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0)
2023(6146)
2022(5513)
2021(4991)
2020(4573)
2019(10720)
2018(10663)
2017(20773)
2016(11631)
2015(13270)
2014(13450)
2013(13597)
2012(13008)
2011(11770)
2010(11810)
2009(10958)
2008(11152)
2007(10186)
2006(8634)
2005(7631)
作者
(36164)
(30409)
(30310)
(29113)
(19146)
(14880)
(13889)
(12081)
(11317)
(10678)
(10308)
(10300)
(9739)
(9612)
(9601)
(9570)
(9490)
(8944)
(8892)
(8745)
(7778)
(7555)
(7464)
(6956)
(6938)
(6847)
(6754)
(6695)
(6254)
(6118)
学科
(51028)
经济(50987)
(28588)
管理(27971)
方法(25139)
数学(22807)
数学方法(22619)
(20979)
企业(20979)
(15909)
地方(13371)
(12437)
(12157)
中国(11716)
农业(10718)
业经(9514)
(9270)
贸易(9268)
(8923)
(8423)
(7674)
环境(7547)
(7052)
财务(7037)
财务管理(7016)
(6657)
银行(6632)
(6626)
金融(6624)
企业财务(6602)
机构
大学(170392)
学院(169901)
(68664)
经济(67065)
管理(63144)
研究(60230)
理学(54560)
理学院(53840)
管理学(52724)
管理学院(52409)
中国(44645)
科学(40515)
(36114)
(35955)
(32384)
(30709)
研究所(29841)
业大(29523)
农业(28698)
中心(28668)
(27320)
财经(24472)
(23811)
师范(23570)
北京(22168)
(22087)
(21412)
(21330)
经济学(21072)
(21023)
基金
项目(115411)
科学(89678)
基金(82557)
研究(80678)
(73019)
国家(72438)
科学基金(60741)
社会(49559)
(48084)
社会科(46848)
社会科学(46828)
基金项目(44916)
自然(40819)
自然科(39777)
自然科学(39763)
(39409)
自然科学基金(39030)
教育(36869)
资助(33643)
编号(33026)
重点(26841)
成果(26605)
(25778)
(25400)
(23197)
科研(22980)
课题(22974)
计划(22964)
创新(21843)
大学(20828)
期刊
(74387)
经济(74387)
研究(46444)
(31874)
中国(31602)
学报(30737)
科学(27484)
(23506)
大学(21975)
农业(21376)
学学(20874)
管理(19016)
教育(14945)
技术(14080)
(13347)
金融(13347)
业经(12498)
(11993)
财经(11436)
经济研究(11355)
问题(10519)
资源(10283)
(9748)
(9201)
技术经济(8891)
统计(8871)
理论(8193)
(7864)
商业(7798)
(7789)
共检索到246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晓蓓  金素文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霾发生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历年霾日数变化趋势、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a霾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霾日数存在显著的增多趋势;霾高发期在秋冬季,1月更是一年中霾发生最多的月份;5~6月是霾发生的次高峰,6月的极重霾为全年中最多;白天出现霾的几率高于夜晚,早上8时是一天中最容易出现霾的时刻。安徽省霾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平原多于山区,主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霾日数较多,山区很少;沿淮淮北的极重霾日数最多。2007年前后霾的年平均日数达到40a来的最高值。霾日数EOF前4个模态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郁家成  黄小燕  郁阳  陈晓红  王华  
论文在探索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包括入梅期、出梅期和梅雨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包括梅期平均日雨量、雨量梅年比、梅期暴雨日数和梅雨强度指数)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安徽沿淮一带11站梅期雨量和雨强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①安徽沿淮地区多年平均梅雨期为24d(6月16日入梅,7月10日出梅),梅雨量为221.9mm,梅期日雨量为8.6mm,雨量梅年比为22.3%,暴雨日数为1.3d,梅雨强度指数为4.0;②沿淮历年梅雨特征量均呈明显的波动趋势;③沿淮梅期雨量和雨强年际变化的平均波动周期约为9年,但随年代推移具有振幅减小和频率加快的特点;④安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海中  田晓四  张乐勤  
[目的]为探明区域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路径,实现对安徽省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方法]基于1980、1990、2000、2010、2020年安徽省LUCC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并借鉴重心迁移模型,探究安徽省县域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关系。[结果](1)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面积差异明显,4个不同阶段耕地非农化面积呈不断增长态势,耕地非农化强度趋向于皖中最大,皖北次之,皖南最小的格局。(2)县域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显著,皖南速度最快,皖北最慢。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自小到大的重心点密度逐渐降低,整体波动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且波动幅度逐步提升。耕地非农化速度重心点的轨迹表明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历经了由中心向外围扩散又逐渐收敛的过程。(3)耕地非农化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且距离不断变小,空间形态上呈现Y型,非农化路径表现为先远离后靠近的扩散态势。非农化重心一直偏安徽省几何中心以北。[结论]揭示了安徽省耕地非农化演进过程及扩散路径,为政府部门掌握耕地变化以及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左  王芳  张运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重要商品粮食基地,因受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旱灾频发。