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36)
- 2023(18048)
- 2022(15030)
- 2021(13883)
- 2020(11434)
- 2019(25761)
- 2018(25729)
- 2017(48705)
- 2016(26633)
- 2015(29924)
- 2014(29644)
- 2013(29013)
- 2012(26837)
- 2011(24294)
- 2010(24297)
- 2009(22173)
- 2008(21582)
- 2007(19183)
- 2006(17155)
- 2005(15454)
- 学科
- 济(110196)
- 经济(110090)
- 管理(77355)
- 业(77120)
- 企(61691)
- 企业(61691)
- 方法(42426)
- 数学(35667)
- 数学方法(35275)
- 中国(34831)
- 农(34237)
- 地方(29604)
- 业经(27917)
- 财(23969)
- 技术(23612)
- 农业(23383)
- 学(23016)
- 制(20237)
- 贸(18784)
- 贸易(18766)
- 理论(18419)
- 银(18368)
- 银行(18322)
- 易(18103)
- 融(17691)
- 金融(17690)
- 行(17652)
- 环境(17544)
- 和(17406)
- 发(16880)
- 机构
- 学院(371151)
- 大学(370517)
- 济(148947)
- 管理(146363)
- 经济(145638)
- 研究(130390)
- 理学(125540)
- 理学院(124127)
- 管理学(122086)
- 管理学院(121412)
- 中国(98280)
- 京(80793)
- 科学(80781)
- 财(66267)
- 所(65785)
- 农(64946)
- 研究所(59707)
- 中心(58876)
- 江(57464)
- 业大(56536)
- 财经(52021)
- 范(51462)
- 北京(51223)
- 师范(50994)
- 农业(50324)
- 院(47435)
- 经(47246)
- 州(46587)
- 经济学(43310)
- 师范大学(41042)
- 基金
- 项目(251606)
- 科学(198336)
- 研究(187389)
- 基金(179602)
- 家(156452)
- 国家(155035)
- 科学基金(133166)
- 社会(117464)
- 社会科(111214)
- 社会科学(111185)
- 省(101555)
- 基金项目(95377)
- 教育(85165)
- 自然(84918)
- 划(83704)
- 自然科(82940)
- 自然科学(82921)
- 自然科学基金(81422)
- 编号(77310)
- 资助(72217)
- 成果(62436)
- 发(57961)
- 重点(56442)
- 创(55650)
- 部(54259)
- 课题(54016)
- 创新(51355)
- 国家社会(47837)
- 科研(46878)
- 项目编号(46637)
- 期刊
- 济(172171)
- 经济(172171)
- 研究(113503)
- 中国(83216)
- 农(60916)
- 学报(57669)
- 管理(56760)
- 科学(54794)
- 教育(49201)
- 财(48233)
- 大学(43969)
- 农业(42467)
- 学学(40883)
- 技术(35052)
- 融(34619)
- 金融(34619)
- 业经(30293)
- 经济研究(26480)
- 财经(24624)
- 业(22888)
- 问题(22468)
- 图书(21411)
- 科技(21230)
- 经(21121)
- 技术经济(19486)
- 理论(17761)
- 现代(17505)
- 坛(17223)
- 论坛(17223)
- 版(17042)
共检索到569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长明 陈学云
[目的]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选择。通过构建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两者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特征与实现对策,进而促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促进“四化”同步、乡村振兴发展步伐。[方法]通过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粮食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11—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互动效应和协调状况。[结果]从总体效应来看,安徽省粮食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呈现良好的协调关系,地市间协调水平差异较大,但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具体效应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效力更优,但是皖中地区粮食生产现代化促进效力显著。[结论]推动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安徽省需要健全协调发展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地区发展差异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两者协调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义根 冯开文
推进"四化"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情况。利用安徽省16地市2001—2014年"四化"的相关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几何平均法与HR模型测算了"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度,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的动态演进情况,最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化"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安徽省地市的"四化"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皖江城市区域增长极;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明显滞后;安徽省地市"四化"协调度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正向集聚性,尤其是皖江城市内部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四化"协调度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但这种关系有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有区域差异,且呈扩大之势。研究认为,要利用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技术的溢出,发挥皖江城市带领头作用和辐射效应,实现"四化"协调联动发展;加强邻近区域的合作实现双赢,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义根 冯开文
推进"四化"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情况。利用安徽省16地市2001—2014年"四化"的相关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几何平均法与HR模型测算了"四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度,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四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的动态演进情况,最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化"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安徽省地市的"四化"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皖江城市区域增长极;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明显滞后;安徽省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慧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兰
通过选取反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程度的8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安徽的环境保护并不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环保准入、用污染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调整、集中精力开展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壮大环保产业、树立生态理念等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安徽经济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奇中
