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95)
- 2023(12188)
- 2022(10745)
- 2021(9889)
- 2020(8306)
- 2019(19028)
- 2018(18988)
- 2017(36715)
- 2016(19608)
- 2015(22546)
- 2014(22677)
- 2013(22532)
- 2012(20443)
- 2011(18483)
- 2010(18423)
- 2009(16905)
- 2008(16022)
- 2007(13895)
- 2006(12395)
- 2005(10797)
- 学科
- 济(100614)
- 经济(100529)
- 管理(55822)
- 业(50071)
- 企(41362)
- 企业(41362)
- 方法(39372)
- 数学(34458)
- 数学方法(34095)
- 地方(25319)
- 中国(22936)
- 农(22709)
- 业经(20828)
- 学(20206)
- 财(17897)
- 农业(15404)
- 地方经济(14787)
- 环境(14339)
- 和(13807)
- 制(13680)
- 理论(13647)
- 贸(13392)
- 贸易(13384)
- 易(12860)
- 技术(11628)
- 划(11329)
- 融(11224)
- 金融(11223)
- 务(10854)
- 银(10798)
- 机构
- 学院(285105)
- 大学(284300)
- 济(119900)
- 经济(117365)
- 管理(114746)
- 理学(99758)
- 理学院(98649)
- 管理学(97001)
- 研究(96735)
- 管理学院(96502)
- 中国(69522)
- 科学(60441)
- 京(60052)
- 财(50472)
- 所(48357)
- 研究所(44282)
- 农(44068)
- 中心(43130)
- 业大(42428)
- 江(41042)
- 财经(40935)
- 北京(37858)
- 范(37793)
- 师范(37498)
- 经(37093)
- 经济学(35794)
- 院(34934)
- 农业(34300)
- 州(33402)
- 经济学院(31945)
- 基金
- 项目(196686)
- 科学(154290)
- 研究(144235)
- 基金(141591)
- 家(122380)
- 国家(121367)
- 科学基金(104768)
- 社会(90651)
- 社会科(85908)
- 社会科学(85881)
- 省(79205)
- 基金项目(76221)
- 自然(68079)
- 自然科(66410)
- 自然科学(66396)
- 自然科学基金(65145)
- 教育(65138)
- 划(64566)
- 编号(58609)
- 资助(58186)
- 成果(46450)
- 重点(43648)
- 发(43192)
- 部(42527)
- 课题(40594)
- 创(40357)
- 创新(37672)
- 科研(37191)
- 国家社会(36453)
- 教育部(36437)
- 期刊
- 济(137267)
- 经济(137267)
- 研究(85343)
- 中国(50497)
- 学报(43061)
- 管理(42074)
- 科学(40665)
- 农(39865)
- 财(35890)
- 大学(32455)
- 学学(30711)
- 技术(28187)
- 教育(28087)
- 农业(28024)
- 经济研究(22241)
- 业经(21521)
- 融(21092)
- 金融(21092)
- 财经(19793)
- 问题(17184)
- 经(16914)
- 技术经济(15635)
- 图书(14220)
- 理论(14116)
- 资源(13695)
- 业(13663)
- 科技(13559)
- 现代(13050)
- 商业(12981)
- 实践(12784)
共检索到414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定 曹卫东 朱胜清 蒋晓威 唐云云
以1994—2012年安徽省各地市货运总量和GDP数据为基础,采用重心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集中指数分析物流和经济空间演变规律,揭示物流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并根据耦合指数识别不同区域的耦合差异。在省域尺度下,无论是重心变迁轨迹还是地理联系率,都表现出物流与经济在时空上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二者重心演变路径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重心间距离呈现出扩大—减小—扩大的变化过程,且物流重心在时间上滞后于经济重心,移动距离和幅度大于经济重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地理联系率都在99以上,这也表明全省物流与经济发展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在地级市尺度下,物流与经济的地理集中度...
关键词:
物流 经济 时空耦合 安徽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定惠 杨永春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俊龙 张璞 周正柱
为了找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走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乏力的困境,探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6-2016年安徽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各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安徽省地区城市化与经济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96-2016年安徽省区域城市化系统中呈现出"土地城市化权重>人口城市化权重>产业城市化权重>生活城市化权重>生态城市化权重"情况,在安徽省经济发展系统中呈现出"经济规模权重>经济质量权重>经济结构权重"情况。研究又发现:安徽省的城市化与经济的发展在1996-2016年期间耦合发展趋势经历了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三个阶段。
关键词:
城市化 熵值法 协调度模型 安徽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李巧珍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存在区域差异,并且耕地生产、生态功能总体呈现增强趋势,耕地社会功能总体呈现减弱趋势;(2)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但下降幅度较小,总体处于协调水平,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总体趋于协调发展;(3)安徽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乡村从业人员数、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企业个数、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道路面积的影响较大,但自2015年起主要驱动因素逐渐从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过渡到工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耕地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木易 程志光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非 黄薇薇 李大伟 任雅茹 黄艳萍
交通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又互为合作,二者的良性反馈与循环是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切实保证。基于安徽省77个县(市)域研究单元,利用公路交通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交通优势度模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量分析了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域公路交通路网密度北高南低,总体较优;交通可达性呈"单核"圈层分异;区位优势度呈"多核"圈层分异;交通优势度正介于"多核"向"单核"圈层转变的过渡状态。(2)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分化,低发展水平单元基数较大;优势单元多集中于皖江城市带地域;地级市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周边县(市)。(3)全省县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良好,但协调度水平总体偏低,绝大多数县(市)公路交通发展超前经济。如何依托既有公路交通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打造全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国根 蒋诗泉 赵春艳
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多数地级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并未实现同步型发展,但两者发展的一致性程度在逐渐提升;就两者耦合协调度而言,总体偏低,大多数地级市仍处在中低度耦合阶段,但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一定程度上呈现以合肥、芜湖为中心逐渐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任凯丽 朱志玲 受梦婷
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技术,对沿黄城市群1990-2013年人口与经济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黄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格局基本一致在时间上呈现先慢后快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状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向均衡方向演进,整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国家政策、区位条件、自然本底、城市等级是影响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梨 何如海
中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采矿业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四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四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2013年铜陵市耦合协调度最高,为良好协调发展,淮北市和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低,为勉强协调发展;2017年淮北市耦合协调度最好,为中级协调发展,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差,为勉强协调发展。淮北市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最好,由勉强协调发展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下降,由良好协调发展变为初级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节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郏建 倪建华 杨再贵 王金茵 王结臣
采用多指标对安徽省2005—2014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1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将位序-规模法则应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从政策导向、地理区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略有起伏,但总体相对稳定,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之间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丽琳 汪雷 戴炜
绿色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现有绿色GDP核算中无法用市场价值衡量资源环境成本的缺陷,借助能值分析(EMA)统一核算量纲,计算能值—货币价值实现对自然资源、能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定价,进而测度绿色GDP总量。文章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估算2011-2015年16个地级市主要能值指标及绿色经济增长规模,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空间滞后面板模型考察其关键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11-2015年,安徽省各地绿色GDP人均值显著提高,但占传统GDP比值多数城市小幅下降,且空间发展不平衡;各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军 胡月英 赵伟峰
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根据2000-2016年安徽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数据,通过DFSR模型与熵值法构建安徽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发展指数;运用耦合模型对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由"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历经了拮抗期、磨合期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度失调进化至中级协调状态。为推进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以提升安徽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扩大。(2)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阶段性演化,分别呈现出"条带状"、"串珠状"以及"⊥"字型和"U"字型交织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性来看,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性较弱,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格局 时空演变 安徽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