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97)
- 2023(17488)
- 2022(15361)
- 2021(14169)
- 2020(12251)
- 2019(28296)
- 2018(28143)
- 2017(54674)
- 2016(29650)
- 2015(33471)
- 2014(33708)
- 2013(33405)
- 2012(30916)
- 2011(27899)
- 2010(27892)
- 2009(25973)
- 2008(25242)
- 2007(22446)
- 2006(19622)
- 2005(17295)
- 学科
- 济(134883)
- 经济(134748)
- 管理(86071)
- 业(80804)
- 企(66363)
- 企业(66363)
- 方法(59489)
- 数学(52135)
- 数学方法(51497)
- 农(33629)
- 财(31407)
- 中国(30707)
- 学(29262)
- 地方(29124)
- 业经(27163)
- 农业(22877)
- 贸(21848)
- 贸易(21840)
- 环境(21417)
- 制(21133)
- 易(21075)
- 务(19931)
- 财务(19850)
- 财务管理(19807)
- 理论(19730)
- 和(19619)
- 企业财务(18746)
- 技术(17684)
- 划(17578)
- 银(16972)
- 机构
- 大学(429381)
- 学院(428230)
- 济(176512)
- 经济(172700)
- 管理(168367)
- 理学(146221)
- 理学院(144576)
- 研究(143877)
- 管理学(141853)
- 管理学院(141112)
- 中国(105472)
- 科学(90718)
- 京(90453)
- 财(78193)
- 所(73289)
- 农(71978)
- 研究所(67046)
- 业大(65932)
- 中心(65408)
- 财经(63209)
- 江(62846)
- 经(57284)
- 北京(56741)
- 农业(56468)
- 范(55804)
- 师范(55267)
- 经济学(53413)
- 院(51900)
- 州(50593)
- 经济学院(47977)
- 基金
- 项目(291896)
- 科学(228439)
- 基金(211229)
- 研究(209423)
- 家(184368)
- 国家(182872)
- 科学基金(156780)
- 社会(131553)
- 社会科(124575)
- 社会科学(124540)
- 省(115311)
- 基金项目(112495)
- 自然(103503)
- 自然科(101043)
- 自然科学(101014)
- 自然科学基金(99183)
- 教育(96308)
- 划(96065)
- 资助(87999)
- 编号(85120)
- 成果(68310)
- 重点(65240)
- 部(63969)
- 发(62284)
- 创(59679)
- 课题(58422)
- 科研(56330)
- 创新(55770)
- 教育部(54538)
- 大学(54233)
- 期刊
- 济(194029)
- 经济(194029)
- 研究(123092)
- 中国(76698)
- 学报(70276)
- 农(64699)
- 科学(63451)
- 财(60887)
- 管理(60229)
- 大学(52718)
- 学学(49909)
- 农业(44311)
- 教育(41852)
- 技术(38164)
- 融(33156)
- 金融(33156)
- 经济研究(31422)
- 财经(30958)
- 业经(30862)
- 经(26467)
- 问题(25108)
- 业(22449)
- 技术经济(22423)
- 图书(21176)
- 统计(20992)
- 版(20335)
- 理论(20172)
- 科技(19782)
- 资源(19683)
- 商业(19329)
共检索到620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开亚 刘晓薇 朱勤 张浩
根据物质流分析指标和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分析了1990—2007年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基本实现相对脱钩,但经济增长仍然依靠高物质投入和高污染排放;近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呈现扩张性复钩现象,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环境压力未见下降,反而物质利用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增加;EKC分析进一步揭示,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实现绝对脱钩仍需较长时间和较多物质投入。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生产力,使EKC顶点左移的同时实现穿山式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绝对脱钩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正
通过构建城市环境压力指数(EPI),利用脱钩弹性分析方法对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程度、演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城市环境压力总体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分指数除土地压力指数(LPI)呈现小幅度波动上升趋势,其余也均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弹性指数(DEI)呈现强脱钩现象,其演变轨迹以2011和2013年为拐点,可以分为"降低—增长—降低"三个阶段;DEI的分解结果显示,污染和土地压力对DEI的负面作用最为显著;人口和经济因素与DEI的发展协调程度逐步提升;北京城市环境压力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呈现"N型"特征,预计在未来有潜在的上升趋势。据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正
通过构建城市环境压力指数(EPI),利用脱钩弹性分析方法对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程度、演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城市环境压力总体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分指数除土地压力指数(LPI)呈现小幅度波动上升趋势,其余也均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弹性指数(DEI)呈现强脱钩现象,其演变轨迹以2011和2013年为拐点,可以分为"降低—增长—降低"三个阶段;DEI的分解结果显示,污染和土地压力对DEI的负面作用最为显著;人口和经济因素与DEI的发展协调程度逐步提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程会强 陈豹
在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开发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也成为伴生安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争事实。根据安徽省1990—2011年的经济数据,计算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总量,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安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动态脱钩变化,分析表明安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脱钩存在复钩的可能,且表现为三阶段动态复钩的变化趋势。据此,安徽省应调整产业结构、审慎产业转移、开发清洁能源、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和加强森林碳汇,实现低碳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兴国 潘玉君 赵庆由 胡志丁 姚辉 杨小燕
基于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理论,构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运用弹性分析改进的脱钩评价方法,建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脱钩程度的判定标准,以云南省为例,对其1998—2008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的强度及其变化特点来看,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总体较大且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速度比为0.3∶1;②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来看,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呈现由绝对脱钩→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Ⅰ→相对脱钩Ⅲ的演变轨迹,其变化呈近倒"U"型曲线,符合区域科学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时期,云南省将进入实现区域科学发展的加速阶段,区域发展的内外因素也将更加复杂,发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走一条自然资源"低耗高效型"、生态环境"低压强保型"、经济发展"高速高效型"与社会发展"均衡协调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章恒全 陈卓然 张陈俊
