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15)
- 2023(8604)
- 2022(7489)
- 2021(6668)
- 2020(5825)
- 2019(13596)
- 2018(13216)
- 2017(25600)
- 2016(13955)
- 2015(15884)
- 2014(16133)
- 2013(16366)
- 2012(15870)
- 2011(14599)
- 2010(14834)
- 2009(14023)
- 2008(13709)
- 2007(12635)
- 2006(11172)
- 2005(10127)
- 学科
- 济(85234)
- 经济(85181)
- 管理(35839)
- 业(33581)
- 方法(31735)
- 数学(28368)
- 数学方法(28176)
- 企(25157)
- 企业(25157)
- 地方(22992)
- 农(19192)
- 中国(17651)
- 学(16283)
- 业经(14974)
- 财(14218)
- 地方经济(14094)
- 农业(13106)
- 贸(11849)
- 贸易(11842)
- 制(11467)
- 易(11313)
- 环境(11283)
- 和(10702)
- 融(9735)
- 金融(9733)
- 银(9061)
- 银行(9039)
- 经济学(8904)
- 行(8660)
- 体(8549)
- 机构
- 大学(215127)
- 学院(215104)
- 济(100844)
- 经济(98797)
- 管理(79377)
- 研究(78479)
- 理学(67892)
- 理学院(67017)
- 管理学(65927)
- 管理学院(65515)
- 中国(57910)
- 科学(48078)
- 京(45095)
- 财(42209)
- 所(41005)
- 农(38768)
- 研究所(37232)
- 中心(35603)
- 江(34163)
- 财经(33642)
- 业大(32505)
- 经济学(32478)
- 农业(30422)
- 经(30277)
- 经济学院(29117)
- 范(28785)
- 师范(28551)
- 北京(28228)
- 院(27467)
- 州(26245)
- 基金
- 项目(138416)
- 科学(108545)
- 基金(99969)
- 研究(99443)
- 家(86772)
- 国家(86083)
- 科学基金(73135)
- 社会(64627)
- 社会科(61282)
- 社会科学(61260)
- 省(56341)
- 基金项目(53710)
- 自然(46254)
- 划(45662)
- 自然科(45127)
- 自然科学(45109)
- 教育(44442)
- 自然科学基金(44264)
- 资助(40736)
- 编号(39575)
- 发(31992)
- 成果(31845)
- 重点(31495)
- 部(30528)
- 创(27753)
- 课题(27750)
- 国家社会(26617)
- 科研(26307)
- 创新(26095)
- 发展(26066)
- 期刊
- 济(118798)
- 经济(118798)
- 研究(65977)
- 中国(40296)
- 农(34996)
- 学报(33565)
- 财(32353)
- 科学(31122)
- 管理(27757)
- 大学(24725)
- 学学(23583)
- 农业(23389)
- 经济研究(19450)
- 技术(18967)
- 融(18624)
- 金融(18624)
- 业经(17405)
- 财经(17402)
- 教育(16143)
- 问题(15977)
- 经(15123)
- 技术经济(13333)
- 业(12585)
- 统计(12239)
- 贸(11733)
- 资源(11165)
- 策(10654)
- 商业(10613)
- 世界(10570)
- 经济问题(10308)
共检索到326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江璐璐 师谦友
以安徽省及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节点分析、线路分析,结合引力模型测算安徽省与外部区域的经济联系作用量,确定其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分析合肥市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安徽省所处的地位。研究表明:①安徽省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向为向东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②受相邻省区边缘大城市经济实力的影响,相邻省区大城市对安徽的经济辐射呈扇形分布,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③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中心性和经济联系量突出,但经济实力仍有待提高。安徽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须进一步提高合肥及其各级城市的经济实力,并加强与周边区域尤其是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菜花 崔维军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对网络结构的变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系、联系程度以及各城市在安徽省中的经济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总体而言,经济联系不强,城市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和小团体现象,各城市的经济地位差异巨大。对此,结合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提出安徽省城市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空间经济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安徽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娴 林楠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大春 周正荣
对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研究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文章运用引力模型计算不同时点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间联系出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和区域性特征的趋势;合肥市在省内城市间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点出度提高。
关键词:
安徽省 城市 经济联系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雪雁 江进德 张丽 侯成成 李昆阳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辐射范围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济辐射力,引入最大引力线法探讨大湾区未来新的节点城市,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影响大湾区内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回归,找出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主体思路。结果显示:广州仍是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次为深圳和香港。广州的主要受力地区为珠江口西岸城市,珠江口东岸则为深圳的主要受力区域,香港的经济辐射力较弱。广州和深圳仍是大湾区主要节点城市,中山正逐步发展成为珠江口西岸新的节点城市。影响大湾区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的首要因素是交通基础设施,其次为区域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区域内流动和极化发展策略也有助于提高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相反,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利于最大化经济辐射力。湾区未来发展应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构建"四纵三横"经济带,其中经济发展轴的建设尤为重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洪 夏明