论文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WSI,结合气象数据和MOD13数据,分析2000—2014年安徽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基于MOD16产品计算的作物缺水指数可用于安徽省干旱的监测。2)2000—2014年间安徽省CWSI多年均值为0.524,最大值在2011年(0.569),最小值在2003年(0.458),整体上呈现弱增加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表现为南部湿润、北部干旱。各市多年CWSI年均值相差不大,但变化趋势各异,淮北平原地区和江淮之间地区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皖南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3)安徽省CWSI年内月变化整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单谷型趋势,1—6月和10—12月CWSI值较高,最大值在3月,为0.66,7—9月CWSI值较低,最小值在8月,为0.27,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淮北平原易出现春旱、秋旱和冬旱,江淮丘陵易出现春旱及秋旱,沿江地区易出现春旱。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WSI年内变化特征差异明显,林地和草地整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单谷趋势,其月均最大值在3月,城镇和耕地则表现为多峰趋势,最大月均值在6月。5)CWSI与降雨、温度以及植被的关系密切,在降雨较多的地区,温度较低,植被指数较高,CWSI值较小,干旱程度较轻,说明降雨对CWSI变化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雨芩  徐虹  程晋昕  
研究森林火灾发生规律是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的基础,也是指导森林防火与补救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根据云南省1996—2013年的林火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云南省林火时空动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冬、春季,特别是12月—翌年5月,3月和4月的森林火灾最为严重,森林火灾以人为火源为主,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2)从行政区划上看,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滇西北的迪庆南部、怒江大部、丽江、大理,滇西南的保山北部、德宏北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红芳  余金龙  邱学兴  
利用1960~2012年安徽省77个气象站的逐日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全省寒潮年际变化、时空分布等基本气候特征以及不同基准期寒潮平均初终日变化,补充和完善了安徽省寒潮气候特征分布方面的统计分析资料,以期为安徽省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的指导。统计结果表明:安徽省近52a寒潮发生频次北部多于南部,其中山区北坡明显多于山区南坡;寒潮年发生次数存在3个显著周期:22a左右、10~12a、6a左右;全省各站寒潮的平均初日自北向南逐渐推迟,平均终日也基本是自北向南逐渐推迟。每年寒潮活动期以2~3月和11~12月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年红  张焕明  石绍炳  
2011年安徽省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处于明显的上升通道。基于修正的CASS指数评价体系可知,2011年安徽省经济总体运行、增长速度及增长质量CASS指数呈"较好"态势。但经济运行也存在如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速放缓、出口贸易形势严峻、物价上涨过快、经济效益下滑以及财政收入增长过快等问题。考虑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仍处于低迷甚至恶化状态,2012年及以后几年内安徽省的经济工作应保持投资的适当增长速度,注意控制物价过快增长,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对安徽的不利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学良  石春娥  吴必文  张浩  杨关盈  于彩霞  
为了弄清安徽省大雾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安徽地面气象站1970~2009年40a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安徽省大雾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大雾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代际变化,安徽省雾日数在80年代达到最高,由于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雾日数不断减少。同时,雾生时间年代际变化不大,而雾消时间则不断后延,直接导致雾的持续时间不断增加,40a间雾的持续时间增加将近1h;(2)安徽省大雾四季特征分明,空间分布不均。冬季是安徽大雾的高发期,大雾日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雾中最小能见度最低,雾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夏季,大雾日数最少,持续时间最短,雾中最小能见度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涤非   王明玉   司莉青   赵凤君   李威   李伟克   舒立福  
【目的】研究四川省雷击火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影响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四川省雷击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以四川省2001—2021年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省雷击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雷击火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格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等工具,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林地资源数据等进行处理,分析了地形、气象、植被等因素对四川省雷击火的影响。【结果】2001—2021年四川省共发生雷击火72起,多发生于3—6月,其中4月是集中高发期;主要发生时段为14:00—18:00,其中15:00—16:00是雷击火最易发生的时间段。雷击火主要集中在川西南的凉山州、攀枝花市以及川西的甘孜州,尤以雅砻江流域最为集中。降水量、相对湿度是影响四川省雷击火发生次数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风速影响不显著。除气象因子外,雷击火受地形、植被类型影响明显,雷击火主要发生在海拔2 500~4 000 m范围内、坡度26°~45°之间、以及半阳坡或半阴坡。最易发生雷击火的林分类型是高山松林,其次为云南松林。【结论】四川省雷击火在月、日2个时间尺度下分布规律明显,多发生于夏季的下午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主要聚集在甘孜州、凉山州,尤其是雅砻江中下游区域;雷击火发生受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显著,且在特定地形条件和植被类型中具有易发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郁家成  黄小燕  郁阳  郭秀云  董炳瑞  陆太平  王华  
