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97)
- 2023(11019)
- 2022(9204)
- 2021(8712)
- 2020(7360)
- 2019(16922)
- 2018(15988)
- 2017(31427)
- 2016(15967)
- 2015(18142)
- 2014(17497)
- 2013(17827)
- 2012(17031)
- 2011(15412)
- 2010(15288)
- 2009(14572)
- 2008(13293)
- 2007(11770)
- 2006(10520)
- 2005(9402)
- 学科
- 济(78403)
- 经济(78223)
- 业(45814)
- 管理(41501)
- 方法(36209)
- 企(32997)
- 企业(32997)
- 数学(32221)
- 数学方法(32103)
- 中国(29090)
- 融(27161)
- 金融(27158)
- 农(26065)
- 银(24748)
- 银行(24745)
- 行(24010)
- 财(20842)
- 地方(20241)
- 农业(18737)
- 制(17339)
- 业经(16742)
- 贸(16156)
- 贸易(16139)
- 易(15763)
- 务(11587)
- 财务(11567)
- 财务管理(11548)
- 中国金融(11392)
- 企业财务(11187)
- 学(11186)
- 机构
- 大学(229742)
- 学院(227581)
- 济(111514)
- 经济(109728)
- 管理(89064)
- 研究(81557)
- 理学(76893)
- 理学院(76109)
- 管理学(75193)
- 管理学院(74772)
- 中国(70386)
- 财(50678)
- 京(46847)
- 科学(43576)
- 财经(40812)
- 中心(39896)
- 所(39014)
- 农(37624)
- 经(37428)
- 经济学(37413)
- 研究所(35286)
- 经济学院(34051)
- 江(32443)
- 财经大学(30746)
- 业大(30536)
- 北京(29722)
- 农业(28637)
- 院(28629)
- 范(28527)
- 师范(28359)
- 基金
- 项目(154422)
- 科学(124594)
- 基金(117631)
- 研究(115681)
- 家(101345)
- 国家(100513)
- 科学基金(87096)
- 社会(81439)
- 社会科(76489)
- 社会科学(76467)
- 基金项目(61707)
- 省(57659)
- 自然(52240)
- 教育(51113)
- 自然科(51035)
- 自然科学(51021)
- 自然科学基金(50178)
- 资助(47843)
- 划(47707)
- 编号(44492)
- 部(36669)
- 成果(36293)
- 国家社会(35490)
- 重点(34491)
- 发(34266)
- 教育部(32406)
- 创(32059)
- 人文(31374)
- 中国(30991)
- 课题(30145)
- 期刊
- 济(116740)
- 经济(116740)
- 研究(72869)
- 中国(46570)
- 融(38844)
- 金融(38844)
- 财(36984)
- 农(35221)
- 科学(31913)
- 学报(31792)
- 管理(29884)
- 大学(25750)
- 学学(24398)
- 农业(23120)
- 财经(21412)
- 经济研究(19888)
- 经(18374)
- 教育(17400)
- 业经(17038)
- 技术(16213)
- 问题(16140)
- 贸(14896)
- 世界(13117)
- 国际(13011)
- 业(12389)
- 技术经济(11277)
- 统计(11277)
- 资源(10928)
- 理论(10600)
- 经济问题(10113)
共检索到349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晨 马彪 仇焕广
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对搬迁户的社交距离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交距离又是影响搬迁户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8省(区)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安置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其影响集中体现在搬迁户公共事务参与频率减少和在迁入地与原居民和睦相处程度降低两个方面。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集中安置增加了搬迁户的社交距离,表现为搬迁户心理信任和公平感知的降低对社会融入产生了负向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后续扶持政策应该重点关注搬迁户与原居民如何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社交互动关系这一核心议题,以期为搬迁户在迁入地营造公平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促进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和在迁入地的长期稳定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建兴 曾小溪 汪三贵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让已搬迁户在迁入地"稳得住"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本文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数据,在控制样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搬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扶持政策和社会融入对搬迁户返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提供就业机会的扶持政策和搬迁户自我身份认同、邻里互助的社会融入能够显著降低搬迁户的返迁意愿;而政府提供产业发展支持、金融贷款支持、社会保障支持的扶持政策和参加当地村(居)委会选举投票的社会融入对降低搬迁户返迁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利用返迁意愿的不同测量方式、考虑样本选择偏误,证实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这些结论意味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应强化政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注意政策发挥效果的时滞性,落实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搭配使用;此外,政府除了提供经济扶持政策,还要重视和解决搬迁户的社会融入问题,确保搬迁户在迁入地能够"稳得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晨 马彪 仇焕广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媒介,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在迁入地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本文基于2019年8省(区)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对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对搬迁户整体社会融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异质性。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的估计结果显示,相较于社会融入水平较低的群体,信息通信技术使用的促进作用对融入水平较高的群体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还证实了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在短期内能够通过提供就业信息、促进人情往来有效提高经济和社区文化融入。因此,应将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持续提升安置区信息化配套服务水平,建立搬迁户与迁入地社会的信息双向流动平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二申 乔家君 周亚娟 王伟