借助LMDI分解技术和Tapio脱钩模型,研究2000—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工业水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和脱钩努力程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水环境压力呈现出从弱脱钩到强脱钩的良好态势,各地区的脱钩系数、脱钩状态存在时空差异;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脱钩努力程度不同,其中,重庆做出的脱钩努力最大,江西做出的脱钩努力最小;从各脱钩努力指标来看,节水技术的脱钩努力程度显著提高,排污系数的脱钩努力指标先上升后下降且一直处于低效状态,产业结构的脱钩努力状态由无效转为低效,人口规模一直未作出脱钩努力。因此,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做到节水增流与控源减污双管齐下,产业优化与人口控制协调配合,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关键词:
工业废水 脱钩努力 LMDI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勇 汪应宏 张乐勤 包婷婷
研究目的:研究安徽省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及其原因,以指导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耕地保护。研究方法:基于环境领域的脱钩理论,运用OECD提出的脱钩指数计算模型,参考Tapio等划分的脱钩状态类型,构建脱钩模型,计算脱钩弹性系数。研究结果:研究期内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曲线呈"W"型变化;脱钩状态经历了波动调整期—过渡平稳期—波动调整期动态变化过程,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明显。研究结论:随着安徽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大建设占用耕地管理和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力度,走内涵挖潜之路,尤其是要通过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补充有效耕地面积,有效遏...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杜娟 刘小进 胡亚平 朱述斌
文章构建了经济增长和森林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弹性指标体系,并分解为结构脱钩弹性、技术脱钩弹性和规模脱钩弹性3个子指标。选择全国及闽、赣、贵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样本,得出结论:(1)中国已普遍进入经济增长与森林生态环境压力脱钩的阶段,主要得益于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脱钩效益;由于缺乏合理的工业污染管控措施,技术弹性均为负脱钩。(2)闽、赣、贵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由于森林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在结构脱钩弹性和规模脱钩弹性上表现出脱钩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后续森林生态管理政策制定中要各有侧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胡怡文 杨晓华
本文以1987-2016年为研究期限,运用Tapio速度脱钩模型,用逐期脱钩和跨期脱钩两种测度方法,分别对碳排放和制造业经济增长、碳足迹生态压力和制造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逐期速度脱钩表明,两脱钩状态主要呈现出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和增长连结三种状态;跨期速度脱钩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制造业在采取节能减排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碳排放所带来的生态压力问题仍不容忽视。
关键词:
速度脱钩 碳排放 碳足迹生态压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桂元 陈坤
文章基于能源消费视角研究了安徽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长期与短期关系、因果关系以及预期与非预期此三类关系。根据安徽省的数据得出结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又具备一定的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力度;二者之间只存在由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单向因果关系,此结论表明能摆脱碳排放的束缚发展经济;预期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对显著的,将每年的碳排放增量尽可能地转移到预期的防控机制当中,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正宏 卓翔之 庄道元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方法,以安徽省碳排放量为因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自变量,设定安徽省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人口数量和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为控制变量,结果发现:第一,经济增长(GDP)是影响安徽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LNPGDP的影响系数为0.47;第二,影响安徽省碳排放量的次要因素为LNPSTRU和LNPEO。第三,人均收入和研发投入也会影响安徽省碳排放量大小。
关键词:
碳排放量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 对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方钰
以安徽省为例,运用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信贷总量及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信贷投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间相关性和信贷与经济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贷投放 经济增长 可持续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欢 朱清源 辛路
作为重点规划发展的京津冀地区,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应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1998-2015年间的经济与能源数据,阐述了该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脱钩状态。依据脱钩理论,构建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指标及模型。运算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变趋势方面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一直呈现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存在差距。研究表明,只有通过经济转型,提高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强化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发挥能源价格对碳排放的调节作用,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欢 朱清源 辛路
作为重点规划发展的京津冀地区,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应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1998-2015年间的经济与能源数据,阐述了该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脱钩状态。依据脱钩理论,构建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指标及模型。运算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变趋势方面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一直呈现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存在差距。研究表明,只有通过经济转型,提高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强化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发挥能源价格对碳排放的调节作用,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素英
协调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了安徽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计算1990~2004年安徽省各项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分析了GDP与各种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水域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安徽省经济发展属于能源、资源消耗型,增加1%的GDP产出需要增加0.58%的生态足迹,且分别需要增加0.10%的能源足迹和0.32%的水域足迹。据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