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各行其道,不同步、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质量,推动"四化"同步,就必须找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切入口,加快政策和体制创新步伐,打通两者互动发展的阻碍,增强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整合和供给能力,实现两者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结构调整 改革 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刚
滁县地区作为新兴商品粮基地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潜力大等优越条件,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为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供应以及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文在对滁县地区区情分析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粮食生产发展对策,并确立了其区域模式。
关键词:
商品粮基地 发展模式 区域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倩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启飞 何蒲明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加权TOPSIS法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5年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5年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粮食生产由以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过渡为以农业补贴为导向;(2)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波动中演进,由初期的濒临失调逐渐改善为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但随着三者矛盾的加剧,系统间协调难度加大。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江永红 刘冬萍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经济、资源、环境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评价1999—2010年安徽经济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各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程度。结果显示,近年来安徽环境系统对经济、资源对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测算了安徽省经济、资源、环境三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得出安徽省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基本能相互协调发展,但环境仍然是制约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资源 环境 协调度 协调发展度 安徽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鹤健
运用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序变化分析表明,1991-2005年来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相悖趋势日益严重,两者之间的协调状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1999年,CDGPAH值由-0.66下降到-0.81,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处于冲突的发展模式阶段;第二阶段为1999-2005年,CDGPAH值由-0.81下降到-0.96,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处于相悖的发展模式阶段。粮畜生产协调度状况的空间变化分析表明,闽东南属于粮畜生产的相悖区,而闽西北则属于粮畜生产的基本协调区;但...
关键词:
粮食 畜牧业 协调 协调度 福建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培华 方创琳 陈同斌
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认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主要生产性因素是资源短缺及环境问题,出路在于提高自然资源及物质投入的利用效率,进而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潜力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认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粮食单产。最后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提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粮食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梨 何如海
中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采矿业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四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四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2013年铜陵市耦合协调度最高,为良好协调发展,淮北市和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低,为勉强协调发展;2017年淮北市耦合协调度最好,为中级协调发展,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差,为勉强协调发展。淮北市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最好,由勉强协调发展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下降,由良好协调发展变为初级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节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胡再生
"三化"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三化"内涵及其协调发展相关理论,"三化"协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工业化深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要求日益突出。基于理论与国内外典型国家、地区实践分析,"三化"协调发展具有内在机理,即产业耦合是"三化"协调的主要内容,产城融合是"三化"协调的关键,要素高效配置是"三化"协调的核心,城乡和谐是"三化"协调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三化"协调的前提。根据"三化"协调要求,结合评价模型,创立了综合性的"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安徽、全国及周边省份"三化"协调发展情况,并就此提出了安徽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 “三化”协调发展 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严冬 夏军 王立新 李云成
为寻求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湿地的必要功能,论文首先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历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效益和湿地效益分别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反映两方面和谐共存程度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70×104hm2,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约为195×104hm2。此结果可以作为设定三江平原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该标准下,按高单产水平计算,黑龙江省可提供2930×104t粮食,而三江平原湿地植物和鸟类的种类数约可分别恢复到建国时水平的70%和8...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粮食生产 三江平原 湿地 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