文章基于大别山片区湖北省域内38个行政村农户调查数据,从微型角度将所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家庭收入科学分类。借助地理探测器(Geographic detector)和Tobit模型(Tobit model),探究搬迁户家庭收入结构转变和收入高低的影响因子,确定影响因子解释力优先序列和显著性,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适宜建议。结果表明:(1)收入结构单因子解释力有很大差异,且双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力均高于单一因子。其中家庭类型和家庭综合受教育程度驱动力最为显著。(2)各影响因子分别作用于家庭工资性、生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的贡献度有所不同,收入提升阶段应重点关注贡献程度较高的影响因子。(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巩固提升工作,应因户施策地引导搬迁户选取适宜家庭未来生计生活提升的收入结构优化路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蓝红星 何蕾 胡原
易地搬迁迁出区耕地的良性处置,既是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更是预防化解脱贫户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四川和贵州两省39个大中型集中安置区1149户搬迁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Probit模型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带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研究发现,新型主体带动显著提升搬迁户维持耕种的概率,遏制搬迁后耕地撂荒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主体带动对安置距离较近的搬迁户有偿转出耕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对较远的搬迁户维持耕种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新型主体通过提高感知收益、改善技术服务和市场进入条件,以及替代稀缺劳动力助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旦新型主体带动中断,搬迁户倾向于放弃耕种,增加耕地无偿转出。本文建议支持“中坚农民”带头发展合作社;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支持新型主体以服务带动搬迁户;创新流转返聘和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建立新型主体联农带农动态监测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董运来 王艳华
"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随着空间位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搬迁群众也面临着生计方式改变、社会关系的断裂与重建、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社会融入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安置区社区的管理转型和良性发展。建议强化安置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培育搬迁群众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融入,最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内生化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蓝红星 黄婉婷 陈光燕
易地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脱贫户离农现象普遍,对迁出区土地利用产生连锁冲击,用好迁出区耕地资源,事关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以及脱贫成果巩固。本文建立生计分化、组织嵌入和耕地撂荒行为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和贵州24个大中型安置区827户搬迁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非农活动增加与身份认同加深为表征的生计分化,加剧了搬迁脱贫户撂荒耕地发生率,其中身份认同加深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大;组织嵌入能显著抑制搬迁脱贫户耕地撂荒行为和因生计分化而引发的耕地撂荒比率,进一步考察异质性组织嵌入的调节作用,发现其负向调节效应主要源自林果类组织。基于此,创新迁出区农地流转服务,依据移民生计分化鼓励内部定向流转,同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扶持发展省工性林果业复合经营,尽快走出迁出区耕地撂荒与资源错配困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进龙 卢新海 侯娇 温雪
[目的]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户宅基地的复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保障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乃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利用广西8市522份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问卷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并综合田野调查,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户宅基地利用现状及复垦意愿。[结果](1)搬迁户宅基地以一户一宅为主,宅基地房屋具备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低、建成年份早的特征;(2)搬迁户宅基地复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7.66%的宅基地房屋处于闲置状态,37.13%处于偶尔或照常使用状态;(3)搬迁户宅基地复垦意愿整体偏低,仅29.4%表示愿意复垦;(4)男性、宅基地面积大、未流转承包地、希望以后回农村养老的搬迁户其宅基地复垦意愿较低,而高收入、非农就业的搬迁户则意愿较高;(5)宅基地对于男性和希望以后回农村养老的搬迁户而言,承载着浓厚的精神寄托,对于未流转承包地和务农的搬迁户而言,仍发挥着生产生活功能。另外,宅基地面积越大,其建设成本也越高。[结论]在安置社区软硬件设施均较为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影响搬迁户宅基地复垦意愿的深层次因素为乡土情怀、生计方式、生计能力以及宅基地沉没成本。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聪 刘若鸿 许晏君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既强调精准脱贫,又要避免落入"政策陷阱",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谨防农户收入不平等导致的相对贫困风险。本文利用2015年的陕南入户调查数据,建立农户收入决定模型,探索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夏普利值过程进行收入不平等的回归分解,量化了各因素在不收入不平等上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搬迁政策有效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在实现贫困户有效增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五大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及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也不尽相同,生计资本在不同收入水平上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通过政策因素得以强化。本文为后续加强精准施策和精细管理提供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常艳
