接或间接的批判中实现了自己的发展演变和超越。它们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反映了转型期的唐宋社会变革的许多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同时也展示了南宋浙学作为没有严格意义上传承师从的学脉关系和门户形式的独特学派所始终追求的"自为门庭"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转型的范式创新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关键词:
儒学课程观 道德创造性 体验形上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汉民
孔子提出了作为"礼"之依据的"仁","仁"体现出作为主体人格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意志。但是"仁"要能够成为普遍性行为准则,还必须表达出必然性的力量。宋儒确立《四书》的新经典体系,其学术使命就是要重建仁的形而上意义,以确立仁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宋儒通过对仁学的诠释与建构,把《四书》的心性仁学与《周易》的天道仁学结合起来,建构了更具理论性、思辨性的仁学思想体系,实现了儒学的创新性发展,最终建构出一种天人合一、体用圆融的新仁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晓巍
赈贷是中国传统救荒政策的一项具体内容。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以提供赈贷资金的主要仓储不同为主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北宋前中期: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的赈贷;(2)北宋中后期:青苗法影响下以常平仓等为主的赈贷;(3)南宋前期:战乱破坏后政府多方位的赈贷;(4)南宋中后期:士绅主导下的社仓赈贷。这四个阶段赈贷的实施、发展,在宋代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赈贷的专题性深入研究,因此,对赈贷的分类比较粗略,且作用也被低估。本文从赈贷较赈粜赈给之利、赈贷资金来源的丰富、赈贷实施及效用的多样化三个方面,论述宋代赈贷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讨论宋代赈贷的弊病、利息、蠲贷和倚阁...
关键词:
赈贷 救荒 省仓 常平仓 社仓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华仙
宋代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成熟、丰满时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受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场交易活跃的影响,节日期间士庶更多地采取取自市场的消费方式,使得节日消费市场更加繁盛,节日经济功能更加突出。政府在节日习俗、节日消费风气等方面起了有益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对节日市场则既有顺应、利用的一面,也有控制、决策的一面,扮演了消费者、经营者、决策者、组织者等多重角色,促进了节日消费市场的繁荣,丰富了士庶节日生活内容。
关键词:
宋代 政府 节日消费 举措 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宝璋
宋代审计在中国古代审计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审计院的前身是三司之下一个分掌军队给受之数的机构——三司马步军专勾司。据《长编》卷33记载:淳化三年,“置勾当马、步军专勾司官各一人,从户部使樊知古请也。”淳化五年,合马、步军专勾司为一司。此司设立之初,是为防止发放俸禄时伪冒欺弊等,其审计范围很小,“特掌骑兵、徒兵给受之数,犹未及诸司也。(《通考》卷60)三司马步军专勾司原是采取事前审计的形式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