【目的】探索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的计算公式,并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分析梅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在对本地区梅雨期降水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1个地面气象站1952-200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梅雨强度指数,并依据多年的梅雨强度指数和洪涝资料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并根据IPRI分析发现了安徽沿淮地区历年梅强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洪涝面积与梅强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结论】研究结果可用于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分析、评估和鉴定以及农业避洪。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陈凤娇  王体健  邱康俊  温华洋  刘惠兰  陆明明  石春娥  杨元建  
基于1980~2010年期间6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安徽省霾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相对湿度和风速等主导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前,安徽省的霾频次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后季节差异减小,霾天气趋于常年化.(2)近30年来,夏秋季霾频次逐年明显上升(1995年前后增加最明显),春冬季则表现出微弱的增长趋势.(3)霾发生时,四季的风向均表现出高东北风频次、多静风、低偏南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夏秋季霾发生时的风速明显减小,48.5%和54.5%的霾发生时的风速(14时)小于2m/s.(4)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霾易生成于高相对湿度(>70%)环境下,但高污染的合肥和蚌埠,约71.2%和68.9%的霾生成于低相对湿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郏建  倪建华  杨再贵  王金茵  王结臣  
采用多指标对安徽省2005—2014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1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将位序-规模法则应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从政策导向、地理区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略有起伏,但总体相对稳定,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之间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德芳  段汉明  
屯垦是我国用于治理边疆的一项特殊的手段,在古代西域的稳定和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总结了从西汉至清代各代屯垦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屯垦地点多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军事扼要之地,受西域内外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屯垦的重心逐渐由南疆向北疆转移,如此的空间转移也带动了清代以后北疆城镇群带的兴起。自然影响力和政治驱动力是屯垦发生的两类动力因素,探求其作用机制,认为这两类因素是古代新疆屯垦规模之大、屯垦时间之长、屯垦成效之明显的核心动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代娟  陈正洪  田树青  武泉  孙朋杰  白永清  
利用长江航道局布设在长江航道沿线重庆段39个人工雾情信号台近3a的雾情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重庆段航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以上雾情及整个长江山区航道(宜宾到宜昌)逐里程的经度、纬度、水道宽度、河面弯曲度、河道变化剧烈度、河道支流岔道等6类地理信息因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模拟了长江山区航道雾情综合指数的地域精细化分布。统计结果显示:长江山区航道雾总体上呈现冬多夏少的季节特点,但也有冬少夏多或四季比较平均的情况存在;大多数雾情形成于0~8时,结束于8~12时,其中大雾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重庆段航道雾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涪陵的蔺市到丰都段、万州的黄花城分布最多,年均大雾30~50次,最少的安坪...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韦胜  袁锦富  徐建刚  蒋海兵  蒋金亮  马海涛  
基于高铁余票信息建立的上下净客流量模型,以京沪高铁为例,从京沪高铁客流时空分布格局、站点客流日变化规律以及典型站点客流特征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传统城市断裂点理论适用于分析两个能级相差不大的城市,对于两个能级相差较大的城市则有局限性,主要原因是高能级城市的辐射力可能会覆盖低能级城市。同时发现,京沪高铁客流时空特征是传统城市腹地划分的新佐证。2)京沪高铁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隔日效应",这有利于增加商务、旅游等事件发生的概率,且在沪宁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城际效应"。另外,京沪高铁还强化了区域内1 h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