文章对我国西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总量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2001-200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试点期间人均耕地安置标准等经验性数据为依据测算各地实现"十一五"规划搬迁任务及其搬迁总任务的土地安置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除贵州以外,各地土地安置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而若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部分地区则存在土地安置缺口,建议尝试并探索"无土安置"等其他安置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土地 安置能力 西部地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新叶 牛晨光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制度设计,是一种用城市生活取代传统乡土社会生活的逻辑。落实在社区治理实践之中,则常见到形式各异的紧张,主要表现为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制度之间产生的对立与冲突。以"制度与生活"分析框架解释,能够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紧张的原因、表现及正式制度推行的路径依赖。化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治理紧张,一方面正式制度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视移民搬迁群体的正常诉求,及时进行自我变革;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群众要主动接受制度的规约,尽快实现由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的转变。
关键词:
易地扶贫 社区治理 移民安置 贫困人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邬黎明 朱子嫣 罗桢 胡继亮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不仅决定搬迁户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的质量,还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后续帮扶措施。本文以湖北省12市(州)为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与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等五个方面,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进而对湖北省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并识别出以下特征:(1)从综合得分来看,不同地区间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2)从“五个体系”来看,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各方面建设体现出不均衡、差异大的特征;(3)从指标权数来看,各地安置社区基础硬件设施差距较小,软件设施差距较大。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后续帮扶措施: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转变、推动基层党建全方位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升级、推动就业增收水平全面提升、推动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五个推动”对应“五个体系”,全面助力后续帮扶工作的进行,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更加“稳得住”“能致富”。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后续扶持 熵值法 综合评价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城镇集中安置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方式,农村老人被安置进城后的养老状况直接影响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调研发现,进入城镇安置社区的农村老人返回农村养老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一种“养老型返迁”,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相差较大。其根源是易地搬迁老人在城镇安置社区中的社会融入程度低,具体表现为经济整合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差、文化习得接受慢等,从而导致易地搬迁老人成为城镇社会中的“边缘人”。要理性看待易地搬迁老人的“养老型返迁”行为,在后续扶持过程中应考虑易地搬迁老人独特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给予其制度性的返迁空间,并通过在城镇安置社区中发展老年产业、再造社区共同体等方式,为易地搬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提供支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城镇集中安置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方式,农村老人被安置进城后的养老状况直接影响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调研发现,进入城镇安置社区的农村老人返回农村养老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一种“养老型返迁”,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相差较大。其根源是易地搬迁老人在城镇安置社区中的社会融入程度低,具体表现为经济整合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差、文化习得接受慢等,从而导致易地搬迁老人成为城镇社会中的“边缘人”。要理性看待易地搬迁老人的“养老型返迁”行为,在后续扶持过程中应考虑易地搬迁老人独特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给予其制度性的返迁空间,并通过在城镇安置社区中发展老年产业、再造社区共同体等方式,为易地搬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提供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