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及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经济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黄山为安徽旅游核心城市,安徽旅游存在"双核"联动发展模式且旅游发展"南强北弱"态势明显;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不存在必然联系,安徽存在四大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国际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贤斌 傅先兰 倪建华 赵彤
通过对1997年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分析,揭示安徽省会经济圈内各市县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差异,根据相关固碳价格计算省会经济圈市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省会经济圈总体上为碳汇区,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万t,年均增长14.4%,其中,合肥市碳排放量增长最大。(2)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为1997年的2.18,2.41倍。1997—2007年,省会经济圈内的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3)经济圈内各县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以合肥市最高(784...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陈晓华 徐建刚
文章基于引力模型原理,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县域经济区际区内均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县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地位、交通通达性高度相关。从整体网络密度看,安徽省县域经济联系网络凝聚密度呈现自北向南梯度减弱的特征。空间联系和产业联系共同组成了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因此,安徽应立足水陆交通的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融入新的全球化分工,实现县域经济由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转型,提升自身附加值。通过多渠道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方式、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成为加强安徽省县域经济联系的必然途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邵帅
现代国防工业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对其辐射机理进行科学的阐释及定量评价,可以为国防产业布局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国防工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过程主要可以通过资本转移、技术外溢、产业关联和劳动力流动四种途径来完成。在辐射机制研究基础上,从带动能力与扩散效应两大方面构建了国防工业对区域经济辐射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建立了辐射力评价模型,由此提出国防工业对区域经济辐射力的一种科学的定量评价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唐根丽 陈忠卫
利用GEM专家调查问卷数据,本文对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创业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合肥市与六安市在金融支持、研发转移、市场机会与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和文化与社会规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巢湖市与合肥市在政府政策、教育与培训、有形基础设施和文化与社会规范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巢湖市与六安市在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研发转移、有形基础设施和文化与社会规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未来应当极力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互补与合作,以发挥省会经济圈在加快安徽崛起进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省会经济圈 创业环境 地区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进德 赵雪雁 张方圆
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量。运用欧氏距离法确定城市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对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并对匹配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根据不同的匹配情况提出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研究结果显示:(1)合肥市的地缘经济关系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而芜湖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在地缘经济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产品资源向外地的流动能力指标对形成城市间竞争性或互补性的贡献较大。(2)合肥、芜湖两市的地缘经济关系和外联经济联系量的匹配结果都不理想,属于强、较强经济联系量与强、较强互补地缘经济关系的理想匹配结果较少;城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云廷 张永芳
通过引入经济重心模型、引力模型及断裂点模型,结合因子分析法及GIS软件分析图,研究吉林省2002—2016年经济重心迁移位置及经济重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度。结果表明:2002—2016年期间,吉林省经济重心一直徘徊在长春境内,较为稳定,可确定长春市作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地位。长春市对吉林市的引力值和断裂点距离影响均较大,吉林市可作为吉林省副增长极城市。随后是四平市和辽源市,其他城市受经济辐射力影响一般,松原市经济后发优势显著,经济辐射距离大于城市间距离。因此,积极发挥长春市经济增长极作用、促进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协调快速和共同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徐家兵 陈一锴 何杰 李旭宏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论文针对安徽省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从直接拉动安徽经济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益、拉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发展、促使沿线企业发生新变化等方面分析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安徽社会经济的多重影响,最后提出了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发展历程 影响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