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56)
- 2023(8939)
- 2022(7518)
- 2021(6604)
- 2020(5397)
- 2019(12286)
- 2018(11777)
- 2017(22331)
- 2016(12647)
- 2015(13530)
- 2014(13335)
- 2013(13470)
- 2012(12708)
- 2011(11520)
- 2010(11290)
- 2009(9863)
- 2008(9600)
- 2007(8307)
- 2006(7423)
- 2005(6312)
- 学科
- 济(53308)
- 经济(53254)
- 管理(33451)
- 业(30342)
- 企(21446)
- 企业(21446)
- 方法(21374)
- 数学(19264)
- 数学方法(19083)
- 农(17437)
- 学(16301)
- 地方(14664)
- 环境(14428)
- 农业(12228)
- 中国(11995)
- 业经(11225)
- 财(10977)
- 土地(9672)
- 贸(9519)
- 贸易(9518)
- 易(9162)
- 划(8257)
- 制(7752)
- 资源(7744)
- 技术(7357)
- 和(7350)
- 经济学(7326)
- 发(6982)
- 融(6712)
- 金融(6711)
- 机构
- 大学(181149)
- 学院(180685)
- 济(70484)
- 经济(69116)
- 管理(66919)
- 研究(66753)
- 理学(58825)
- 理学院(58015)
- 管理学(56794)
- 管理学院(56499)
- 中国(47401)
- 科学(47285)
- 农(46481)
- 京(38842)
- 业大(37382)
- 农业(37224)
- 所(35827)
- 研究所(33608)
- 中心(30962)
- 财(28662)
- 江(28582)
- 省(25413)
- 农业大学(25316)
- 范(24774)
- 师范(24362)
- 州(24256)
- 院(24020)
- 财经(23749)
- 北京(23050)
- 科学院(21755)
- 基金
- 项目(135117)
- 科学(105465)
- 基金(98634)
- 家(90497)
- 国家(89769)
- 研究(88606)
- 科学基金(75100)
- 社会(57289)
- 省(56097)
- 社会科(54256)
- 社会科学(54236)
- 基金项目(53834)
- 自然(52258)
- 自然科(51013)
- 自然科学(50991)
- 自然科学基金(50049)
- 划(47152)
- 教育(39321)
- 资助(38560)
- 编号(32860)
- 重点(31298)
- 发(30161)
- 计划(29110)
- 部(28653)
- 创(28127)
- 科研(26745)
- 创新(26521)
- 科技(26408)
- 成果(24158)
- 业(24114)
共检索到256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 张乐勤 汪应宏 陈发奎
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池州市200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同时对碳源、碳汇和净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情况,计算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池州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35.835 4kt增加到2010年的1 774.016 3kt,碳排放总量递增主要以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递增为主,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具有趋同的变化趋势。2)2000—2010年池州市碳汇能力基本稳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晓华 张小林
边缘化地区是指在区域发展中 ,与核心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的地区。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分析其空间边缘化的主要表现 ,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处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低谷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比重持续下降 ,居民生活水平和地方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交通区位边缘性日益增强等。并对区域空间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进行探讨 ,认为空间过程缓慢是边缘化形成的历史基础 ,城镇体系发育不良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因素 ,行政区划频繁变动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产业结构低级无序化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原因等。区域空间边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空间边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
关键词:
边缘化地区 特征 形成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如海 聂雷 何方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区域局限性、部分不合理性以及生态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实证项目生态效益为合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中等,综合效益为中等。尽管生态效益权重较大,但不能决定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权重没有超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和,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中,不仅要以综合效益评价其效果,而且要充分考虑单项生态效益,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体现生态涵养型的整治目的,为建设生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王文琴 许信旺
针对安徽省池州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展的现状,运用空间分析模型、STIRPAT模型,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数理分析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展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池州市建设用地年平均扩展速率为3.36%;2000-2005年为1.70%;2006-2010年为4.62%。②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绿地面积、城镇化水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对建设用地扩展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1835、0.0779、0.1320、0.5821、0.3419、0.1939、0.0415。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严控房地产和工业经济建设用地,明晰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适度控制景观用地及城镇化水平,强化政府土地监管是减缓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举措。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同林 方志德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收入一个极佳的结合点,它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在项目推广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建设整体品位不高、技术服务保障滞后、与农村其他发展项目未能有机结合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安徽省池州市的实际,提出了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应对之策,并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价值进行了理性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文海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利益冲突,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利益协调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鲍睿宁 舒家先
一、引言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以来,PPP于2013年被国家正式作为推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目标模式。按照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财政部等中央部门的强力推进下,我国PPP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不仅构建了从政策法规到操作指引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和配套政策,还加强了机构建设、设立了PPP融资支持基金,分期推出的一批示范项目在全国纷纷落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蔡荷芳
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别就农村贫困妇女和脱贫妇女思想意识的差异性进行了客观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状况与思想意识之间相关性显著,脱贫妇女的思想意识明显优于贫困妇女。
关键词:
农村妇女 经济状况 思想意识 关联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东北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贤斌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利用1997和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效益进行评价,并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2×104t,年均增长14.4%;②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997年的2.41倍、2.18倍,1997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指数值都是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③经济圈内各县(区)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前3位的是合肥市区、霍山县、金寨县;④据中国造林成本的价格估算,合肥、巢湖、六安3市的碳汇补偿增加量分别为:...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安徽省会经济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能源消耗 碳排放强度 中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云彬 王雲 陈静媛 孙若萱
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形态与功能的转型,而这一转变在山区尤为明显。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突出标志,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山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999年、2009年和2019年3期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金寨县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金寨县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1)1999―201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转换,建设用地转换率最高,持续增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林地和水域持续稳定增长;土地利用类型上,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之间的转换;土地利用空间上,1999―200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换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0―2019年主要集中在东北部;(2)金寨县景观格局整体上破碎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均匀度降低,不规则斑块增多,2010―2019年各景观类型间断分布,景观连通性下降;(3)金寨县的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人口情况、生活水平和治理环境五个维度的驱动力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转型与景观格局的变化。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金寨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与产业发展是次要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